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产经济
柯尔克孜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生产生活、文化艺术也像其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根据考古和历史资料记载,柯尔克孜人的祖先很早就利用石头开展生产活动并在石头上刻出精美的图画,其中有马、山羊、绵羊等动物和人物形象。根据考古发现,柯尔克孜族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明被称为“米努辛斯克文化”。这一文化包括“阿凡纳羡沃文化”、“安德烈纳沃文化”、“卡拉苏文化”。“阿凡纳羡沃文化”是古代叶尼塞河流域铜石并用文化之一,分布于叶尼塞河中上游地区。在出土文物中有精巧的铜器和青铜器,工具大多数为石器和骨器,属公元前3千年至公元前2千年。这一文化分布面极广,一直延伸到阿尔泰地区。从这些出土文物看,当时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柯尔克孜族祖先已经掌握了制造石器和铜器的工艺,而且他们的生活也逐渐从单一的狩猎和捕鱼转向农牧业并用的生活方面。“安德烈纳沃文化”是指叶尼塞河上游的俄罗斯克利诺亚尔斯克州安德烈纳沃地区出土的文化。它是公元前2千年前青铜时代的产物。出土的器具都很精致光滑,包括各种器物以及大量的马具、刀具、剑等物品,它们都雕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从历史发展脉络上,“卡拉苏文化”是上述两种文化的延续。它是距今2千至1千年的文化。其特点是发现了各种金属器和武器。石器已经不再被使用。金属器的制造也更加精细。表明了当时柯尔克孜人的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公元前3世纪以前,居住在我国北部大草原的一些古柯尔克孜人就从事农业。考古发现,在古柯尔克孜人居住地区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灌溉系统。从岩画中看到古柯尔克孜居住区除有小部分圆顶毡房外,大部分为原木房屋和泥草房屋。这些都充分证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柯尔克孜人,已经从事定居农业,而且属较发达的灌溉农业。另外,考古发现,在大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古柯尔克孜人的墓葬中,陪葬品不仅有马匹和牛羊而且还有四匹马驾驶的多辐轮马车,构造较复杂。其零件以木榫和皮带连接,无一件金属材料。这种木车既是交通工具,又是农业生产运输工具,由此可见,当时柯尔克孜人的农业生产规模已是相当大的。
叶尼塞柯尔克孜族,即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黠戛斯人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已经得到众多考古资料地证实。叶尼塞黠戛斯的农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考古工作者在叶尼塞黠戛斯居住区发现了唐代的灌溉系统及其分支渠道,证明唐代黠戛斯人从事的是灌溉农业。《太平寰宇记·黠戛斯》记载,黠戛斯地区的土地是氏族、部落集体所占有。定居农业居民的生产多为集体进行、集体生活。但是在同一个氏族或部落内部,各种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同,地位也不同,虽然共为一室,但大屋内也还是有剥削的。《太平寰宇记·黠戛斯》一书亦载:古柯尔克孜居住的叶尼塞河流域的牧场亡“其草种类至多”,水草充裕,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这里的古柯尔克孜人,虽然被称作游牧民族,但游动性不大基本上有固定的居住地并无冬夏草场之分。其放牧的形式多为大群牧放,有的甚至是一个部落的畜群集中牧放。黠戛斯人在唐代已使用铁犁头,这种犁有的是当地制造的,也有的是来自中原汉族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有大麦、小麦、青稞、糜子等。此时黠戛斯人不仅用水磨磨面,且知道用粮食酿酒。一直流传至今的柯尔克孜族特有的佳酿“孢孜”在当时就已出现,并且十分流行。犁耕农业的普及要求有更多的铁来制造铧犁、镰刀等农具。马具的制造同样需要大量的铁来支撑,铁已经变成了马具重要部件的主要材料。根据《太平寰宇记·黠戛斯》记载:“其土出金铁与锡,《王会图》云其国有天雨铁,收之以为刀剑,异于铁会问使者隐而不答,但云铁甚坚利,工亦精巧,盖其地产铁,因暴雨树凉而出,即经久土蚀故精利尔,若每徒天雨而人畜必遭击杀,理故不通。”黠戛斯人不仅有自己的历法,而且已经用以指导安排农时,知道3月播种,9月收获。农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无果类和菜蔬。定居农业在黠戛斯人口中,所占比例仍很少。从只有汗国的汗王和大小首领食饼饵,其部则以肉及马牛酪为食以及可汗和大小首领都住毡帐可以看出,黠戛斯人的基础经济仍然是畜牧业。
根据《太平寰宇记·黠戛斯》记载,古代柯尔克孜人“其乐器有鼓、笛、笙、觱篥、盘铃,大会又有弄橐驼、狮子、马技之类。”这一描述展示了柯尔克孜族古代的群众娱乐性活动的场面。柯尔克孜族先民很早就利用石头进行生产活动并在石头、山崖上刻出精美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其中尤以马、鹿、黄羊、山羊以及其他动物和人物形象据多。出土的文物还有衣服、靴子、头饰、马衔、马鞍,形象奇特的马面具等。当时还有一种四匹辕马套驾的多辐四轮车,车子有数百个零件,完全不用金属材料,零件用木樨及皮带连结。考古学家根据墓室的结构,推断出当地流行的房屋是原木结构,室内的陈设除了小桌子外,还有专门的家具,器皿有木质的、陶制的和皮制的。地上铺着毡毯,贵族的墙壁上还挂着毡毯,一些宏伟的豪华墓葬表明,当时的首领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贫富已开始分化,阶级已开始萌芽。29唐代,柯尔克孜人的农业生产颇具规模,且已使用铁制农具。考古发现,在古柯尔克孜人居住区既有柯尔克孜人自己制造的铁犁头,还有我国中原汉族5世纪制造的铁犁头。当时柯尔克孜人种植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青稞、糜子等,这些粮食不仅用水磨磨成面粉食用,而且还用糜子酿酒。唐代柯尔克孜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历法,并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柯尔克孜人向唐王朝的贡品主要是马和貂皮。唐代柯尔克孜人的马群有自己独特的马印他们在每匹马的胯部盖上“出”字形的烙印。柯尔克孜人与中原的贸易。也是以马匹为主,他们用马匹换取中原的丝绸等物因而带有”出”字印记的马匹大量进入中原。牛在柯尔克孜人的畜群中,也占突出地位。据史书记载,“富室有二三千头者”。古柯尔克孜人有不宰黄牛的习俗,牛只作为食乳之用。一些黄牛任其老死,也不宰食。唐代迁入天山南部(今阿合奇一带)的古柯尔克孜人也从事畜牧业生产。叶尼塞河流域的畜牧业,属于草原畜牧业,牧场平坦而广‘阔,水源充足,牧草丰茂。
从古至今,柯尔克孜族的经济生活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狩猎和手工业。由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现代柯尔克孜族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水平也得到大大提高。柯尔克孜族从事畜牧业历史悠久,主要是自然草场放养的草原山区畜牧业,放养的牲畜品种主要有绵羊、马、骆驼、山羊、牛、牦牛、驴等。牦牛、骆驼和马是柯尔克孜族主要的交通工具,在今日的柯尔克孜草原上,其用途仍不减当年。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柯尔克孜族人也已用上了摩托车和汽车,但是对牦牛、骆驼和马难以割舍的情感仍然使他们舍不得抛下这忠诚的交通工具。“马是男人的翅膀”,这句古老的柯尔克孜谚语,说出了马在柯尔克孜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骑马,是柯尔克孜人出生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孩子出生不久,父母就要把孩子抱在马背上,让襁褓中的婴儿领略骑马的滋味,希望他长大后成为善骑的勇士,成为草原上的英雄。当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就要与马为伴,锻炼自己的翅膀了。探亲访友,牧羊放驼,狩猎捕兽、叼羊摔跤,翻山越岭,趟河涉水,所有这一切无不依靠骑马。柯尔克孜族视马为高贵的动物,一般情况下只供坐骑,绝不让它做苦力。拉车、运输、耕地、拉犁的粗活尽量不用马,全部让其他家畜承担。柯尔克孜人把马看作家庭的成员,他们对于自己心爱的马,就像对待自己的家里人一样,除精心饲养外,还刻意打扮。
马鞍马镫要选最好的材料,请上等工匠打制。金银珠宝,除镶嵌在家庭主妇的首饰、发饰和胸饰上之外就是装饰在马鞍、马辔、马鞭上。柯尔克孜人将马视为亲密的伴侣,姑娘出嫁也要带着骏马作为陪嫁,富有的人家甚至要带好几匹。女儿在男家受了气,老丈人不好干涉,但如果是陪嫁的马受了委屈,老丈人是要找上门去讨说法的。柯尔克孜人将马视若神明,在他们的心目中马是主人的忠实伙伴和朋友。当主人有难时,常常会得到坐骑的提示和帮助。从激流险滩中救主人脱险的是马,从崇山峻岭、茫茫戈壁中为主人指明方向的还是马,在战场上,带着主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是马,主人不幸受伤落地,它宁肯守在主人身边被敌人杀死也不离开主人半步的还是马。在柯尔克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中、包括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就有很多篇是讲好马救主的,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里,英雄的战马和英雄一样有名,一样被尊为神,足可以看出马在柯尔克孜人心中的地位。牦牛,柯尔克孜语称“托波孜”、“阔塔孜”。牦牛是爬山的好手,过冰川、翻大坂,如履平地。驮多重的货物都不出汗,不气喘。它适应力强,特别耐寒,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风雪高原,食枯草啃冰雪,照样可以负重远行。它有这么多的优秀品质,难怪被誉为“高原之舟”。
目前在不通公路的牧区,马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骆驼和牦牛因为承载力强,而在转场搬迁时发挥效能。牛主要是提供牛奶。柯尔克孜族不吃驴肉,驴主要是用来充当轻便的交通工具使用。史书记载,生活在叶尼塞河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人“逐水草,事游牧”,“毡帐为居,游牧为主,以肉为食,牛马乳为饮。”畜产品主要为皮张、羊毛、羊绒、驼绒、羊肠、马鬃、马尾、毛毡、花毡、奶油、奶酪等。在叶尼塞河时期主要是以部落为生产单位,实行的是集体生产、集体居住的“千人共一帐”形式。西迁天山、帕米尔高原之后,其畜牧经济主要采用高山草原畜牧业,也就是以小部落和阿依勒为生产单位,以高山峻岭间的谷地草场放牧为主,不能进行更大规模的集体放牧形式。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均由部落的长老“阿克萨卡勒”统管和指挥。除了进行牧业生产外,柯尔克族自古就有农业生产的传统。叶尼塞河流域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拥有平坦的土地,因此灌溉农业早已形成规模,西迁天山、帕米尔高原之后,虽然居住条件有所改变,但是居住在山间谷地、盆地的柯尔克孜人依然坚持农牧兼营,发展农牧业和林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青稞、胡麻、红花、芝麻、高粱、棉花等。瓜果丰盛,主要有桃、李、杏、梨、苹果、葡萄、无花果、巴旦木、核桃、西瓜、甜瓜等。
渔业在古代叶尼塞河时期也是十分活跃的一种生产活动。夏季人们在叶尼塞河上撒网捕鱼,冬季则凿冰取鱼,生活别具特色。而在大草原、大森林中围猎也是颇具规模。柯尔克孜族训鹰、放犬,进行狩猎活动是祖传的传统生产活动和冬季的娱乐生活动。狩猎通常要在冬季大雪之后进行,猎人纵马驰骋,带着猎鹰、猎犬,随身携带火枪、猎网等出行,在大雪覆盖的草原上,或者是在崇山峻岭之间追捕猎物。猎物主要为黄羊、盘羊、野牦牛、熊、豹、狐狸、猞猁、野猪、狼、麝鼠、雪鸡、野鸡等珍稀动物。
在叶尼塞河畔古柯尔克孜人居住区大量岩画真实地反映了柯尔克孜人的渔猎生活的盛大场面。《魏略·西戎传》载:坚昆“随畜牧、亦多貂、有好马”这是对秦汉时期柯尔克孜人从事狩猎活动的记载。《新唐书·都播传》对柯尔克孜人的渔猎牛活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记载:柯尔克孜的都播、弥列、哥饿支等中部“无畜牧。不知稼蔷,土多百合草。掇其限以饭。捕鱼、鸟、兽食之。”这就是说,在古柯尔克孜人中,有一些部落的居民是专门以渔、猎为牛的。古柯尔克孜人的狩猎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步猎,一是乘猎。乘猎又可分为乘马狩猎和乘雪橇或滑雪板狩猎。在古柯尔克孜人岩画中骑马驾鹰者,骑马射箭者,骑马逐猎者,以及几个猎手骑马合围几只猎物的画面到处可见,乘雪橇和穿滑雪板狩猎在《新唐书·黠戛斯传》和《元史·乞儿吉思》中都有记载。《新唐书》说柯尔克孜人“以木为马,雪上逐鹿”,“若下阪,走过奔鹿”,这里说的“木马”一为滑雪板,一为雪橇。《元史》说柯尔克孜猎人“遇雪则跨木马逐猎,土产名马,白黑海东青。”
叶尼塞河畔的猎物非常丰富,有很多是名贵类猎物,如《元史》上提到的“白黑海东青”即白色和黑色的诲狸,《世界境域志》卜载叶尼塞古柯尔克孜地区“出产縻香、皮毛、海象牙”以及“黑貂、松鼠、羚羊、灰松鼠等”。《太平寰宁记》载:唐代,柯尔克孜人遣使至唐“贡貂裘及貂皮”。这些不仅说明古柯尔克孜地区出产的猎物极为丰富,而且反映了古柯尔克孜人狩猎水平’那时,他们狩猎不仅是取肉以裹腹取皮以御寒,并且能对猎物综合利用。他们知道捕蟒以取珍贵的麝香,捕海象以取其珍贵的象牙,猎鹿以用其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