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与柯尔克孜族的相邻的古代民族先后有匈奴、丁零、乌孙、康居、乌揭、鲜卑、高车、柔然、突厥、薛延陀、回纥、葛逻禄、契丹、钦察、蒙古、汉族等,他们都或多或少与柯尔克孜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融合,在血缘上由或多或少的关联。古代柯尔克孜族同突厥的关系不仅在汉文史籍中得以记载,在柯尔克孜族中至今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与突厥同源的传说。《周书·突厥传》中说,“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谤步等性并愚痴,国逐破灭。泥师都即别感异气,能呼风唤雨,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子女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二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其一国于处折水;其一居践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山上仍有阿谤步种类,并多寒露,大儿为出火温养之,咸锝全济,逐共奉大儿为主,号为突厥,即讷都六设也。”根据上述第六个族源传说,柯尔克孜族的始祖名柯尔克孜族巴依,他和吐尔克(突厥)、克塔依(契丹)、柯尔孜、秦(汉族)都是同一个祖先的亲兄弟。突厥汗国强盛时期,黠戛斯曾录属于突厥汗国。黠戛斯首领曾娶东突厥汗国的王室子女为妻,西突厥西面可汗室点密曾以黠戛斯王室子女许配给东罗马的使者。说明东西突厥都曾与黠戛斯,即柯尔克孜族有过姻亲关系。回纥同黠戛斯在漠北就是近邻。回鹘兴起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统治过黠戛斯各部。黠戛斯攻破回鹘汗国之后,回鹘人举部西迁。随后,柯尔克孜族也逐步开始西迁,并共建了喀拉汗王朝。在天上地区地柯尔克孜萨尔特部落中,融入了相当数量的回鹘人,留在漠北的回鹘人也大都融入了黠戛斯之中。
根据史书记载,黠戛斯与西南方邻居突骑施关系密切,其首领曾娶突骑施女为妻,与他们结为姻亲。葛逻禄原来是黠戛斯的近邻,后来取代突骑施而成为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的强族,他们亦曾嫁女与黠戛斯的首领。匈奴曾一再统治过坚昆地区,丁零是坚昆的近邻,乌孙、康居、乌揭与坚昆的关系都比较密切,这些民族在不同程度上与坚昆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鲜卑与坚昆的关系虽然没有直接记载,但鲜卑的后裔拓拔部在自己的传说历史中曾说他们的祖先曾统治过坚昆地区,如果将此同鲜卑人长期统治漠北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考虑,那也能够坚昆同鲜卑之间的相互交融的关系。高车最初的六部中有护骨部,他们同高车部兄弟般的关系必然要导致相互之间的融合。柔然可汗设仑远征西北的“匈奴余种”,护骨就包含在被他征服的范围之列,这也必然要造成这两个民族之间相互融合。除此之外,乌兹别克、哈萨克等民族形成的时间相对比较晚,但在族源上与柯尔克孜族有着密切关系。如克普恰克在柯尔克孜、乌兹别克中都有。而乃曼、克烈、克普恰克等部落,在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中都有。说明他们当初都是独立的部落或部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融合到这两个民族之中去了。
当代柯尔克孜族的形成年代各国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前苏联族名史学家伯恩斯塔姆在《9支10世纪吉尔吉斯人在天山的出现》一文中指出:“吉尔吉斯人的天山分支在10世纪以前便已形成”;而另一位前苏联史学家彼德洛夫则在《吉尔吉斯起源史》一书中认为13世纪到15世纪的蒙古统治时期中亚吉尔吉斯民族已经形成。我国学者马曼丽认为至迟在公元6、7世纪,已经有叶尼塞吉尔吉斯人向西迁徙,留居天山一带和我国西北其他地区。13世纪到15世纪,由于成吉思汗的后裔发生内讧,很多吉尔吉斯跟随失败的阿里布哥和海都撤迁到中亚以及天上一带。17至8世纪,由于沙皇俄国实行侵略扩展政策,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中国的厄鲁特蒙古以及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并逐渐占领了吉尔吉斯人的领地。吉尔吉斯人与沙俄进行长达一个世纪顽强的斗争和英勇的反抗,大量吉尔吉斯人找到杀戮,人口锐减,只好于1703年翻越萨彦岭迁徙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最后,除了少数人留在萨彦岭与唐努山之间的河谷地带之外,大部分都迁入伊塞克湖地区周边地区。这样,造就迁入天山地区的吉尔吉斯人同新迁来叶尼塞吉尔吉斯人两大分支汇合在一起,拥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活动区域。而这正好是当代柯尔克孜族形成的时期。
以上事实说明,柯尔克孜族从古代的鬲昆、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思等先祖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经过了曲折复杂地道路,不仅本民族的原始主体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而且还融合了很多相邻部落、部族的成分。也就是说,柯尔克孜族作为一个有着2000年以上史书记载的古老民族,它的民族发展史必然经过了十分复杂的过程的。其中有融合、有分离,有发展繁荣,也有民族存亡的危机。但无论在历史上遭遇过多少血雨腥风的战火和沧桑巨变,柯尔克孜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没有泯灭,发展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它虽然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上面所说的众多外来部落或民族,它的原始主体应该说是始终如一的,部落的融合无论如何只能算是局部现象。
第二节人口数量及分布状况
根据我国曹魏时期的史书记载,坚昆有“胜兵三万。”这个数字在当时约为汉朝匈奴兵力的十分之一,乌孙兵力的六分之一;是曹魏时丁令兵力的二分之一,呼得兵力的三倍。汉代乌孙胜兵十八万八千人,人口六十三万,平均每三个半人约合一个兵力。按照这个比例,坚昆的人口当在十万以上。这在当时要算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了。12从突厥兴起倒唐朝灭亡,是柯尔克孜族先民黠戛斯比较活跃的时期,而其中从9世纪40年代起,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漠北的雄长。《通典》记载,“黠戛斯胜兵八万”。《新唐书》则说“众数十万”。《太平寰宇记》说,“其兵数号三十万,问其实,乃曰每征发则败兴及诸蕃部役属者尽行”。据《九姓回鹘可汗碑》记载,黠戛斯在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控弦三十万或四十万。控弦三十万或四十万,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集团了。如果以这个数字推测黠戛斯当时的人口,那么其民众大概也在百万以上。
1995年全世界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族)共有2717632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229万),其余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238945人),阿富汗(46000人),土耳其(1138人)。约旦、巴基斯坦等国也居住有柯尔克孜人居住。13根据史料记载,1929年,全苏联境内的柯尔克孜人共有76万3千人。到了1979年发展到190多万。1995年前苏联境内共有柯尔克孜人2528945人。1979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有14万2千柯尔克孜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七河流域地区,塔吉克斯坦有柯尔克孜4万8千人,到了1989年发展到6万3千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穆尔加布区和吉尔加塔尔区。
1949年,我国新疆有柯尔克孜族66145人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柯尔克孜族得到稳步增长,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21世纪初,上述数字已经翻了一番还多。在我国有17万多人口(2002年),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疆的特克斯县、昭苏县、额敏县,南疆的温宿县、乌什县、沙雅县、拜城县、塔什库尔干县、皮山县、叶城县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除此之外,在乌鲁木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中也居住着柯尔克孜人。根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统计局2002年最新人口统计资料,全州境内有451946人,其中柯尔克孜族人口为131999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9.21%。自治州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阿合奇县、乌恰县两个县。两个县2002年的总人口分别为34728人和44603,其中柯尔克孜族人口分别为31333人和32233人,占所在县人口的90.22%和72.27%,是我国柯尔克孜族的集中分布区。这两个县总计有柯尔克孜族63566人。自治州其他两个县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人口为44333人,阿图什市柯尔克孜族人口为24100人。按照1996年我国人口统计资料,生活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之外的柯尔克孜族人口情况如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7130人,其中特克斯县8537人,昭苏县3521人,尼勒克县563人,奎屯市24人,塔城地区1902人,阿勒泰地区74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07人;昌吉回族自治州100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74人;乌鲁木齐896人;克拉玛依市99人;石河子市29人;哈密地区16人;阿克苏地区8450人,其中乌什县4333人,温宿县3624人,拜城县922人,沙雅县1100人,库车县114人;喀什地区5390人,其中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864人;和田地区770人,其中皮山县840人。另外,按照2002年的统计,黑龙江有柯尔克孜族1473人。
在我国,通常将国外的柯尔克孜族音译为“吉尔吉斯”。实际上,“柯尔克孜”和“吉尔吉斯”都是对这个民族的汉语音译或转音。从国际历史格局上看,柯尔克孜族从古至今可以说有两个主要的聚居地。一个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是柯尔克孜族的发源地,也是其祖先首先开发和繁衍之地。第二个就是目前的天山南北、中亚伊塞克湖周边及西南地区、费尔干纳盆地以及帕米尔高原等。
从古至今,由于战争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历史时期,柯尔克孜族的分布地区都有不同的变化。首先在史书上所记载秦汉时期的柯尔克孜族先民坚昆的分布地区在《汉书·匈奴传》中载:“坚昆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西南去康居界三千里,西去康居王治八千里”。16到了唐代黠戛斯时,根据《新唐书·黠戛斯传》记载,东邻骨利干(在贝加尔湖附近),南邻吐蕃(今藏族,当时其势力曾伸张到天山北麓),西南是葛逻禄(原在阿尔泰山西,八世纪中叶搬迁到塔拉斯河一带)。1710至12世纪,柯尔克孜族(纥里迄斯)的分布地区主要是叶尼塞河上游,但是天山地区的柯尔克孜也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据《世界境域志》记载,在当时的宾除勒(现在的新疆乌什县、阿合奇县一带)已经为柯尔克孜族人所统治,喀什北方的(今乌恰、阿图什的部分地区)也有柯尔克孜族。18元代柯尔克孜(乞尔吉斯)的地理分布,在《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南距大都(今北京)一万多里,境长一千四百多里,横约长的一半,谦河(今叶尼塞河)流经其境;又西南有阿浦水,东北有玉须水,都汇流于谦河;谦河再向西南流,与昂可剌河(即安卡拉河)汇合。蒙古时期的波斯历史学家拉施德说:“乞尔吉斯和谦谦州为相邻的两个地区;这个地区构成一个地域。谦谦州是一条大河,这个地区一方面与蒙古斯坦相接,它的一条边界与秦亦赤兀惕诸部所在的薛灵哥河相接;一方面与一条称为昂可剌沐涟的大河相接,直抵亦必儿-失必儿地区边境。谦谦州的一方面与乃蛮诸部所在的地区和群山相接”。19由此可知,柯尔克孜在这一时期的分布仍然以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为中心,在阿浦水(今阿巴坎河)与玉须水(今乌鲁克木河)之间,分布范围北至叶尼塞河与安卡拉河交汇处,南至阿勒泰的唐乌梁海地区。其地域向西南方向延伸了一些。据《准噶尔概论》一书记载:元宪宗三年(1253年),旭烈兀向波斯进军时,在天山东部地区发现了科尔克孜人,并且说他们游牧于天山和抗爱山之间。20事实上,这时候不仅在天山、阿尔泰山有柯尔克孜人,在天山南部的山谷地带,也有不少柯尔克孜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