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就,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内涵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代表了一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以某种心理特征固定下来,并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的时候,人格就形成了。人格总是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包括对其自身的认识和态度。
(二)人格的特征
1.个体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正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格如同人的面孔一样,千差万别,千姿百态。
2.稳定性。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一个人在出生后,通过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一定的行动动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在一定倾向性的指引下,使自己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正因为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才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才能预料到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些什么。但是,人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格具有可塑性,是可以发展和变化的。
3.整体性。人格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需要等多种成分和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协调一致朝着一定的目标,以一个整体而运作。当一个人的人格各个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4.功能性。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例如,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强者能拼搏发奋,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二、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必定具有两方面的基础:一是遗传生物基础,二是环境基础。也就是说,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人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等都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人格的遗传生物基础
遗传生理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是人格形成的生物学基础,脑的局部受伤会导致个体性格的改变,也影响着个体能力的发挥。刚出生的婴儿就有着迥异的个性:有的安静而容易满足,吃饱喝足就美美地睡觉;有的很没有耐心,经常哭闹不止,还动个不停。
行为遗传学中双生子被认为是探讨遗传对人格特质影响的最好方法。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和基因。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成分。在一些与社会因素关联较大的人格成分上,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仍旧是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具有更高的相似性。
(二)人格的环境因素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生存的环境。民族、文化、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关键作用。
1.家庭教育与人格的形成。一个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家庭,家庭的结构类型、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个体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与父母分开或过早失去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育婴院的孩子很少对成人有依附感,并且表现出言语落后、情绪冷漠等。弃儿的心理问题更多,比如容易攻击他人、反叛和难以相处。孩子生活在残缺家庭或寄养家庭中往往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很可能对人格的早期发展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另外,父母的人格特征对子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家庭会塑造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
2.学校教育与人格的形成。学校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定型有深远的影响。老师往往是学生崇敬的对象、学习模仿的榜样,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做人。学生会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行、态度,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赞赏或批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特征。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学生的期望水平,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相关链接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在考察一所学校时,在几个班里随便走了一趟,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并将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来到这所学校,发现这18名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说明“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因为罗森塔尔教授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学生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3.社会影响与人格的形成。每一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社会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人格特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规范性的教育方式是宽容的、非限制性的,因此,就会将父母限制性的管教视为缺乏爱心的表现。而东方文化背景中,父母的严厉使孩子感到的是关怀,而不是忽视他们。当他们缺少父母控制或具有很大范围的自主性时,他们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厌弃。
三、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人格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形象地说明了气质的稳定性。
4个人去看戏,但都迟到了,按照惯例,检票员不让他们进去。第一个人立刻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吵了起来,声称自己有票,一定要进去;第二个人头脑灵活,他想,检票员是不会让他们进入剧场的,他绕剧场一周,发现了一个无人看管的边门,就溜进去了;第三个人很有耐心,他慢条斯理地与检票员磨嘴皮子,阐述自己想进去看戏的种种理由,在他的软磨硬缠下,检票员动了恻隐之心,让他进去了;第四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我责难,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难得出来看戏就碰上这等倒霉的事情,算了,还是回家吧。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气质类型使个体的心理活动涂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2.气质类型。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种液体,根据在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种提法虽然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可以见到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完善,因此该种提法仍沿用至今。典型的气质类型是不多见的,多数是两种或多种气质的混合型。
抑制型
(抑郁质)弱不均衡不灵活感多疑,多愁善感怯懦,情绪体验深刻,持久且不易外露,动作缓慢,易伤感,孤僻内林黛玉《红楼梦》
向,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二)性格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就是常说的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体鲜明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具有核心的意义。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等正是作者抓住个体最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对人物进行塑造,使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性格的现实态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一是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如爱集体、善交际、有礼貌等;二是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如勤劳、认真;三是对自己的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羞怯或大方等。
2.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在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3.性格的情绪特征:一是情绪活动的强度,表现为一个人受情绪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强度;二是情绪的稳定性,表现为一个人情绪起伏和波动的程度;三是情绪的持久性,表现为情绪被激发后持续时间的长短程度;四是主导心境,是对现实态度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主要情绪状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自觉调整和控制的水平特点。性格意志特征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第二节大学生人格特征及障碍
一、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一)需要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需要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复杂多样,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需要,又有迫切的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还有自我实现和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层次需要。复杂强烈的需要导致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丰富而深刻,使得他们不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时,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大学生自我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积极的情绪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体验。他们注重独立、个性、自尊和自信,大多善恶分明,并有强烈的正义感。但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和在社会性上的不平衡,使得他们的情绪具有不稳定因素,突出表现在情绪与情感的波动性上,即常在两极之间动荡、起伏。此外,大学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但有时盲目蛮干,尤其是在感受到挑衅和敌意时,容易情绪失控,呈现出冲动性特点。
(二)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和完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脱离父母的呵护,开始了独立生活,因而成人感、独立感骤然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更多地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注重对内心的分析和体验,力图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十分注重塑造自身形象,并设计出理想中的自我模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开始产生区别。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虽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但也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估计过高,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感。
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愿望,并为之而努力。他们基本上能接受一切属于自我的东西,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对自己积极的看法,同时,对自己的所有与所缺都比较清楚和明确,理解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
(三)爱情需要与性意识进一步发展
当代大学生对外部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具有广泛的活动范围和人际交往范围。随着大学生生理、性心理的发展,爱情需要与性意识也快速发展起来。他们对异性充满好奇,关注异性。他们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大学环境较为宽松,不少学生已开始考虑恋爱问题,并试图建立相对稳定的恋爱关系。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尚不了解爱情真谛时就匆忙涉足爱河、陷入感情漩涡,影响了学业,或者不能慎重处理两性关系,酿成悔恨的苦酒。
二、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含义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个体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二)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
1.一般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2.人格显著偏离正常,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突出表现在情绪和行为两方面的异常:情绪不稳、易激惹,情感肤浅、冷酷无情;行为冲动,易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的驱使,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差。思维方式明显偏离正常,给人以“古怪”的印象。
3.意识和智力均无明显缺陷。通常没有幻觉和妄想,属于非精神病性障碍。
4.对自身人格缺陷不能自我觉察,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至害人害己。
5.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但经常发生社交冲突,并且有主观痛苦感。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知识的社会群体,其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时期面临着如学习、就业、婚恋等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然而大学生生活阅历尚浅,还不具备足够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当他们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挫折时,便容易产生各种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