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花开花落,哪管世事纷繁]
地址:青岛福山支路6号
康有为的晚年在青岛度过。1917年,康有为初至青岛,便极是留恋,说这里是终老之地,1924年买下一栋始建于1899年、原是德占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的小楼,即如今的福山支路6号,命名为天游园,更有“青岛此屋之佳,吾生所未有”和“此屋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仅距百步”的说法,数年后,他在此宅中去世。福山支路是一条蜿蜒直下的石板路,上接福山路,背靠小鱼山,面朝汇泉湾。小鱼山本就为众多名人故居所环绕,康有为这一处的位置可谓最佳,可看到那湛蓝的海和汇泉湾全貌。晚年的康有为,曾在书中说自己以“卧榻听涛”为乐,不过如今能听到的恐怕只是车声。
在我年少时,康有为故居仍作为民居使用——那时,青岛的众多名人故居都是如此待遇,几户乃至十几户人共住一楼,甚至谁也不知道这楼里住过什么大人物。其实我爱这种带着些许破败的宁静,房子有了人气,那陈年旧事的积淀方可绽放华彩。
如今,这距海边不过百米的半山欧式庭院已成了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被修葺一新,好在墙面上的粉与白还不算太刺眼。
门口的“康有为故居”题字是康有为的弟子刘海粟晚年所书。院外有笔直的法国梧桐和梅花间竹般的紫薇,院内有高高的银杏,这栋三层德式小楼便在银杏的遮蔽之下。故居内循例是纪念馆式的格局,正中有康有为的塑像与照片,还摆放着雕花精致的红木家具。地板和楼梯都如青岛的其他德式老楼般,均为木制,踩上去后吱吱作响。二楼的房间用来展示康有为生平,无非是一些老照片和老物件。走上三楼,却是别样寂静,走廊尽头是半开着的木棱窗,窗棂触碰着窗外那株银杏的繁茂枝叶,随着微风各自摇摆。
康有为的卧室也在三楼,那套红木家具上的细致雕花,繁复得令人眼花缭乱。据说,这套家具是与康有为私交甚笃的前清恭亲王溥伟所赠。
康有为的一生本就是戏剧性的一生。少年时便有神童之誉,却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后来好不容易踏上仕途,几经波折后成为光绪的宠儿,但短暂的百日维新使他踏上了16年的流亡生涯,晚年在政治立场上的游走则使得他变得尴尬。起伏跌宕自是有了,那轰轰烈烈也入了史册,就连流亡生涯也变成了环游世界,青岛则成了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潮起潮落后,康有为所选择的,不过是坐看花开花落,卧听涛声,世事早已与他无关。
那年去故居寻访,在二楼的一侧有一间小书店,外面的阳台上散落着桌椅,可休憩纳凉。书店里堆着高高的书,不乏精品,远不似一般旅游景点的书店那般俗不可耐。康有为晚年的那册《广艺舟双楫》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我还购得一册罗尔纲的《晚清兵志》和一册竖排《纳兰词》。可惜三年后再去,书店已然易主,新店主喜欢金石书画,也颇有见地,但这几样均非我所爱所长,终不免有怅然若失感。
建筑本就是盛满了历史的容器,这话我一直相信。好的名人故居,蛛丝马迹间也可见历史钩沉。幸运的是,我所经历的每一栋青岛名人故居,无论光鲜破败,都有这可堪玩味的蛛丝马迹,隐约间绽放着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