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了二十年的相逢]
地址:青岛临淮关路2号
我与青岛曹禺故居的邂逅极其偶然,却颇具戏剧性。
那是2005年春天,我回到青岛,在一条条老街上疯狂地拍着照片,最让我留恋的地方自然是八大关一带,这里共有十条以“关”为名的路,遍布欧式庭院。临淮关路在八大关里相对静寂,但生活情趣随处可见,一栋栋欧式小楼中,隐隐透着悠然自得,比如手工制作的粗糙报箱,又比如院落门口如糖果屋般精致的小房子,昔时应是别墅主人的杂物房,现在变作了小商店。还有一栋在许多画册里都曾出现的德式小楼,有一大一小两个尖顶阁楼,残旧却精致,院内的草地上还有一架秋千,仿似童话。
路口有一块草地,上面栽满法国梧桐,草地旁有一栋黄色小楼,即便在八大关数不清的欧式建筑里,也显得别有美感。因为没有围墙的缘故,旁边的草地、楼前的空地都成了屋主的“私家花园”,不加修饰却别有味道。这就是临淮关路2号。
也正因为没有青岛老庭院常见的围墙,我可以近距离欣赏这栋楼。花岗岩基石、淡黄色墙身,仍是青岛最常见的红瓦,椭圆形的木棱窗围上了煞风景的防盗网,所幸的是防盗网上还有雕花,不至于不协调。屋主把一楼阳台封闭起来,弄成阳光花房,虽然白色的窗体显得有些突兀,但还是颇有情趣。绕到小楼背后,只见墙面斑驳,远不似前门那般精致,暴露了其“年纪”与失修。因这番近距离接触,我对其印象极深。
前几年再回青岛,目的是寻访名人故居。限于时间,连临淮关路都未经过,回家后翻看一本关于青岛的画册,却骤然看到了临淮关路2号的照片——这竟是曹禺的故居。
其实,曹禺在青岛居住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属于疗养性质,所以临淮关路2号与其称“故居”,不如称“寓居”。那是1955年,曹禺在青岛疗养,还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1949年之前,青岛文化圈子的形成是一种自发的“人文诱惑”,以国立山东大学为轴心,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宽松的氛围为依托,吸引众多名人客居;1949年后,青岛则变成了纯粹的疗养胜地,人文盛景不再,此间差异,常令我心生感慨。
但是,曹禺与青岛的缘分,倒是可以追溯到1935年,而且与《日出》有关。那一年,青岛发生了明华银行倒闭案,在国内引起轰动。当时曹禺正在创作代表作之一的《日出》,方达生与陈白露这两个人物是下笔前便构思好的,当得知明华银行案后,他增加了银行经理潘月亭这个人物,并在《日出》中也描绘了一起银行倒闭案。
那起案件在如今的青岛仍能找到故迹,这便是我曾住过数次的东海饭店。这间酒店坐落于青岛汇泉角,三面临海,位置极佳,二楼餐厅的阳台便临着海边堤坝,海景无敌。这座百年建筑如今已不再起眼,只有门口挂着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记录着它的沧桑。
当时,明华银行以高利息招徕储户,吸引了大批中下层市民,在几大城市均有分行,其中还包括了曹禺身处的天津。1935年,由于银行业金融危机,明华银行以储款进行投资,却亏损严重,储户听闻消息,也纷纷前来提款。为了掩人耳目并吸纳资金救急,银行方面与美资洋行合作,在汇泉角兴建大型旅馆东海饭店。它以七层楼的设计和规模,成为当时山东最现代化、最豪华的旅馆,并举行声势浩大的奠基典礼,引来传媒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储户,许多本来打算提款以防万一的人,因此相信明华银行的实力,甚至追加了存款。
后来,银行负责人偷偷撤走资金,突然宣布银行倒闭,并玩起了失踪,千余名储户求助无门,更有人因为毕生积蓄一朝消失而自杀。至于东海饭店,倒是在之后由合作的美资洋行投资建成,并矗立至今。
因为《日出》与青岛明华案的关系,当时身在青岛的左联干将、剧作家孟超立刻组织人力,自任舞台监督,由青岛《民报》总编杜宇任导演,在青岛市礼堂演出《日出》,引起轰动。抗战期间,青岛仍多次上演《日出》,如北平的“四一剧社”和上海的银星剧团都曾前来出演,值得一提的是,“四一剧社”出演陈白露的演员,就是在电影版《红楼梦》中饰演贾母的林默予。
曹禺在青岛疗养时,还专门造访了东海饭店,说起这栋楼与《日出》之间的渊源。
这是一次迟到了二十年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