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上过高中,因此她比村里面的其他人要懂的多,道理也讲的更深一点。因为身体不好,生下我们姐弟几个后就一直留在家里。她个子不高,头脑灵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这个人脑子还算够用了,而且我也讲道理。”她很朴实,待人接物都能明显感觉到有上一辈人传下来的做人道理。她经常讲给我们听:“唉,小时候你姥爷家可穷了,我考上县高中了却拿不出上学的钱来,是你老舅知道后寄回钱来供我上的学,人家对我的恩情可大了,我这辈子也没法还完了。”每每这时她便由衷的发出伤感来。她说:“我每年都得去看你老舅了,人家对我的支持啥时候也不能忘了,上学时你老舅隔段时间就寄封挂号信给妈把钱寄过来了,没有他妈是上不完学的。”她说着竟眼圈红了……她继续说:“那时候生活条件可苦了,家里的人们饭也吃不饱,每到星期六放假了我便把自己舍不得吃省下来的馒头塞在饭盒里,带回来给你舅舅和姨姨们分着吃,看着他们津津有味的吃着,妈我心里可难受了。”每当说到这些,她便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她不停的拿手抹着眼泪,抹着抹着……她继续说道:“星期天下午我们几个同学相跟着往学校赶,那时候那儿还有汽车了,一走便是十五里路,有时还要背上给学校的口粮。唉,你说那时候我一个小姑娘家也不觉得累,一路上反正大家有说有笑的,比面对家里的压抑氛围要轻松多了。”我姐听了也说:“那时候那儿有汽车了,我听人们说县长,县高官出门都是骑着个车子,骑个车子算是高档的了。咱爸后来去乡卫生院工作了不是来回走的吗?”说到这里他们都沉默了,无语了……我妈和我爸都很节约,生怕浪费掉一滴水,一粒米,我妈讲的所有故事都很伤感,好象以前的生活就是一片苦海;那时候的我听的感觉不大,后来渐渐的我也从中能听出许多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与辛酸……毕竟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长,而且还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我也庆幸现在的国家走上了正轨,只要勤劳干活都能吃饱饭了。
和其他中老年人一样,我妈也是个超级大戏迷,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超级票友”,就如同流行歌曲一样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看她看戏简直是一种享受,她还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感动起来,到了最后剧情高潮时便会抹起眼泪来,在我看来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从小我就跟着她到处看戏,周围村庄看,到大湖乡上看,而且她是百看不厌。她常说:“唱戏的是疯子,台下看戏的是傻子。”她的那份认真劲儿真是有点痴迷的味道。因此从小我也知道了“奸臣害忠臣,小姐爱相公”的戏曲原理,那种唱腔我虽然不太喜欢,但内容还是知道的,剧情的发展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每年的七、八月份大湖乡都要唱戏赶会,一共七场戏在三天半时间里演出,那绝对是全乡人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妈的一件大事,她会领着我住在老爸那里一场不落的看完。后来老爸退休不在乡卫生院了,也就没有了落脚的地方,去的少了而且主要是没有时间。光阴荏苒三十年过去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大湖乡再唱戏也不一定能碰上个同年,大家都忙!我知道我妈热爱的是戏曲本身,我爱的是那种氛围,想念家乡,想念童年、少年时的你……
小时候我记得我妈除了看戏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在晚饭后翻开她上高中时学的课本读给我们听,她的课本至今还拿布包着放在我家的柜子里。听的最多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了,我记住的只有先生写的巜祝福》当中祥玲嫂的那段章节了,读到伤心处她便哽咽的读不下了……只有在主人公的境遇稍微好了一点时我妈才会长长的出了那口恶气,一是缓解一下自感的压抑,二是庆幸她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凄惨的人,相比祥林嫂来说自己幸运多了,随着剧情中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发展她就会紧紧的把我搂在怀里嘴里不停的念叨着:“太可怜了、太可怜了…”她又入戏了。
最后一次看戏是在我上了市卫生学校后的第二年,那年我也学着时髦烫了个头,回到家中老爸老妈看我烫了头居然头一次没有说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的一生就是在唱着一出大戏,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你扮演孙子、儿子,还要扮演丈夫和父亲,最后是孙子的爷爷,人生就在这种生生不息中繁衍着,一直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