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根据国家1988年颁布的关于地方出版物需要由省出版局统一登记签发准印证的规定,学校派专人向省出版局作了专题汇报,省出版局审查后批准注册登记,证号为“(甘新出)字148号”。同时,在省出版局领导的启发下,为扩大影响,学校决定将《天水市委党校校刊》更名为《天水学刊》,这样使办刊思路更加开阔,社会影响更加广泛,为《天水学刊》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刊之初,《校刊》的办刊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方针,立足本市,面向社会,努力反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改革开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党校正规化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由于办刊思路明确,全校上下大力支持,以及编辑人员的认真负责,一开始,《校刊》就以其明确的办刊宗旨,严肃朴实的文风,显示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到1990年,4年共刊登文章280多篇,其中被省级和国家级刊物选用40多篇,作者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经济研究、天水发展、思想道德、企业发展、法制建设、文史研究等诸多领域。《校刊》的创办,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阐发和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研究党校正规化教育的规律,探索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推动党校教学与科研,扩大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校刊》也为外界了解天水、认识天水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平台。
(二)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天水学刊》也在不断创新中稳步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天水学刊》的舆论引导作用,扩大其影响力,1995年初,经天水市委批准,《天水学刊》改为天水市委理论刊物,委托市委党校承办。这是天水市委加强全市思想理论阵地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对《天水学刊》办刊8年工作的肯定。为此,编辑部在广泛针求意见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刊物进行了全新改版,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位于立足天水,面向全国,以广大干部和理论、宣传工作者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政治理论刊物。力求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和显明的地方特色,体现出理论性、研究性和指导性。在封面设计上,以麦积山为主体,突出天水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且请天水籍的我国着名学者霍松林教授题写刊名,增加了刊物的学术内涵。同时革新版面,根据时代的变化,淘汰了一些过时的栏目,增加了一些新的栏目,相对比较固定的栏目有:理论研究、学习体会、领导新思路、决策参考、改革论坛、天水经济、天水市情研究、天水文化、秦州史论、调查与思考、热点透视、工作研究、来稿摘要、天水书画廊等。在内容上强调长、中、短文并举,力求多登质量较高的短文。
为了加强《天水学刊》的编辑力量,经市委决定,市编办将《天水学刊》编辑室更名为《天水学刊》编辑部,确定为副县级单位(天市编办【1996】23号),下设编辑室和发行室。《学刊》工作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专人分管,抽调教学科研骨干加强编辑部工作。编辑力量的加强,为《天水学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10月18日,为了进一步办好《天水学刊》,经市委同意,召开了《天水学刊》第一次编委会议。会议总结了《学刊》办刊以来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会议就《天水学刊》办刊方向和内容、领导体制、稿件审阅制度、办刊经费、发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市委副书记、《天水学刊》主编张津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建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建邦等领导出席会议。张津梁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天水学刊》多年来的办刊工作,指出办好《学刊》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强调《天水学刊》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天水,紧紧围绕天水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在办刊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突出实用性,兼顾知识性,要特别注重对中央、省委政策的宣传阐释;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办刊,特别是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研究,组织撰写一些有分量的稿件。
1996年底,《天水学刊》编辑部承办了甘肃省版协期刊研究会1996年年会。省出版局领导杨效知、李玉政,市上领导乔正风、张津梁、张建业、刘建邦等出席会议。来自全省期刊界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省出版局副局长、省期刊研究会会长杨效知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重点是如何治理期刊的散滥现象,提高质量,使期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97年,《天水学刊》迎来了创刊十周年。十年来,共刊登各类稿件824篇,约400万字。从1997年开始,为适应发展要求和读者需要,《天水学刊》从季刊变为双月刊,同时对封面和内页版式进行了全新设计。至1999年底,《天水学刊》共出刊58期,刊登各类文章1191篇,约500万字。《学刊》影响力不断扩大,作者队伍从校内、市内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内容从反映党校教学研究转变到重点研究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弘扬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有不少文章刊出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党的建设》等重点报刊转载或辑目。
第六节教师队伍建设
20世纪90年代,天水市委党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校教师数量有了较大增加,素质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截至1999年底,全校共有专兼职教师65人(其中副教授15人,讲师30人,助教20人),能开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的多门课程。这是把党校办成“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实现党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坚持和完善已有的教师培养锻炼的制度和做法,注重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天水市委党校摸索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即通过教学实践、进修学习、参与科研活动、安排挂职锻炼、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等项措施,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首先,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实践是培养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讲课、下班听课、参加学员讨论等教学工作,以利于直接获得教学经验,学习优秀教师的讲课艺术,提高组织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
其次,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教学与科研是推动教师进步的两个轮子。天水市委党校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围绕教学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引导和组织教师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并逐步使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成为有深厚造诣的、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和学者。
第三,大力倡导和支持教师自学自修。自学是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对于基层党校的教师来说,在办学经费紧张、条件较差、脱产进修机会甚少的情况下,提高业务水平主要靠自修。天水市委党校一方面对教师提出自修要求,并实行导师制,采取传、帮、带的形式,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帮助带领新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上级党校和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短期的、专业对口的脱产进修学习,这对于教师更新知识、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是大有益处的,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丰富教学科研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函授教育也是培训师资的有益形式。1990年至1999年,有1名教师参加了兰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1名教师参加了甘肃省委党校脱产进修班的学习,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有21名教师参加了中央党校和甘肃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的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函授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适应教学的能力。
第四,组织教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挂职锻炼。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是党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组织教师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坚持到基层挂职锻炼并形成制度。天水市委党校积极为教师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深入实践、深入学员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一是通过到市委政府综合部门及基层单位座谈或挂职等形式,了解和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工作要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师掌握第一手市情资料。二是推荐教师参加国内和区域性学术和教学工作会议,及时了解和把握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学术信息。三是通过赴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和实践积累。四是充分利用学员资源,通过组织研讨、课题研究指导等方式,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提出的疑难问题,使讲课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充实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教师结构
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党校干部培训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证。20世纪90年代初,天水市委党校有专兼职教师37人,其中多是文化课教师,理论课教师相对较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也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些传统学科(如哲学、党史、党建等)的教师相对过剩,而一些新兴学科(如市场经济、经济管理、法学等)的教师相对不足,个别学科(如计算机、现代科技等)还有待配备专职教师。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课时量分布的忙闲不均和收入分配的不均,这种结构必须改变。从1990年到1999年,在市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水市委党校共分配进各类本科生23名,选调政治理论素养较高,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28名。1999年教师总数增加到65名(除调出的)。从学历看,调进的都是本科毕业生,从专业结构看,调进的主要是经济管理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师,从而使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同时,针对原有教师中文化课教师多、理论课教师少的实际,调整了部分教师的专业方向,使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另外,党校还聘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党校授课,形成了专、兼职教师互补的局面,以弥补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从而满足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保证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实现工作制度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天水市委党校强化措施,在教师队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职称评聘、工作安排、福利待遇、提拔使用等方面贯彻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原则,以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990年制定了《中共天水市委党校专业技术人员定量考核办法》,施用了《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每半年对教师工作总量、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出勤等情况公布一次,每年年终结合总结评比,对完成任务好、科研突出的同志给予表彰奖励,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将考核材料装入专业技术人员的考绩档案,使考核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在教师管理上主要建立了以下制度:(1)试讲制度。调入教师必须先试讲。担任新课的教师,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要在备好课后试讲,大家认为可以方能上讲台讲授。(2)教案审查制度。无论是承担主体班次还是学历班次的教师,教案写好后要提前交教研室主任审批。(3)观摩教学制度。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听取六至七位教师的讲课,然后进行评议,指出优缺点,开展互相学习。(4)参加学员讨论会制度。学员分组讨论或大班交流时组织教师参加,一方面回答、解释学员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熟悉了解学员在本单位工作的情况,向学员学习。(5)评教和学员意见的反馈制度。主体班次每期结业前,学校都要让学员进行民主评教。让学员给教师讲课提意见、打分,最后由分管教学的校长或教务处把学员意见反馈给各代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