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母树为常绿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秃净,干后暗褐色;芽体裸露无鳞状苞片,被鳞垢。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产于中国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省,多生于海拔100~200m 之丘陵地带,日本亦有分布。长江流域城市园林中常有栽培。蚊母树多“虫瘿”,是被蚜虫(蚊母胸蚜)寄生后造成的。这些疙瘩就是蚜虫刺吸危害新叶,叶片被害后,虫体四周隆起逐渐将虫体包埋形成的。蚜虫在“虫瘿”的保护下继续生长,并在“虫瘿”内繁殖,飞出虫瘿时被古人误以为是蚊子由此树孕育,因此得名。
形态收起
枝:蚊母树常绿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秃净,干后暗褐色;芽体裸露无鳞状苞片,被鳞垢。
叶:蚊母树的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7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或略尖,基部阔楔形,上面深绿色,发亮,下面初时有鳞垢,以后变秃净,侧脉5~6对,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稍突起,网脉在上下两面均不明显,边缘无锯齿;叶柄长5~10毫米,略有鳞垢。托叶细小,早落。
花:蚊母树的总状花序长约2厘米,花序轴无毛,总苞2~3片,卵形,有鳞垢;苞片披针形,长3毫米,花雌雄同在一个花序上,雌花位于花序的顶端;萼筒短,萼齿大小不相等,被鳞垢;雄蕊5~6个,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长3.5毫米,红色;子房有星状绒毛,花柱长6-7毫米。
果:蚊母树的蒴果卵圆形,长1~1.3厘米,先端尖,外面有褐色星状绒毛,上半部两片裂开,每片2浅裂,不具宿存萼筒,果梗短,长不及2毫米。种子卵圆形,长4~5毫米,深褐色、发亮,种脐白色。
蚊母树的花期7—8月;果期9月。
习性收起
蚊母树多生于亚热带常绿林中。多生于海拔100~300m之丘陵地带,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
蚊母树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土壤均能适应,而以排水良好而肥沃、湿润土壤为最好。萌芽、发枝力强,耐修剪。
栽培收起
修剪造型
蚊母树枝条柔韧,萌发力强,耐修剪,适合制作直干式、曲干式、斜干式、枯干式、双干式、悬崖式、临水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叶片较小的中华蚊母、中华细叶蚊母的树冠常加工成规整的云片形,而叶片较大的蚊母、杨梅叶蚊母的树冠多制作成潇洒飘逸的自然形。加工方法采取扎、剪并用。
蚊母树是观叶树种,花期应及时摘除花序,勿使开花、结果,以保证叶片的正常生长。每2年至3年的春季翻盆一次,盆土要求含腐殖质丰富,肥沃疏松,排水透气良好。
对幼树的造型应按照设计逐步进行,并注意对根的培养提升,使之悬根露爪,以表现其古朴多姿。对于生长多年的老桩则要因势利导,因桩造型,尽量利用树桩的原有形态,辅以牵拉、蟠扎、修剪等手段,以突出其自然美。
管理
蚊母树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半阴,稍耐寒。已经成型的盆景生长期可放在室外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处养护,平时保持盆土湿润,避免干旱,经常向叶面喷水,使叶色浓绿光亮;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夏季高温时要避免烈日曝晒,以免造成叶片边缘枯焦。由于其长势旺盛,萌发力强,应经常摘心、打头,剪去影响树形的枝条,以使盆景紧凑美观。
越冬
冬季移至冷室内越冬,温度控制在0℃至10℃,不要浇太多的水,使植株休眠,以利于来年的生长。每年春季发芽前对植株进行一次整形,剪去过密枝、过长枝、病虫枝以及其他影响树形美观的枝条,促发新的枝叶,以提高盆景的观赏性。
繁殖收起
蚊母树可用播种和扦插法繁殖。
播种在9月采收果实,日晒脱粒,净种后干藏,至翌年2~3月播种,发芽率70~80%。
扦插在3月用硬枝踵状插,也可在梅雨季用嫩枝踵状插。移植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或2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需带土球。栽后适当疏去枝叶,可保证成活。
病害防治收起
蚊母树一般病虫害较少,但若种在潮湿阴暗和不透风处,易遭介壳虫危害。
用途收起
蚊母树枝叶密集,树形整齐,叶色浓绿,经冬不凋,春日开细小红花也颇美丽,加之抗性强、防尘及隔音效果好,是城市及工矿区绿化及观赏树种。植于路旁、庭前草坪上及大树下都很合适;成丛、成片栽植作为分隔空间或作为其它花木之背景效果亦佳。
若修剪成球形,宜于门旁对植或作基础种植材料。亦可栽作绿篱和防护林带。
蚊母树对烟尘及多种有毒气体抗性很强,能适应城市环境。树皮内含鞣质,可制栲胶;木材坚硬,可作家具、车辆等用材。对二氧化硫及氯有很强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