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柯尔克孜人的铁器制造业远远不如古代那样的规模,为数很少的铁匠仅能制作马掌、马镫、砍土曼、镰刀、砍砍等简单的铁器。银匠也只能制作简单粗糙的首饰及马具、木箱上的小块银饰物。柯尔克孜族地区有丰富的矿藏,但1949年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业。乌恰县的石油矿和煤矿虽早就开采,但都被反动军队占有,乱挖乱掘,时开时辍,不但没有给柯尔克孜族人民以任何好处,反而使矿床遭到严重破坏。那时工人过着牛马般的生活,在矿工中流传着“下窑三分灾,不是早上死,就是晚上埋’’的说法。由于没有工业,广大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用具极为简陋,原料多是木头或皮毛,有的还爬山涉水到遥远的城市购买。1950年,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两国在乌恰县柯尔克孜族地区康苏镇共同创办“中苏有色稀有金屑股份有限公司”,开设了几个厂矿。1954年正式投入生产,1955年苏联将厂矿移交给我国,这是国家在柯尔克孜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化企业。到目前为止,柯尔克孜族地区兴建了机械、化学、木材、煤炭、炼焦、采矿、发电、建材、建筑等数十个工业企业。为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农具修配、铁木加工、化肥、酿酒、食品加工、纺织缝纫等工业也遍布各地。1983年自治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681万元,是自治州成立时的9倍。
1949年前,柯尔克孜族地区交通阻塞,商业不发达,物资交流不畅。由于牧民无力到外地进行交换,畜产品卖不出去,需要的东西买不到,牧区就成为奸商横行的地方。他们用牟取暴利的方法,向广大牧民进行残酷剥削,如用一包针换牧民一斤羊毛,三四尺布换一只绵羊,暴利往往高达四五倍至几十倍,使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柯尔克孜族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商业网点遍布农牧区和城镇,在帮助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经济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
柯尔克孜族由几千年来单一的游牧、农耕、狩猎和手工业生产,向着多种经济,多种产业结构过渡。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柯尔克孜地区的经济,除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以外,还在柯尔克孜地区开发矿山,兴办工厂,建立商业贸易网。并大力发展柯尔克孜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在机关、厂、矿、企事业中,大量吸收柯尔克孜干部,党和人民政府还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培养柯尔克孜干部。不仅有本民族的各级干部和产业工人,而且有本民族的专家、教授及工程技术、畜牧农艺、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行业的中、高级知识分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大批柯尔克孜族群众进入城镇,经济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柯尔克孜族农、牧民响应党的号召,自己动手办厂、开矿,兴办各种事业,从事专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民族经济。大批农牧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一些自给性生产或家庭副业如擀毡、织毯、刺绣、制帽等开始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使农牧区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牧民的经济生活也由单一的农、牧经济向多种经济转化。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柯尔克孜族的各项经济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柯尔克孜族地区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牧区逐步变成一个既有发达的农业,又有现代化能源、纺织、机械、建材、食品加工、皮革以及繁荣的商业和对外外贸易共同发展,祝步走向现代化的地区。
第二节饮食习俗
饮食也是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各民族的饮食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环境,并受到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柯尔克孜族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民族,饮食中,肉和奶制品占主要地位。据史书记载:古柯尔克孜人“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传说柯尔克孜英雄玛纳斯打行军仗时,其部众主要也是以乳肉充军粮。柯尔克孜族以孳养牛、羊、马、骆驼、牦牛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和乳,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小麦、肯稞、蔬菜在他们的饮食中,只是辅助食品。夏秋季,他们主要的饮食为鲜奶、酸奶酪、奶皮子、奶油、肉食和面食。冬春季,主要饮食是肉、干酸奶酪、酥油、面食等。他们一年四季皆离不开奶茶。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忌食猪肉和自死牲畜肉。马肉马肠为最佳食品。
柯尔克孜人进食时,面前铺一块餐布,不论多少人皆围在餐布周围,盘腿而坐,共同进餐。人们说柯尔克孜人的毡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以肉和奶制品为主要食品。据史书记载:柯尔克孜人“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以肉为食,牛马乳为酒”。以放养牛、羊、马、骆驼、牦牛提供肉和乳,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或乳制品。小麦、青稞等粮食只是辅助食品。夏、秋季节的主要饮食为鲜奶、酸奶酪、奶皮子、奶油和面食。冬、夏季节的主要饮食是肉、酸奶疙瘩、酥油、面食等。柯尔克孜人在饮食中喜好食马肉、马肠及牦牛肉、牛羊肉。特别喜欢食马肉。招待客人最珍贵的食品是马肉,宰马驹招待客人是最高的礼遇。在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多有宰白马驹及空胎牝马招待贵宾的描写。喜食奶制品,特别是酸奶和酥油,一年四季都食酸奶,各种食物都喜放酥油,以酥油冲水喝或用馕夹酥油块吃是极普遍的。有部分柯尔克孜男子喜好饮酒,有的甚至成为嗜好。柯尔克孜人进餐时有很多讲究。首先是饭前必须洗手,洗手时不能甩手上的水,要用手巾擦干。进餐时不能用手乱摸和用鼻子嗅餐布上的食品,吃馕时不能拿着一个整馕咬,要掰成小块往嘴里放。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大咬大嚼,更不能发出大的声响。进餐时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张口大笑。禁忌抛洒食品,掉下的食品碎屑要放在餐布上,几个人在一起吃饭时,不能动别人的碗勺,几人同吃一盘抓饭、抓肉时,只能抓自己面前的。柯尔克孜人吃肉也有一定讲究,给客人分肉也有讲究,吃肉时,先削哪块,后削哪块,程序是不能乱的。柯尔克孜人认为羊股骨肉是最珍贵的,要先给尊贵或年长者吃。上面的肉不能削光,剩下下面的肉要回敬给主人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客人吃肉时剩下一点,给主人家的孩子们吃,若吃光了也被视为是不礼貌的。柯尔克孜族待客杀羊,是最高礼节之一。肉煮熟之后,先给客人中最尊贵或最年长者献上羊头。客人首先用刀划开羊头的鼻,吃右边的肉,耳朵可给邻座客人,自己吃眼睛,然后割下腮肉,给其他客人,再把羊头敬还给主人。
柯尔克孜人当中流传着许多有关食用肉方面的仪式习惯,直至今日,柯尔克孜人在日常生活中依旧严格遵循着这些惯制。在食用畜肉时的习俗在待客过程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当家里来客人时,如果来人是非常尊贵的客人,同时带数量较多的人员,主人家就要宰杀马驹进行招待。一般情况下,主人家多以宰羊招待客人。用宰马来接待客人的事情并不十分多见。一般情况下,牛不做为接待客人是宰杀的牲畜用。在接待宾客时,主人首先要把用来宰杀的牲畜,牵引到宾客们面前,要得到宾客们的祝福。只有获得了宾客的许诺,张开双手进行祝福祈祷之后,人们才能对牲畜进行宰杀。如果宾客们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对牲畜进行祝福祈祷,那么这个牲畜就不能进行杀牲。平时,如果要宰杀小牲畜(绵羊或者山羊),主要把牲畜牵到宾客们休息的屋门口,让牲畜的头朝向西边进行祈祷和宰杀。
柯尔克孜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客人到家必杀羊招待。但羊肉要按讲究来吃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吃羊肉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克亚孜部落有位叫阔里巧克的老人。他在部落早大力提倡对远方来的客人、亲戚朋友要讲究文明礼貌。诗人要诚心诚意。所以克亚孜部落成了远近闻名的礼仪之乡阔里巧克老人也成为最受尊敬的部落首领。在离克亚孜部落不远的地方,有个汗国的汗王,对克亚孜部落和首领有如此大的名望很不服气,于是就与群臣商议订下一条妙计。其属下依照汗王的吩咐将阔里巧克请进王宫,并安排厂住所,每天三顿茶水招待,就是不供给食物。一直到第四天,仆人才把一只香气四溢的炖全羊送到阔里巧克的面前。阔里巧克仔细地洗完手,并做了感谢主人厚意的祝愿后,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慢慢地割下羊头,吃了半边,用双手摆在对面的盘边上,他接着拿起前腿吃了几块肉,又双手把前腿摆在对面的盘内然后割了一块羊尾油,又割了两片肝子,把羊尾油夹在中间吃了下去。这时阔里巧克才拿起其他肉大吃大嚼起来,等他吃饱吃完净手后,事先安排窥视他吃肉的仆人,把吃肉的经过详细禀报给汗王。汗王听后对阔里巧克的吃肉方法很不理解,就亲自去问个究竟。汗王拿起吃了一半的羊头问,这是什么意思,嫌我的羊头不好食吗?拿起前腿看厂一下问,是嫌肉不嫩吗?阔里巧克笑着说:“尊贵的汗王,一只羊只有一个头,头为生灵之本,羊头是汗王享用的,赏给厂我,我怎么能独自享用哩?至于前腿你知道,凡四条腿的生灵都在前腿所走的地方得以温饱。它们喝水、吃草都靠前腿,若没有前腿,我们吃不到鲜美的羊肉,既然前腿有这么大的功劳,我怎么能独吞呢?用羊肝夹羊尾油。那是羊尾油太腻,夹片羊肝,肥瘦均匀,增加食欲,客人可多食其他食物符合我们柯尔克孜人客人吃的越多、主人越高兴的好客习俗。汗王听了阔里巧克的很有逻辑的吃肉讲究,轻轻点头称是,并号召汗国全体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懂礼貌、讲文明。从此吃羊肉的讲究流传下来。
等牲畜的肉煮熟时,羊的头部,马的背脊(两个胯骨之间的部分)要摆在客人中的最长者或者最尊贵的宾客面前。然后将胯骨、尾巴、肱骨、肩胛骨、踝骨等部位分别按顺序摆在宾客面前,接受了羊头的宾客仅仅只食用羊的半边头,然后要把剩余的部分交还给主人。羊的耳朵一般要割下来给屋里的小孩、或者是宾客中的幼者食用。这代表让这个孩子“听话,耳朵根子要软”的意思,羊的舌头要给小孩吃,让他能够口齿伶俐,上腭部位给小姑娘吃,希望她们成为刺绣能手的习惯也很多见。一般羊的胸肞部分要给少女们食用,双肾和小腿部位给小孩子们食用。
借助牲畜之肉来举行婚丧嫁娶之忌讳在柯尔克孜人中尤为普及。在举行任何一种婚庆或者丧葬中宰杀牲畜,进行见血仪式是生活习俗中已经形成了“法律”化了的惯制。在用羊肺拍打头部驱邪祝福仪式中只能用山羊的肺,其他任何一种牲畜的肺都不能用于这种仪式。
以饮食来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习惯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在柯尔克孜人的观念中,乳汁和酸奶是可以解毒,清理血液的食物。在民间有许多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在放置着饮食的地方是没有苦痛的”、“吃了馕的人不会累,喝了奶的人不会老”、“黄牛的黄色酥油,多种疾患的良药”、“吃肉表现在肉上,喝肉汤体现在脸蛋上”等。如同这些格言所表现的,有些民族的一些食物之所以被大量的食用,而有些食物则被禁忌等都与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柯尔克孜人把食肉动物与叉蹄动物的肉看作是清真的可食的。草食动物中马是可食的,偶蹄动物中仅仅有猪是不洁的不可食的。除此之外,飞禽肉是禁食的。可以食用的生灵都区分得非常鲜明。这种针对饮食禁忌的起源于古老的萨满教。伊斯兰教传入之后,也是按照另一种特点来继续延续的。不过,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可以见到许多有关对老虎的心脏,凤凰鸟的舌头等各种奇异的神话动物相关的母题。在这其中是不区分其清真与不洁,可食和不可食的。据此来看,这可能是因为其药用价值,而可以不视其禁忌的限制,在民间信仰中也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