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做任何事情的决定因素都是人,因为人是主观能动的,任何事物都只能处在客观的从属的位置,教育亦然。创新素质教育说到底还是需要靠人去推动。那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操纵者在创新素质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呢?怎样才能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把握创新素质教育有效有序地进行,教师的作用应当怎样体现,这确定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下面我们略陈管见。
教师在学生创新潜能开发中的呵护与激发作用
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与生俱来的探究反射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好奇心、强烈求知欲、特殊的兴趣爱好,都是最宝贵的心理品质。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好这种天然的好奇心。传统教育于此非常漠视,甚至缺失。教育者本来是怀着美好的希望,以敬业的工作精神去迫使无数天真可爱的儿童来实现成年人的梦想,让儿童加快脚步迈入成年人的世界,变成完全社会本位化的人,结果是个性丧失,千人一面。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曾说:“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据统计,一个人自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与考试,如此的“千锤百炼”,使“凡问题仅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想深入人心,压抑了求异质疑精神,就像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说的:“孩子们入学时候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1995年初,杨振宁教授来国内讲学,记者问他:“您在国外大学教书多年,您发现中国留学生与外国学生有哪些区别?”杨教授答道:“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不管是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成绩都十分出色的。同样一道题,中国留学生在中学时已做过无数次,可外国学生才知皮毛。不过中国留学生胆怯,老师未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未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归来的学者说:“若老师提出问题,10个中国学生答案基本都差不多,而国外学生10个人可能会说出20种答案。”
我们总是感叹中国的教学质量低下,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明显滞后,但却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改变收效甚微,传统教育压抑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天赋,作为整个教育体制的通弊我们不能不提出来加以认真的讨论。当然这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教师。但作为全部教育行为的主要操纵者和执行者的教师的责任我们也决不能仅以推波助澜而漠视之。我们认为基于传统教育的弊病,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要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好他们已有的兴趣、爱好,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一句话,精心呵护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如何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呢?
(一)给学生广阔的自由活动的天地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在充分自由的情境中得以表现出来。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拆除人为的樊篱,如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延缓评价原则。其目的便是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教师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创造积极性,尽量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二)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
学生的潜能存在着千差万别,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仅坚持学校有限的奖励措施去衡量和规范学生那无限的潜能是根本做不到的,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创新型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自由的发挥。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有差别的,其思维和个性也有一定的差异。那么,他们创造潜能的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开发为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素质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活动中表现出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倾向是最具操作意义的。一些潜能一旦错过了,就永远不能进行开发和培养了。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潜能,还使创造潜能变成实际的创造才能。
教师在创新潜能开发中的呵护与激发作用主要表现在能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活动的天地和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
教师应积极参与创新素质教育活动并予以正确引导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者,但教师本人不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只是提出教育目标、教育任务让学生按图索骥地去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创新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创新素质的设计者、指导者,还与学生一样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超越知识、信息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创新活动。以传授现成知识为目的的工作,对教师而言属于一种重复性工作,而以创新为目的劳动则属于一种不可重复的工作,所以,教师必须参入到其中。尤其是在某些发散思维的教学中,答案的不惟一性本身既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也是训练了教师创新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只有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方可取得良好的成效。
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障碍时,教师要给予帮助,但决不能代替学生创造。教师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引路人、指导者、帮助者。
把教育本身视作一种新的创造活动是创新型教师所具备的思想素质,在这种新的创新型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引导,更要直接参与其中。
教师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
教师的创新本身便是对学生创新素质最好的教育。这从诺贝尔奖的师承效应中便可窥见一斑。1901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汤姆生的学生中有8人获诺贝尔奖,其中就有卢瑟福,而在卢瑟福的学生中又有11人获奖。故有人称卢瑟福的实验室是“科学家的幼儿园”。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名师出高徒”。是因名师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创造性行为特征会逐渐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从而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示范者和榜样。一位研究诺贝尔奖的专家指出,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行列中,导师是获奖者高于导师不是获奖者的比例;诺贝尔获奖者的学生比非诺贝尔获奖者的学生在年龄上平均提前7年获奖。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要自己投身创造,让自己的每件作品、每堂课,甚至一言一行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内涵,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所起的示范效用比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世界上的无数成功事例证明了这一点。教师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与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行创新之事,必先为创新之人
没有教师参与的创新素质教育就像戏剧或电影没有主演一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尽管教师参与,但缺乏创新素质的教师从事创新素质教育,好似技能拙劣的演员想演出精彩剧目一样,是一种痴心妄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直为是教育的大忌。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教师应当具备创新素质。教师要让自己心中充满阳光,学生心中才会充满阳光。但并不表示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学生的创新素质完全一样,或最多是层次或水平上的不同。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点燃创造的火种,并使之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炬。有人将创造比作人的生命,则教师就具有给人生命的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唤起、保护、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潜,同时也压抑、窒息、抹杀人固有的创造天性。当年鲁迅曾写过一篇《革命文学》的杂文,他觉得,一个作家要做革命文学,“最根本问题是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段话完全可以移植到教师的创新素质方面,即要进行创新素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教育者是否是“创新之人”。若是,则不管用什么事件,什么材料,都是“创新素质教育”:若不是,不具备创新素质,则不管用什么方法进行教育,都不是创新素质教育,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将教师的创新素质定为: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创新素质的动力系统;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创新素质的能源系统;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创新素质的操作系统;教师的人格结构——教师创新素质的保障系统;教师的创新行为——教师创新素质的表现系统。从本节起依次分析。本节仅分析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创新素质的动力系统。
教师为何要创新,教师创新的积极性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创新积极性如何才能保持和维持?这涉及到教师创新素质的本源问题。教师创新的本源便是教师的创新意识或创新精神,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向或创新倾向。这种创新意向是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动力系统。这个本源包括教师的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创新信念、创新世界观。这个本源为教师创新提供动力。
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其创新意识是紧密相联的。若教师认为创新是很神秘的事情,只有天才才有创造力,尤其是那些对应试教育已十分顺手的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就不会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主动去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反之教师树立了人人具有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增强的观念,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因此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对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效能感就是从创新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创新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观判断。当教师确信自己有能力承担或达到创新素质教育任务,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因此,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创新意识有重要影响。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佛隆的期望理论,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或激发力量(F),等于效价(V)和期望值(E)的乘积。效价就是指行为目标对于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期望值就是指通过努力可能实现某种绩效,从而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即取得成功可能性的大小。因此,教师创新的积极性(或称激励因素)取决于创新行为目标对教师的价值以及对该行为目标成功可能性的估计。创新行为目标对于教师越有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所以,在教育教学中确定合适的创新目标,并能正确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激发师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的创造价值期待与创新意识有紧密联系。
必须提及的是,教师创新积极性应该不受或者很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任何的环境因素懈怠从事或不从事创新活动都只能是一种借口。
只有具有强烈的教学效能感和强烈的创造价值期待心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之人,才能真正行创新之事。
教师的知识内涵是教师创新素质的能量保证
创新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有必要的知识,更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教师的特殊规定性,教师必须具备动态的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建构形态的知识内涵。这种知识内涵可从五个角度上来约定:即知识的高度、深度、广度、精度和知识的新度。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高度
创新型教师具有的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高度,即能够把人类的或本人所掌握的具体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提高为普遍原理。就像布鲁纳所说:“越是能提高为普遍概念或原理的知识,越有利于迁移和运用,因此也就越有利于创造。”而提高为普遍原理的科学莫过于哲学。人类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哲学指导。恩格斯曾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的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接受之后,又会促进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指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德中选择一条道路。等到这种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全新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哲学观点的源泉。”哲学对于教师的创新活动一样重要。长期以来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很少涉及到教师哲学修养问题,这是严重失误。教师缺少哲学或教育哲学的指导,就会迷失在具体科学的事实和事物之中而无法运作。具有高度哲学修养的教师,教学中既具有明确的教育观念,还能够熟练地将具体的事实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提高为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极大地提高知识自身的价值。所以,哲学素养对创新型教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哲学是教师获得知识高度的最理想的科学。
知识的深度亦不可或缺
此外创新型教师还要通过史学来取得知识的深度。史上众多发明创造全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果。创新型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历史、来龙去脉倒背如流,此外,还要对教育的相关历史、教育理论(包括心理学有关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这样的教师才能总结前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发现新问题,引发新见解、新思路增强其深度。深度应成为创新型教师的座右铭。比如,一个具备创新素质的数学教师,要对数学历史有详尽的了解,尤其是对数学史上重大事件了如指掌,甚至倒背如流。当然,能对整个自然科学史有系统把握那就是锦上添花了。还要对教育的历史,尤其是教育史上重要学派、观点、重大教育改革事件有一定了解。这对防止教师知识的贫脊和浅薄是极为有利的。向史学要深度是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确实又是创新型教师的一项重要修养。
知识的广度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