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堂上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课前的预习工作是为了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铺垫。而课后的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因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看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做得再好,在课堂上没有跟上老师的思路,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这个学生最终也不会有好成绩。而且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复习工作也难以做好。
因此,广大同学在课前预习到位的情况下,还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好准备工作。
1.做好物质准备
充分的课前物质准备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在广大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上课时才发现自己忘记带铅笔或文具盒,这些东西虽然可以从同学那儿借,但是在你向同学借的时候老师却已讲了很多知识,甚至会影响到整堂课的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到那个同学。再比如,在上一节课的时候语文老师要你在课下查一些有关作者的事例以及了解他的生平,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你没有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设想一下,如果第二天,那个老师一整堂课都在以那个伟人为中心,那么你的这堂课会听好吗?
如果上的是实验课,学习“溶解”,学生需要找来几个透明、大小一样的水杯;研究“平面镜”,学生要搜集各式各样的镜子;学习“声音的产生”,应该准备皮筋、塑料尺、纸盒等物品;学习“风的形成”,学生可以试着做一个风箱。如果上述准备都没准备好,那么这些细小的环节将影响你的课堂质量。
小华同学在一次物理课上,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忘记了提前准备一面平面镜,结果老师让做的小实验她都没法做,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影响了整堂课的学习效果。这次教训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从那以后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师吩咐要准备的东西提前准备好。
2.做好知识准备
课前知识的准备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所做的认识上的准备和相关知识上的准备。课前认识上的准备,包括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观察一些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学习“蒸发”、“沸腾”等,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有关的现象:衣服洗后挂在绳子上会怎么样,烧水时水有什么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等;学习“杠杆”,观察国旗是怎么升上去的,窗帘是怎么关闭拉开的,窗帘盒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的,起重机是怎样工作的,还看到哪儿使用与它类似的东西;学习“鱼”,搜集有关鱼的文字和图片,了解鱼的一些知识;学习“保护大自然”一课,可事先到生活的周围看一看,了解有关的知识。
相关知识的准备包括与新课相联系的有关旧知识,比如学习英语中的过去完成时,就需要知道过去式并能很好地运用。如果学习的是一篇新课文,那一定要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
3.做好思想准备
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积极性的过程。比如上物理课的时候,学生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向家长和周围的人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一些知识:温度计有哪些种?它们都是测量什么温度的?它们有什么不同?温度计是谁发明的,根据什么发明的?温度计里面的液体为什么有红色的,还有银白色的?学生对要研究的对象迫不及待地探究从课前准备就开始了。学生从课前到课中,乃至到课后,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听课要有着力点
听课是不是坐在教室里听就可以了?在这里可以明确地回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一种盲目的听课状态,听课效果不会很好,而且很容易导致疲劳。但如果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再结合其他的方式,不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听课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果。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次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不明白地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达到消除疑惑的效果。第三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果。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在听课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解释疑惑的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听课效率。
2.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其中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20分钟的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学习老师讲解的思路。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是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所以只要认真听课,很容易抓住老师的重点。老师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出现。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其中的奥妙。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的重点是学好的关键环节。
但是,有的学生掌握不了听课的有效方法,结果形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都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掌握不好,两个小时家教补不过来。
3.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一起配合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4.学习老师的思路
学生上学,坐在座位上听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学知识。但是,是不是知识听懂了,就算课听好了呢?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听懂是对学生听课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要掌握知识和很好地运用知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而应当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在向老师学习具体地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搞清楚老师讲课所采用的思路,从而在日后模仿老师这种思维方式。
思路就是考虑问题时的思维所经过的一条路线。搞清楚老师讲课的思路,就是要把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所用过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搞清楚。听课的时候注意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003年黑龙江省的中考理科状元就是一位平时特别注意理清老师讲课思路的同学。他中学时期,物理成绩优异,经常参加市级省级的物理比赛,每次都是第一名。但是,他并没有骄傲,对于已经懂了的内容仍然非常认真地去学。他认为,虽然老师要讲的知识内容自己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还没有学会。他说他听物理课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老师的思维方法做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个同学采用的是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教师是知识的先导,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学习了老师解题的方法,就相当于掌握了解题的金钥匙。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认为只要多做题就可以掌握解题的方法,当然多做题有它的好处,但是学会老师的解题思路更是一种快捷方式。
保持最佳听课状态
当代教育家莱格说过:“良好的听课状态是学习的基本保证。”可见,课堂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如何,如果听课的时候能排除一切杂念,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并能积极地投入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何愁上课的质量不好呢?以上所说的这些概括起来就是听课的基本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动机自控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有某些强烈的个人需要、欲望,比如看见别人在外边打篮球,坐在教室里听课的你肯定会感到手特别的痒痒;快到中午了,肚子饿得要命,叽里咕噜地叫个不停;爸爸出差回来给你带回了最喜欢的礼物,眼看快下课了而老师还在不慌不忙地讲个不停,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听课的因素。会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听课状态,所以学生要自我察觉并进行自我调控,使自己不受与课堂无关的因素的影响。
2.意识自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识控制主要是对自己思想意识的控制,如课堂上控制自己思想不开小差。上课的时候思想开小差是每个同学都有过的,不仅影响了当堂课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同学们要注意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的强弱是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的表现,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上课认真听讲,不被外界和自身的原因所干扰,这都是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的有效方法。
卫东是某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不论天气有多么炎热,哪怕是汗流浃背,他都认真学习,不打开房门。有人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开着门,常有人到门口来张望,分散注意力;开门通风,会把书吹得乱翻,影响思想集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坚强的意志力也为他日后学业上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行为自控
行为自控是学生对知、情、意等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包括发动、制止已经产生的某种行为或坚持完成某种行为。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克服来自身体内部(如疲倦等)和外部的各种困难与诱惑,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4.注意自控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课堂活动中,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性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如指向教师的讲解上。注意力的集中主要指排除无关的心理活动,使之集中于课堂听课。学生注意的自控力主要表现在:对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学科,自己能专心学习而不分心;根据学习要求能够将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暂时放弃而不去注意;排除外界干扰而保持注意力集中。
5.情感自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如在解一道数学题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解出来,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情感。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表现在:当教学活动中某些现象不符合学生主体需要时,学生能克制消极情感,调整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6.认知自控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心理活动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感知活动、记忆活动、思维活动以及想象活动的自我调控。具体可分为: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控制,认知方法的控制以及对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自觉培养等。
7.有很强的求知欲
强烈的求知欲可以使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曾经有一位著名专家在同中学生谈话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最重要的是创造力,是要能带头,而不是人家带头跟在后面走,这里关键是要学得活,面要宽,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好奇心,敢于提问题。比如对于牛顿力学,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学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呢?作为年轻人就一定要敢于提问,这样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知道理论物理领域中做出贡献的为什么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他们敢于怀疑,敢想敢问。如果没有提问题,就不会去想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自然也就不会去积极地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