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反复提及,文本是《红楼梦》研究方法之中最可靠的武器。必须细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思路,否则永远都理解不了曹雪芹的真正用意。“伏线千里”“细至毫发”是《红楼梦》文本的特点,雪芹善于打哑谜、伏暗语,还经常爱玩一些“花样”。
曹公的“花样”始于第十七回文字:“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
样。”“西番草”令人费解,《中国建筑史》载:“根本为西方花样,中国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番莲等等,均导源于希腊Acanthus叶者也。”“西番草”常用于民间建筑的大梁、二梁两侧,但用在大观园则略显单调,作者定有其他用意。
第十九回,漏出意思来了:“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一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万字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万儿。”“五色富贵不断头万字”,亏他能想得出来!我们能感觉到,曹公和我们玩的是“花样”!
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末有一段文字:“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莺儿道:‘什么花样呢?’宝玉道:‘共有几样花样?’莺儿道:‘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宝玉道:‘前儿你替三姑娘打的那花样是什么?’莺儿道:‘那是攒心梅花’”。
这段文字初看很普通,“一炷香(直线型)、朝天凳(梯形)、象眼块(菱形)、方胜(一角相叠的两个方形)、连环(双圆套)、梅花、柳叶”,都是络子的形状,没什么特别的呀?但第三十六回又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姑娘不知道,虽然没有苍蝇蚊子,谁知有一种小虫子,从这纱眼里钻进来,人也看不见,只睡着了,咬一口,就象蚂蚁夹的。’宝钗道:‘怨不得。这屋子后头又近水,又都是香花儿,这屋子里头又香。这种虫子都是花心里长的,闻香就扑。’说着,一面又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这种虫子都是花心里长的,闻香就扑”,以及“鸳鸯戏莲的花样”,明显就不是普通的文字,话里有话呀!
我们又能感觉到,曹公还是在设哑谜、构奇局,和我们玩“花样”!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各位主角的命运早在第五回,甚至第一回就已经交代清楚了,他的整体思路十分明确。后来,“十年的辛苦”都用在了细枝末节的刻画上,最终达到了“毫末无闲言、笔下无废语”的文学至高境界。
之后,作者又在第四十回写了这样一段:“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
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多种花样,类似“新鲜花样”等等,不再累述,并无单独意味)的,也有流云万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
接着,在第四十一回又写了一笔:“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作者借凡人“刘姥姥”、不起眼的吃食“小面果子”以及最普通的“牡丹”花样虚晃一枪、遮人耳目。从此,前八十回就再无“花样”二字,曹公的“花样”齐活了!
为何要这样安排呢?雪芹本意是用这些花样来影射人物的个性命运,
这是他惯用的写作手法。
细数起来,自“西番草”起到第四十一回的最后一个“花样”共有十四
个有单独意味的花样。除去与“梅花”重复的“攒心梅花”以及收尾的小
吃食花样“牡丹”,又形成了十二个影射点,与十二钗的判词排列顺序完全相同,这难道又是巧合吗?下面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西番草”花样影射黛玉。书上写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
“绛珠草”。正合此意。
“五色富贵不断头万字”花样影射宝钗。其实“五色富贵”正是对“牡
丹”的最好形容。因此,曹雪芹才把这个具备重复意义,与“五色富贵不断头万字”花样寓意相同的“牡丹花样”放在了最后,作为收束。第六十三回宝钗掣签题“艳冠群芳”四字,众人都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不断头万字”射她的睿智。
“一炷香”暗喻元春。“一炷香”是古代计时单位。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意指元春在宫中辉煌的时限并不长,“昙花一现”而已。
另外,“一炷香”还是一种中药材,别名臭假耳草。叶片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托叶也是卵圆形。正合元春在正册中的画:“弓上挂着香橼。”
贯休诗《经栖白旧院二首》“不见中秋月,空馀一炷香”,正是元春命运的写照。
“朝天凳”喻探春。这是在空中翻腾旋转后用一只脚落地同时还要保
持平衡的一种功夫,和“旋子”相似。另:所谓朝天凳者,即一足直立,将另一足从前面举起,以手扳之,使腿面紧贴肋际,脚底向天,直竖耳旁,亦须左右行之。正合探春的敏捷与才干以及争强好胜的个性。
第四十回探春秋爽斋中的“花梨大理石大案”,正是“朝天凳”的实写。
“象眼块”喻湘云。“象眼块”是烹饪术语:两头尖、中间宽,一般是 4厘米长,中间宽 1.5 厘米、厚 1.5 厘米,斜度 2.5 厘米。其大小可根据主料、盛器的大小酌情而定。喻湘云的才思敏捷和宽大心胸。
“方胜”喻妙玉。方胜是一角相叠的两个方形,指把书信或诗词叠成菱形或双菱形压角相叠的形状称为“同心方胜儿”。唐才女晏采,幼时与邻生文茂私缔婚姻,两人剪下头发结成同心结以证。同心结始于汉朝,含义是“永结同心”,表达对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心结的一般样子,是两股彩绳绾成连环回文的形式,然后再抽紧而成;后来又发展成为同心方胜,即折叠成扁平条状的两根锦带按同心结的结法编成长方形。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里说“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
“方”字一直与妙玉形影不离,这回也不例外。正合她在正册中的画:“一块美玉。”而“同心方胜”的隐喻,也说明她最终还是未能逃离世俗的苦海。
“连环”喻迎春。“连环”指连结成串的玉环。《庄子·天下》:“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唐韩愈《送张道士》诗:“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宋徐铉《晚归》诗:“风清飘短袂,马健弄连环。”一环套一环而连成串的环,比喻互相接续、关联。
第二十二回迎春所作“打动乱如麻”的算盘诗,与第三十八回“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皆照应“连环”二字。
第七十七回有一段迎春的话:“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还十分说
情留下,岂不连我也完了。”更是“连环”的关联句。
“连环”还属于明清枪法术语,指两人持枪相对,一方扎枪,一方格防,反复循环,这是枪法实战练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夫。吴殳《手臂录》附卷上《石敬岩枪法记》记载:“戳、革既熟,然后教以连环。连环者,一戳一革、互为主客,二人欲相杀如仇怨焉。”
因此,“连环”还隐喻了孙绍祖对迎春的迫害(“恶狼追扑一美女”)。
“梅花”喻惜春。我在《解开秘语怀古诗的谜团》一文中分析出了第
十首《梅花观怀古》是暗喻惜春的诗。在这里又得到了验证,再一次充分说明——正确的结论源于严谨的推论和连贯的思维。“画婵娟”合惜春的画功,“一别西风又一年”射“惜”字,“团圆莫忆春香到”含“春”字。宝钗称:“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作者暗示第十首《梅花观怀古》史鉴上无据可考,其实“梅花观”就出自曹雪芹百般喜爱的。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第三十五出——回生:“自家梅花观主家癞头鼋便是。”)
“不在梅边在柳边”,也出自《牡丹亭》诗:“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诗歌都是曹雪芹自创的,为何要引《牡丹亭》里的诗呢?显然是作者的暗示。“梅花观”暗喻惜春出家。
“柳叶”是喻凤姐无疑。“柳叶”指柳树的叶子,即为杨柳科植物垂柳
的叶,每年春、夏采摘,味苦,性凉,无毒(暗喻凤姐个性)。
第三回:“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第六十八回:“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
这时你就会不得不承认“柳叶”与凤姐的影射关系了。
有趣的是一世纪左右扶南地区女王也叫柳叶,横跌国人混填收服后娶
之,为扶南开国国王。若说此喻凤姐之才干,可能是巧合吧。
鸳鸯戏莲喻巧姐。鸳鸯戏莲是一对鸳鸯戏水游弋于莲池。莲池纹为上下或左右结构布局,鸳鸯两两相对,含情脉脉,自然活泼。盛开的莲花有各种形状,一般是上部点染,下部留白,花叶较尖。莲茎及鸳鸯下时有卷曲的水波纹,仿佛水还在流动。纹饰构图疏朗大方,淡雅宜人,绘画精细,形象逼真。
戏为玩耍之意,恰喻巧姐之幼。鸳鸯为鸟正合她的“鸟”字派身份(详见拙文《十二钗影射花与鸟》),“戏莲”则合第四十二回巧姐“得遇花神”的情节。
“流云万福”喻李纨。中间是圆形、连续的万字图案,周围由云彩图案和蝙蝠图案围绕。“蝠”与“福”谐音,寓示福份无疆,万事如意。万福的“万”字除表示数量之多外,又与吉祥图上的“卍”字通意。“卍”字是佛教表示“瑞相”的一种护符和标志。武则天时,指定此吉祥符号读“万”,与万字含意相同。
“万福”正合李纨判词中的“带珠冠,披凤袄,戴簪缨,悬金印,爵禄高登”,而“流云”则是“抵不了无常性命”和“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写照。
“百蝶穿花”喻秦可卿。“百蝶穿花”表示很多蝴蝶在花丛里飞舞的情
景。秦可卿是“花”字派人物这是毫无疑问的(详见拙文《十二钗影射花
与鸟》)。第七十回宝钗《临江仙》词有“蜂团蝶阵乱纷纷”,写出了荣宁二府的情之乱。“
至此,我们终于读懂了曹公的真正用意,料想他在九泉之下也可开怀
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