尽管这一危机仅仅持续了数天,俄乌双方就达成了协议,俄罗斯恢复了向乌克兰的供气,但是这一纠纷仍然令欧洲国家对未来的能源供应安全感到担心。欧盟能源专员皮耶巴尔格斯指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能源僵持突出显示了欧盟国家在天然气供应方面的脆弱。2006年,“八国集团”首脑峰会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普京总统希望将能源安全作为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
然而,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制造的这场危机使得西方的批评者更加确信俄罗斯不具备成为“八国集团”主席国的资格。欧洲国家现在越来越不相信克里姆林宫作出的保证,担心俄罗斯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力量。尽管俄乌之间进行了数个月的谈判,普京还就此发出过警告,但是商人和政府官员仍然视俄罗斯将天然气价格提高4倍是有预谋的。这将使欧洲对进一步加大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持非常怀疑的态度。而俄罗斯在欧洲的主要伙伴——德国已经表示,切断天然气供应将有损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应该说,俄乌天然气争端是俄罗斯能源外交上的一次败笔。虽然在欧盟的影响下,乌克兰选择妥协,但欧盟显然不会就此罢休。俄罗斯停止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欧盟各国的天然气供应也可能受到影响;而且,乌克兰很可能将因天然气提价受到的损失转嫁到欧盟国家的头上,这是欧盟无法接受的。
因此,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将成为欧盟目前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从政治上讲,俄罗斯“断气”之后,乌克兰肯定将加快要求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步伐,欧盟将面临向俄罗斯摊牌的境地,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难免面临重大调整,欧盟显然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
(四)中俄石油管道:反复背后的国家利益考量
《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明确指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主要能源合作伙伴是中国、韩国、日本、印度,它们是俄罗斯油气、电力、核电技术和核能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俄要进入亚太地区能源市场,必须铺设以安加尔斯克-大庆管道(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为支线的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运输系统(年输油量达5000万吨)。2003年3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油气综合发展的基本方针》,准备大力开发东西伯利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解决由于缺乏合适的外输管线,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发的问题,以满足东亚各国的需求。
对于中国来说,能源供应的问题将会日趋严峻。近1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77%,而国内石油年增长率仅为1.67%,从1996年中国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净进口量年均增幅达到34%。2003年,中国进口石油9112万吨,使得中国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进口石油1.227亿吨;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1.3亿吨,中国重新成为第三大进口国。2004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经理陈耕表示,2020年中国石油预计缺口将达2.5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60%;而2005年对2020年石油缺口的估计则上升为3亿吨。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过于单一,成为中国能源安全中最大的隐患。我国目前主要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地区,约占总进口量的60%,这一地区宗教矛盾、种族冲突复杂,且又属于美国势力范围,对这一地区的高度依赖将会大大增加石油资源的供应风险;同时,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必须通过狭长的马六甲海峡,这又是美国全球战略明确必须控制的16个战略通道之一,自己的能源来源和运输通道这样被控制,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不能不说是构成很大的威胁。相比较而言,修建西伯利亚东向油气管道,依托中俄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且背靠中俄腹地,受到外界军事干涉的机会较小,能够更好地确保油气输送的安全、稳定。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中俄双方就能源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合作。1998年,中俄有关部门开始研讨合作铺设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东北的石油管道问题。2000年7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多个关于合作油气开发的文件,其中包括“中石油”同俄罗斯联邦能源部管道运输公司及尤科斯石油公司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谅解备忘录和向尤科斯公司购买30万吨西伯利亚原油的购销合同;2003年9月,卡西亚诺夫总理访华时决定俄罗斯以铁路运输方式向中国出口石油,并将逐步把年供应量提高到1500万吨。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确定将向中国修建两条输气管道,完成后,中国每年将得到超过7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
2001年9月,中国与俄罗斯在圣彼得堡签订了对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安大线”)建设项目进行联合经济技术论证的总协定。2002年4月,俄罗斯副总理赫里斯坚科访问中国,就石油管道问题同中国在原则上达成协议,计划在2003年开始建设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至中国黑龙江大庆油田长达2260公里的输油管道,工程预计耗资17亿美元,尤科斯公司将投入15亿美元建设俄境内的石油运输管道,而中国境内760公里的管道建设将由中石油承担。按照计划,2005-2010年,“安大线”每年将分别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及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地区油田输送2000万吨石油到中国大庆油田:2010-2030年,年输油量将达到3000万吨,25年使用期内向中国出口石油7亿吨。
然而,就在中俄有关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安大线”的前期准备工作之际,俄罗斯方面却亮起了“红灯”。2002年11月27日,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专门召开了讨论远东经济问题的会议。与会专家建议改变“安大线”的线路,将这条石油管道线路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太平洋沿岸港口纳霍德卡(“安纳线”),并初步形成了决定。
“安大线”之所以节外生枝,直接的原因是日本也以俄罗斯石油为竞争目标。2002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向俄能源部长尤素弗夫及经济和贸易部长格列夫递交的亲笔信中称,日本有意参加(远东)项目。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在访问俄罗斯时向普京总统暗示,日本准备投入巨资帮助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能源。2003年2月7日,俄罗斯方面产生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将“安大线”和“远东方案”两条线合二为一,在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并优先开工;5月,俄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再次肯定了上述方案。
但是,2003年6月29日日本外相山口顺子访问俄罗斯,表示如果俄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日方将提供75亿美元低息贷款,帮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随后,在10月份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曼谷峰会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加快俄罗斯东部输油管线(安纳线)的可行性谈判。10月25日,一直支持铺设“安大线”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因涉嫌逃税和诈骗而被捕。“安大线”的前景因此变得更加模糊。
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签署了1737号总理令,批准由俄罗斯国营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实施“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项目,修筑一条从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通至太平洋沿岸纳霍德卡近郊的佩列沃兹纳亚湾的石油管线,年运输量由“安纳线”的5000万吨变为8000万吨。“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从此尘埃落定。
俄罗斯为什么会在中俄油气管道问题上几次反复?其背后有着对自己国家利益的深刻考虑,而并非如部分媒体所言是在日本的利诱之下放弃原则和信用。2005年4月,负责“泰纳线”石油管道设计、修建和管理的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总裁魏因施托克突然表示,日本提供的贷款对该公司而言无足轻重,公司将依靠自有资金修建远东石油管道。他宣称,俄方已经筹集到了工程首期所需要的80亿美元。
从2002年下半年到2004年底做出决定以前,俄政府一直在比较、权衡各种利害关系。俄政府意识到,俄罗斯必须在能源输出问题上占据主控权。
“泰纳线”全线处于俄国境内,便于俄罗斯进行控制;同时,终端建于纳霍德卡港,也将便于中、日、韩各国获得西伯利亚石油,俄罗斯担心选择“安大线”后,对中国这个唯一消费国的依赖性就要增强,一旦中国切断石油管道,俄罗斯将无法向日本或韩国出口石油,直接会影响俄罗斯以及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尽管如此,俄罗斯也意识到,如果中俄输油管道项目落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可能因此而产生裂痕,因为“安大线”所蕴涵的不仅是俄中两国之间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政治战略合作问题。为此,俄《独立报》2003年9月5日发表题为《是用管道铺设友谊还是埋葬友谊》的文章,批评俄政府不履行俄中双方有关协议,指出“俄中输油管道项目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它不能用油桶来衡量,不能用卢布来评估……如果我们放弃所宣布的承诺或推迟履行承诺,将要失去的东西远远大于损失的经济利益。”
2005年4月26日,俄能源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发布《关于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的管道体系建设步骤的命令》的政府令。该命令的主要内容是“泰纳线”工程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修建从伊尔库茨克地区的泰舍特至阿穆尔州的斯科沃罗金诺的石油管道,总投资65亿美元,设计输油能力8000万吨,年输油量3000万吨,预计2008年底竣工;在斯科沃罗金诺,石油将通过火车转运至2000公里外的太平洋口岸。(2)第二阶段,即由斯科沃罗金纳至纳霍得卡的输油管道建设将待油源得到确保后再开始。斯科沃罗金诺距离中俄边界仅69公里,非常方便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支线,单纯从成本考虑,每年3000万吨原油也将被中国尽入囊中,再加上中俄之间达成的铁路年运输1500万吨原油的协议,以西伯利亚和远东油田目前的产量,在满足了中国5000万吨原油需求后,俄方已没有充足的石油产出能保障向纳霍得卡再输送5000万吨原油。因此,第二阶段石油管道的建设尚存很大变数。
远东石油管线的反复,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面对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相悖离、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的局面,如何善加处置,合理应对,赢得最大利益,对俄罗斯政府的确是一大挑战。从表面上看,中、日两国都对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产生兴趣的确让俄罗斯在这种利益博弈中居于有利地位;但从长期看,由于能源是非常特殊的战略商品,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其上下游的开发与建设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输出国和进口国之间高度的信任与合作,无论是在亚洲还是欧洲,俄罗斯获取最佳利益的前提,都最终取决于能否促成一种利益共享或互补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