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定学术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学术职称是对教师理论专业水平的确认。在国民教育系统,学术职称的评定由来已久,并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程序,但在党校评定学术职称,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学人员的积极性,1987年9月首次开始教师职称聘任工作。这是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评聘工作一开始就明确了聘任工作的全部目的“在于精心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逐步建立充满活力的我校师资管理制度,营造出生动活泼的环境,调动我校教师献身党校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我校的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1987年10月16日)。评定工作始终坚持“从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等方面全面衡量,既不能唯年限,也不能唯学历,而要全面衡量,优中选优”的原则,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党性强、作风好”作为衡量教师的首要条件,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职务聘任工作不仅促进了教师政治觉悟的进一步提高,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为党校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次评聘工作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制定了《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定量考核办法》等规定,填报了《教师定量考核问卷表》、《教师教学质量学生问卷表》、《教师进修情况登记表》和《教学科研成果表》。评审工作从1987年9月开始,截至1989年底,共评出副教授8人,讲师18人,助教9人。教师职务聘任制把竞争机制引入了教学科研活动中,是党校教师管理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于巩固和发展党校师资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截至1990年底,教师队伍人数达到37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体水平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实力比较雄厚。组成教师队伍的是8名副教授,14名讲师,9名助教和部分教学工作人员,他们中大多数都有较长的教学年限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有一定的科研能力。1987年至1990年,党校共出版专着、教材5部,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1篇,在地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30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3.知识新颖,能够胜任改革条件下的教学科研活动。在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党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紧紧追随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足迹,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从1974年到1990年,先后选送56人次出外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华南师大、甘肃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甘肃省委党校、浙江省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江西省委党校、珠海市委党校等25所院校和兄弟党校,都留下了市委党校教师的足迹。教师进修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知识更新,使党校教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4.专业范围大为拓宽。除了传统的“老五门”外,党校教师已完全能够胜任“现代科技、形式逻辑、文艺理论、领导科学、法学、经济管理”等20多门课程的教学。
5.工作热情高。教师始终都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为己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兢兢业业地去工作,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党校教学和科研始终充满了活力。
五、改善工作条件,稳定教师队伍
党校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教师的成长,并按有关规定合理解决教师在住房、办公、工资、福利、专业职务评审等方面的困难,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党校工作中去。
1984年,办公大楼竣工,改善了党校的办公条件,学校给每位教师配置了单间的办公室,并配备了办公桌、书柜、书架、椅子、台灯等办公用品,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更为有利的工作条件。1986年,商住楼竣工,其中住宅43户归党校所有,缓解了多年来职工住房紧张的局面,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住房条件,使他们解除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第四节科研工作
鼓励教研人员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学校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科研工作是从1985年开始的:
党校成立初期,服务于教学的科研工作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科研活动尚处于自流和停顿状态。从1959年到1978年,只有2人发表过5篇文章,刊登在甘肃省委理论刊物《红星》杂志和《甘肃日报》上。
1978年,处于刚刚恢复时期的党校,教学人员少,授课任务重,因而教师力量一般都集中在备课、编写教学纲要、辅导和讲课上,加之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足,因而科研工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在1978年10月,曾派1名教师参加了甘肃省的人口理论研讨会。
1979年,全国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校党委及时向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传达,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大家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清除“两个凡是”的影响,从而使全体教职工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认识更加明确,思想得到了解放。在此期间,学校有两位同志撰写的以《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正确认识我国阶级现状的根本变化,坚定不移地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为题的文章,在地委工作会议上做了重点发言。
党校正规化教育的蓬勃发展同科研的落后状况的鲜明对比,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工作对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从1980年到1985年,在全国兄弟党校积极开展大规模科研工作的影响下,地(市)委党校的科研工作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着。在校党委会议上,委员们曾多次讨论如何加强科研工作的问题,为了鼓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在1982年起草的“关于教学工作的几项试行制度”中写到: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确定每月开一次教研活动会;要鼓励教师搞好调查研究,并要求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写出书面报告或论文,对比较好的报告、论文,或送上级领导参阅,或送有关学术单位研究,或推荐给有关刊物选用。对被选用的论文作者,学校还将给予表扬和奖励。至此,学校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四年内撰写了5篇论文(其中有3篇刊登在省级刊物上),并进行了自编教材的工作。另外,由学校资料室主办的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参考资料》也连续出版到86期,这是一份不定期向校内教学人员提供中央领导同志讲话、学者的学术报告、重要文章的资料信息,同时以此和全国兄弟党校交流信息。
按照党校正规化教育的决定精神,筹备了二年制的第一期行政管理大专班,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于1985年5月开始招生。针对学校科研工作还很薄弱,一般的理论学术交流都尚未开展起来,无法适应正规化教育的局面,同年5月校党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学校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了如下决定:
首先,把科研机构建立起来,物色一至二名有一定文字组织能力、热爱这项工作的同志作为办事员,同时上报市委和编委,请求成立理论研究室。
其次,把校刊筹办起来,为教学服务,为教研人员开辟一个开展学术研究的场所。会上初步确定由一名副校长负责,一名离休副校长为顾问和指导,一名教师具体工作,组成一个校刊编辑小组。
第三,营造一种写文章、写论文的风气。每个教员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一至两篇。
同年12月,学校在给市委的“关于传达贯彻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中,把对科研工作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很薄弱,要通过贯彻会议的精神,来推动科研工作。报告中写到:“党委的一部分力量腾出来抓科研,尤为必要。党校历来是把教研融为一体的,要求发扬教学研究并进的传统,把研究工作尽快抓起来。目前打算办一份为教学研究服务的刊物,并在定期内先把架子搭起来。”
为了尽快把科研工作搞上去,1984-1985年学校曾先后派出由校长和副校长带领的外出参观学习小组6个(20多人),分别赴湖北省孝感市委党校、襄樊市委党校,陕西省委党校,兰州市委党校等10个兄弟党校学习参观,借以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来促进党校教学科研的开展。
在总结吸取了1985年科研工作比较薄弱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86年初,校党委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把科研工作作为搞好教学、促进教学的重要环节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此后,党委召开了三次会议,专门研究科研工作及校刊的创办和人员调配问题。
同年3月31日至4月10日,党委召开教师座谈会和有学员代表参加的管理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会上大家踊跃发言,一致认为要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9月2日,在86级新生入学典礼上,党委书记兼校长蒲应祥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学校的科研活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边设计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9月16日党委会议最后决定:创办“天水市委党校校刊”,成立由政经教研室主任张志仁同志任组长的五人编辑小组。20日,在给市委宣传部的“关于创办党校校刊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校刊的性质和任务,是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学术刊物,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求实、创新、改革的精神,力求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使之为党校正规化建设和学术科研活动服务。
由于校党委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在广大教学人员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科研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一年来,教学人员共撰写论文19篇。这些论文分别被中央党校刊物、《人民日报》、天水市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等发表或选用,有些作者分别被邀请参加了有关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和学术交流,从而活跃了学术思想,促进了天水市委党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学校在抓好教师搞科研的同时,还重视在学员中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员搞调查研究。在9月份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党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学风,在当前形势下,有大量的改革课题尚待论证和研究,这是党校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学员通过调查研究,拿出理论成果,使大家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校党委认为,在党校学员中开展科研活动是有条件的,因为党校的学员不同于国民教育的学员,他们大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开展科研活动的良好基础。同时在党校学员中开展科研活动,还有助于体现党校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年,由教工和学员团支部主办的“希望”、“奋进”等专栏,累计出版了39期,选登各类文章400多篇。
经过充分的准备,《天水市委党校校刊》经天水市委宣传部批准并签发内部资料登记卡(登记卡号000012,批文号:天市宣〔87〕02号)后,于1987年1月正式刊印发行。天水市委书记夏玉滨同志致发刊词,他说:“党校是对干部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党校校刊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思想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上下功夫。党校校刊在立足本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面向全市,为天水市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实现这个宗旨,必须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创新、求实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创刊号上刊登各类文章13篇,校刊设有栏目:(1)学术论文;(2)理论研究;(3)教学研究;(4)教学经验;(5)调研报告;(6)优秀教案、教法;(7)理论信息;(8)党校教改及正规化动态等。同时,将编辑小组改为编辑室,抽调了教学骨干5人,组成编辑室人员。学校每年拨5000元经费,供办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