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领导干部的培训,是这一时期短训的重点内容之一,从1986年初到1990年底,先后举办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9期,培训干部436人。从训练内容来看,9期轮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7年,共开办5期,每期一个月。前两期培训对象以乡镇长为主,后三期扩大到乡镇党委书记、经委主任等领导干部。学习内容主要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农村商品经济知识、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科技知识等,还传达学习了中央〔1986〕16号文件,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第二阶段从1988年到1990年,共办了4期,每期两个月,培训对象是乡镇党委副书记和副乡镇长。这4期是由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的甘肃省乡镇长岗位职务培训的组成部分,实施统一的教学计划,采用省编统一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其中考试课三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农村经济概论、乡镇政府工作;考查课三门:农村经济管理学、农村商品经济、农村经营管理计量办法。学习结束后成绩装入学员档案,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依据之一。
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为了配合传达十三大精神,党校连续举办了两期领导干部十三大文件学习班,每期10天左右,121人参加了学习。学习班以十三大报告为主要教材,按照报告的章节划分为七个专题,采用阅读文件、小组讨论、重点辅导、大会交流的办法进行,把重点放在自学上。大家反映,这两期学习班虽然时间短,但内容集中,安排紧凑,效果较好,对推动全市开展对十三大文件的认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从1987年到1988年,还举办过三期以市直单位县以上领导干部为对象的短期轮训班次。其中1987年举办的市直机关领导干部读书班主要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和省委宣传部编发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本书,培训干部133人。1988年举办的市直单位县级干部学习班以学习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参加干部95人。1987年举办的另一期县级干部培训班时间相对较长,为两个半月,培训对象是市直行政事业单位1983年以来进入领导班子的县级干部,共54人。培训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党的学说(重点是民主集中制问题)和现代管理知识三门课程,并安排了一些专题讲座,每门课程学完后进行考核,成绩计入本人档案。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按照市委部署,党校组织骨干教学力量,经过充分准备,连续开办了两期四中全会文件学习班和一期市直单位政办、宣传科长学习班,轮训县级领导干部155人,市直单位政办、宣传科长70人。这些班次集中学习四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围绕反对动乱、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每个专题都做了辅导发言,并把讲稿油印下发。承担这几期辅导教学任务的都是教学骨干,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多次应邀到市直各单位和企业讲课,有力地配合了全市开展学习四中全会文件的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学员加深了对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对“两乱”性质的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消除了疑虑,坚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了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积极性。这些班次对保持全市干部队伍的思想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为保证全市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局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根据中宣部统一决定,1990年全党干部理论教育的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此,党校在年初就抽调人员由校领导带队前往开展干部学哲学活动起步较早的天津、秦皇岛等地参观学习,联系购买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从4月份开始,先后开办了中青年干部哲学学习班、哲学骨干培训班和两期县级干部哲学学习班。其中哲学骨干培训班学习时间为半月,其余三个学习班均为一月。学习内容以中宣部理论局编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为主,同时适当选读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着,使学员加深对《纲要》所阐明的哲学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的理解。针对学员文化基础普遍较高、有一定理论修养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的特点,学习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法,同时进行录音辅导和必要的答疑。辅导所用的录用带是由参加了《纲要》编写工作的邢贲思、沈冲、杨春贵、高光、张绪文等人在天津市委党校讲解《纲要》时录制的,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很受学员欢迎。答疑由党校哲学教研室组织进行,学完每章内容后,各学习小组组织讨论,教员分别参加讨论,随时了解学员情况,解答疑难问题,全书学完后,学员根据自己的收获体会,自拟题目撰写论文一篇,参加小组或大会交流,并作为学习成绩的依据。四期哲学班共轮训现职县级领导干部83人,后备干部40人,哲学理论骨干94人,为全市开展干部哲学理论教育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党校还开办过两期县级干部普法学习班、一期文秘干部培训班和六期文化补习班。普法班是为配合第一个普法教育五年计划举办的,教学和管理由司法局负责,党校承担日常行政事务。文秘干部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均由党校负责,开设了语文、秘书学、公文写作、形式逻辑、文书学及中国革命史等课程,学习时间三个半月。文化补习班的培训对象是报考省市党校大专班的党政干部。按照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的要求,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五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考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帮助考生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并为入学后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党校八五年以后招收的历届大专班学员绝大多数都经过了考前补习,为保证正规化学历教育的质量创造了条件。
三、努力办好函授教育,拓宽干部理论培训的途径
创办函授教育,是对党校办学形式的一种新尝试。1985年3月25日,中央党校请示党中央同意,正式成立函授学院,当年开始招生,至1989年,学员已达10万多人,并且开办了本科函授。1987年8月,经甘肃省委同意,省委党校也成立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甘肃分院,并在兰州试点招生。根据这种形势,天水市委党校从实际出发,在市委的关怀重视下,经过充分准备,于1989年开办了函授教育。按照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四级联办”的精神,党校成立隶属甘肃分院的天水学区,校内设立专门办公机构,由一名副校长分工主抓,并先后在甘谷县委党校和北道区委党校成立了辅导站。1989年天水学区实际招生237人,开设本科和大专,有经济管理和党政干部管理两个专业四个班。其中学区直属本科班、党政大专班和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各一个,甘谷辅导站开办党政干部大专班一个。经过一年学习,绝大部分学员刻苦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也有少数学员因成绩不合格而被淘汰,或因各种原因休、退学。
1990年,天水学区继续招收新生344人,开办学区直属本科班两个、党政干部大专班和经济管理大专班各一个。截至1990年底,天水学区已开办10个班次,共有学员547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函授教育体系,大大拓宽了对全市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的途径。
第三节正规化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合格、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党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正规化教育的开展给党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队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针对教师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正规化办学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党校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向组织人事部门申请调进教员的同时,又重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加,而且在素质上也有进一步的提高,教师队伍初具规模。
一、积极争取调入教师,壮大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党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党校教育正规化建设最根本的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地委对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视。为了加快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利条件,1984年7月30日,地委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研究为党校调配教师问题。会议由地委副书记李虎林主持,宣传部、组织部、人事局、教委、计委、公安局、党校七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强调了党校正规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教师队伍急待扩充的紧迫形势,要求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党校教育,各有关部门都要为党校调配教师大开“绿灯”。1984年,党校从外单位调入13人,其中大学分配1人,党校教师从1983年的18人增加到31人。
1985年6月,党校向市委组织部提出了《关于请求分配大中专学生的请示》,请求能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分配11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年只有2名大学生分配到党校,从外单位调入8人,共10人,党校教师达到42人。
以后又陆续调入或分配来教师,1986年2人,1987年4人,1988年1人。但由于以后几年人员流动较大,教师队伍人数始终没有超过1985年的42人。这些同志进入党校工作,改变了原来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和学历结构,不仅保证了正规化培训的开展,而且为以后教师队伍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立各专业教研室,明确教师的专业方向
1984年8月,为了适应正规化教育的要求,党校把原来一直保持不变的一个综合教研室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文史五个教研室。1985年,又增设了现代管理科学教研室,将党史党建教研室分设为党史教研室和党建教研室。教研室的分设不仅明确了各教研室的业务分工和教师的专业方向,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说明了党校教师队伍已经实现了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标志着党校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三、完善教学制度,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经过1984年和1985年两次大的发展以后,党校教师队伍已经基本上适应了正规化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时候开始,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完善教学制度为中心的内部建设便开始了。在1985年和1986年两年时间内,大量的教学制度被制定了出来。
1.《关于教学工作的几项制度》。《制度》指出:“教研室主任对本室教员的备课要进行指导,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和审阅教员的讲稿。”“各科教员,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把课堂既作为传授知识的阵地,又作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通过言传身教,增强学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党性”。“教员必须坚持互相听课……各教研室都要注重调查研究,每年至少要抽出一个月时间深入农村、工厂搞社会调查。”教员必须“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建立以学员填写“征求教学意见卡”、校领导听课、召开学员座谈会三种形式的教学考核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使教师的教学科研都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内部建设。
2.《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进修试行办法》(1986年5月)。《办法》指出了教师进修“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自学和组织进修相结合,校内进修和校外进修相结合,短期进修和长期进修相结合”的指导原则,要求青年教师以继续扩大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点;中年教师“有选择地到重点院校深造”为主;老教师以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编写教材和参加专业讲习班为主,搞好教师进修。
3.《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工作规范》。《规范》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做了明确规定:“我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在工作上要服从分配,勇挑重担,刻苦钻研,认真负责……既教书又育人,树立崇高的道德风尚”。“教师在业务上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要下功夫钻研专业知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积极参加科技攻关,开辟第二专业”。
4.《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1986年4月2日)。为了适应党校教育正规化,加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地安排工作,保证教学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为教学人员考核、晋升提供依据,制定了《办法》。《办法》把教师工作量明确划分为“教学工作量、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三部分,并且要求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加强科学研究,搞好学科建设。
此外,这一时期制定的还有《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对见习期教师的暂行考核办法》和《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关于聘请校外教师讲课的暂行规定》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