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过程的不同观点
关于创造活动是如何产生的,从古到今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也取得许多的理论成果,将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可以分为创造过程的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和七阶段论等诸种观点。现依次分析。
创造过程三阶段论
创造过程三阶段论就是把创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三种水平或三个时期的学说。主要有王国维三境界说、邓克的三水平说、阿瑞提三过程说以及我国学者的三时期说和线性三段论。
(一)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我国晚清学者王国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探讨创造过程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境界说。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为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
这三境界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悬念——苦索——顿悟。
(二)邓克的三水平说
德国心理学家邓克(K.Duncker)从心理学的角度把解决问题的思维归纳为三种主要水平:(1)一般范围。把原来的问题作一般重述并指出所能解决的方向;(2)功能解决。缩小一般的范围;(3)特殊解决。它是功能解决的更进一步特殊化,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三)阿瑞提的三过程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在其代表作《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别开生面地将创造过程划分为三个过程:(1)原发过程,就是人们对于事物相似性的联想,它是最基础的创造的起源。(2)继发过程,即把概念中的相似性进行联系的过程。(3)审美过程。由此可见阿瑞提认为这这三者是依次递进并以相似性的存在为前提的。
(四)我国学者的三时期说和线性三段论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创造过程的三时期说和线性三段论。三时期说认为,人的创造过程要经历准备时期(属感性阶段)、创造时期(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这一时期又可分为酝酿期与成熟期)和整理期。线性三段论则认为,创造过程要经过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三个阶段。
创造过程三阶段论可以概括为我国清代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悬念——苦索——顿悟)、德国心理学家邓克的三水平说(一般范围——功能解决——特殊解决)、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的三过程论(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审美过程)和我国学者的三时期说(准备时期——创造时期——整理期)、线性三段论(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三个阶段)。
创造过程四阶段论
以英国的华莱士、法国的哈达马和前苏联的波诺马廖卡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创造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通过对大量科学家和回忆录进行研究,于1926年提出创造过程四阶段论。他认为,任何创造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华莱士的四阶段论影响较其它说法要可靠一些,所以我们将在以下各节中分别加以详细阐述。法国数学家哈达马把将创造过程划分为准备、酝酿、豁朗、完成四个阶段,基本与华莱土的四阶段说相同。前苏联学者波诺马廖卡在《创造性思维心理学》一书中把创造活动过程划分为意识活动——准备,无意识活动——成熟,无意识活动向意识活动过渡——灵感,意识活动——思想四个发展阶段。
英国华莱士将创造过程分为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法国哈达马也分为准备、酝酿、豁朗、完成四个阶段。前苏联学者波诺马廖卡则将创造过程分为意识活动——准备,无意识活动——成熟,无意识活动向意识活动过渡——灵感,意识活动——思想这四个阶段。
创造过程五阶段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创造过程或解决问题的分为五个步骤:
1.意识到存在问题;
2.找出究竟是什么问题;
3.通过搜集资料,进行分类,进而提出假说;
4.接受或抛弃试验性的假说;
5.得出结论并评价。
此外美国的帕特里克在《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则将创造过程分为准备、酝酿、领悟、证实和修正五个步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蔓贝尔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把创造过程分为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这五个阶段组成,他还指出这五个阶段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前苏联学者戈加内夫也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潜伏、顿悟、验证等五个阶段来说明自己的创造过程。
五阶段论的代表有人们所熟知的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模式,还有帕特里克、社会心理学家艾蔓贝尔和前苏联学者戈加内夫的学说。
创造过程七阶段论
到目前为止,对创造过程的阶段划分最详细的是七阶段论。但在不同学者的理论中七阶段的具体内容又有一些不同。其代表主要有:塞利尔、罗斯曼、奥斯本以及我国学者的七阶段论。
(一)塞利尔的七阶段论
作为加拿大内分泌专家、应力学说的创立者塞利尔把创造过程同人类的生殖过程相类比有如下七个阶段:
1.恋爱与情欲——强烈的愿望与热情;
2.受胎——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出发确立研究课题及准备资料;
3.怀孕——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孕育出新思想(可能是无意识的);
4.痛苦的产前阵痛——在获得新成果之前所要经历的失败与煎熬;
5.分娩——使人愉快和满足的新思想产生出来,问题获得初步解决;
6.查看与检查——像检查新生婴儿一样,使新思想受到逻辑与事实的验证;
7.生活——得到证实的新思想、新理论获得独立生存、发展的权利。
(二)罗斯曼的七阶段论
约瑟夫·罗斯曼通过考察710名发明者的创造过程并在华莱士四阶段论的基础上,形成七段论:
1.观察某一需求或难点;
2.分析需求;
3.对所有可利用的情况的通盘考虑;
4.对所有客观的解决方式的系统表达;
5.对这些解决方式利弊的批评分析;
6.新意念的诞生——创造发明;
7.通过试验找出最有希望的解决途径。
(三)奥斯本的七阶段论
“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奥斯本,他自称是世界人最有创造力的人,依据自身的经验,他把创造过程分为七阶段论:
1.定向:强调某个问题;
2.准备:收集有关材料;
3.分析:把有关材料分类;
4.观念:用观念来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
5.沉思:对问题进行有益思索并获得启迪;
6.综合:把各个部分结合起来;
7.估价:对所得的思想成果进行评估。
(四)我国学者的七阶段论
我国学者的七阶段论有两种划分方式:
第一种是:提出问题、逐步分析、逐步综合、从回溯到向前推进、从对未来的研究到提出假说、从试验到证实、解决问题和确定新问题。
第二种是:确定方向、搜索材料、分析材料、产生构思、酝酿、综合、证明七阶段。
七阶段论是目前对创造过程划分最详细的学说,其主要代表有塞利尔、罗斯曼、奥斯本以及我国学者的观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奥斯本的观点。他将创造过程划分为:定向、准备、分析、观念、沉思、综合、估价七个阶段。
综合以上诸多学说,我们认为华莱土的学说比较具有代表性,是目前比较普遍认同的划分法,因此,以下将以他的四段论为主进行分析。
创造的准备阶段及其教育
如前所述,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将创造过程划分为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但是,本节只分析准备阶段与教育的关系。
准备阶段的基本涵义
准备阶段是创造活动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中,创造主体的任务首先要发现和明确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围绕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前人对同类问题或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再次就是把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使其概念化和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开始尝试和寻找初步的解决办法,但是在此阶段问题仍得不到解决,处于僵持状态。如爱因斯坦对于相对论的思考过程是这一阶段的典型:
青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常常因为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感到不安,对光的速度问题更是如此。他思考这个问题竟用了7年。然而当他考虑到时间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却只用了短短5周。由此可见,准备工作必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准备阶段的教育措施
准备阶段对于创造活动的作用如此之大,而教育在其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进行创造的前提。它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人或前人提供的,一类是自己发现的。解决这两类问题都离不开创造力。然而在创造活动中更多的是创造主体自己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增强问题敏感性。对问题的敏感性是无数成功的学者所共同具备的素质。如: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柏琴发现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威尔逊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生长素的发现等等都是通过对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的发掘而获得的。培养问题敏感性有助于人们以小见大,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让我们每一天都体会发现的乐趣。反之,则会使我们看什么都平淡无奇,失去众多机会。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为什么能够促使我们多思考,这样才会发现问题。第二点是:要敢于质疑定见、质疑权威。问题意识的产生,就是敢于对已有定见、已形成权威的质疑。由质疑定见、质疑权威而发现问题进而有突破性创造的事例很多。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就是出于对托勒密地球中心说的质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出于对牛顿时空观的质疑而产生的。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则是在对古代体液学说怀疑基础上建立的。我们认为质疑精神是启开问题意识的金钥匙。当然要真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以及智力与非智力储备因素。
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应对其感兴趣和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研究和思考。对有价值的问题要有不放松的精神。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就是其对问题的追踪性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再如陈景润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由于他的老师讲的一个故事,引起了他的探索兴趣。正是由于他们这种不放松的精神,使他们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思考,并取得了超常的成果。
因此,教育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前提,还要培养对有价值问题加以探索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搜集、积累资料的习惯
只有搜集和积累了资料才有可能解决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而搜集和积累资料的不同之处在于:(1)搜集资料的目的明确,可以揭示利用率和学习率。(2)搜集资料可以按问题编码,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3)搜集过程的本身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后,还要帮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技术手段搜集各种资料。
(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