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柯尔克孜族在叶尼塞河也从事林业生产,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已经发现一些岩画中就有很多原木修建的房屋。《通典·驳马》记载:古代柯尔克孜族“累木为井栏,桦皮盖以为屋。”《元朝秘史》中引用蒙古人的话,说柯尔克孜族是“林木中百姓”。从考古发现的很多墓穴中还发现有很多木质品。所有这些都说明古代柯尔克孜族有较发达的林木业生产。《世界境域志》载:“柯尔克孜族地区出产各种树木。”《新唐书》记载了柯尔克孜族地区的林木生长情况:“其树有松及蒲松,高者射箭不及梢。又有榆、柳,而桦尤多。”柯尔克孜族地区盛产桦树,居民大量砍伐和利用桦树的文字记载屡见不鲜。他们的房子以桦树为顶,器皿多以桦树制成。在他们举部西迁时,还念念不忘在故土上的林业生产,因而在迁徙之歌中唱道:“在四十处驰名的凹地中,哪一处没有留下柯尔克孜人的骨头?在四十棵长在山上的白桦树上,哪一棵没有留下柯尔克孜人的斧痕?”30古代柯尔克孜族虽然不事果蔬,西迁之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改变以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柯尔克孜族也开始逐渐从事庭园园艺生产。现在到处可以看见柯尔克孜族庭院中茁壮成长的片片果木。其中尤其以苹果和杏树居多。比如在偏僻的阿合奇县,全县人口只有三万左右,但各种果树有12万多株,人均占有果树4株以上。品种有苹果、杏、海棠、梨等。
进入现代之后,柯尔克孜农业生产的水平依然非常低下。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荒芜,加上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农作物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使用的农具是古老而落后的木犁、“二牛抬杠”和坎土曼。耕作也十分粗放,不选种,不锄草,不管理。播种时普遍实行撤播,在牧区则是骑马撒种。播种后只浇一两次水,农作物产量很低。一般年景,农区小麦亩产不到一百斤,牧区亩产只有五六十斤,遇有灾害,连种籽也收不回来。就是这些贫瘠的土地和落后的农具,也大都掌握在地主手中。贫苦农民一无所有,终年为地主劳作,过着半饥半饱的赤贫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柯尔克孜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农区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就采取无偿发放耕牛、农具、口粮、种籽、生产奖金以及贷款等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人民政府组织柯尔克孜农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建设,并全面勘查厂荒地和水源,统一规划土地,大量开垦荒地,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生产力的解放,土壤的改良,耕作技术的改革,病虫害的防治,科学技术的普及,有力地推动J-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在广大农村按照“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的五好要求来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柯尔克孜农民的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牧民的生活逐步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柯尔克孜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根据居住地的特点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解放厂生产力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深人人心柯尔克孜农牧民正在逐步改变自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的大规模农业过渡。柯尔克孜农牧民以农促牧,以牧促农,进行综合性生产、综合性利用,使农牧业生产在互相促进中稳步发展。
除了上述古老的行业之外,柯尔克孜族的手工业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其中尤其以纺织、编织、刺绣、金属和皮具加工比较有名,而且是柯尔克孜族社会的一些传统的行业。柯尔克孜族具有悠久的手工艺术传统。据考古资料,早在几千年以前,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阿勒泰山一带的柯尔克孜人(坚昆人),已经有了较发达的雕刻艺术和刺绣艺术。他们在岩石、木头、骨骼、金属、陶制品、皮毡等用品上,雕刻或刺绣各种动物、人物、花木、日月星辰的形象。古代柯尔克孜人历史上所生活过的南西伯利亚地区的矿产产业曾有过一定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了早期的冶铁技术。这种技术被考古学家们称为“古代的冶铁工厂”。对此,唐代的历史文献中有如下记载:有金、铁、锡,每雨,俗必得铁,号加沙,为兵绝犀利,常以输室厥。其战有弓矢,旗帜,其骑士析木为盾,蔽股足,又以圆盾博肩,而扞矢刃。黠戛斯地区金、铁、锡等矿藏较丰富,从发掘出来的矿渣、炭、熟铁块及熔炉看,黠戛斯人已从事冶炼业,且工匠们多集中居住在一起,冶炼业和手工业都较发达,手工业主要是金属器皿加工,房屋、毡房制作,兵器制造,犁铧、车辆、马具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的制作等。黠戛斯人金属器皿和兵器制造的工艺水平极高。《太平寰宇记·黠戛斯》中就曾赞其铠甲“折木交横为之,以扞箭,箭不能裂”;蒙盖特在《苏联考古学》中更是高度赞誉黠戛斯人的银碟、金罐、金盘及其他金、银、青铜器皿和饰物的花纹、铭文等加工制作工艺之精巧。黠戛斯人制作的“尖顶卷末”的白毡帽与今日柯尔克孜人的白毡帽已经极为相似。
俄罗斯考古学家Y胡迪雅阔夫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叶尼赛流域进行了一次大规划的考古发掘活动。针对柯尔克孜人的武器制作技艺方面的情况提出了最新的例证。与此同时,对装液体的坛子和装有兵士骨灰的罐子的制作特点,以及柯尔克孜兵士们所使用的装备器具进行了这样的论述:“柯尔克孜族的兵士腰间束有皮带,其上还挂有箭囊、刀具等。在那个时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戴有耳环。项链、手镯、帽饰等都是妇女们主要的装饰物。男子则将雕绘着两匹马头的铜制图玛尔挂在脖子上做为饰物。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习俗。”31柯尔克孜木匠非常擅长制作手工的家具,木盒木盘,木制的碗勺,木桶,箱子和一些木制的乐器等,并且用在木器之上刻画纹线和花纹的方式来对这些东西进行装饰。
元代吉利吉思的纺织,已经从自给自足的生产,作为一种产业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发展到了进行批量的商品性生产,由家庭、小作坊,发展到开设工厂,招募工匠进行专业生产。《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称成吉思汗初年,即从中原迁汉族工匠到歉歉州,共设数局。《元史·世祖纪》又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赐欠州诸局工匠纱八万六千一百三十九锭十三两”。大量记载证明,元朝政府从中原调集各种手工业工匠,到吉利吉思地区的歉歉州开办工厂,从事纺织等工业生产。当时的管理机制大概是,每一种产业,设一个工局,如纺织局从事“织绫罗锦绮”;武器局从事刀箭等兵器生产,还有从事军事装备的甲匠、制造鱼具的工匠等等,从事各种加工生产。这些工局,皆为官办,资金、设备、原料由国家提供,工匠由政府从中原调入,而生产的产品大概大部分是充作军用,其性质近似军需工厂。这些生产主要是为元军进军中亚做准备,但这些工局的开设,对当地还是有益的,发展了吉利吉思地区的经济,为当地开发了新产业,传授了新技术。
柯尔克孜族的纺织、刺绣工艺无论在叶尼塞河流域,还是西迁帕米尔以后,都是有一定水平的。在叶尼塞河流域汉以前的古墓出土的织物中,既有中原的丝绸等织品,又有当地的毛织品。这些毛织品上有极其精美的鸟兽图案。元代,在我国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地区有专门织造绫罗锦绮的工匠。《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政府“赐欠州诸局工匠纱五万六千一百三十九锭十三两”。由此可见,当时柯尔克孜地区的纺织已不仅是妇女的家庭手工业,且有一支庞大的从事纺织业的工匠队伍。据史料载:在柯尔克孜地区从事“织绫罗锦绮”的汉族工匠就达“千百人”,柯尔克孜族:工匠就更多。当时的主要织物为毛织品。
西迁帕米尔之后,专门从事织造业的工匠和织造局没有了,但柯尔克孜族妇女的纺织、刺绣工艺,作为一种家庭副业却有很大的发展。妇女用羊毛织的粗毛呢,用骆驼绒织的头巾、毛呢料等,很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妇女织的毛料马衣和各种各样“胡尔俊”(褡裢),以其精美的图案、绚丽的色彩,颇受各族群众喜爱。柯尔克孜妇女很讲究织物上的图案美、色彩美。她们的织物,都用不同颜色的毛线,织上美丽的图案,甚至在毛裹脚布上,也织上精美的花纹图案。刺绣是柯尔克孜姑娘的一个特长。小姑娘从六七岁起,就在母亲或姐姐的教导下学习刺绣。柯尔克孜女子几乎在所有的织物上都要绣上美丽的图案,甚至在用来端饭锅的两块小小的垫布上,也要绣上或者剪贴上美丽的图案。这种垫布上的标准图案是两匹在一起嬉戏的骏马驹。柯尔克孜人的服装从头上戴的帽子,到脚上穿的靴子,从衬衣、衬裙到各种外套、大衣,都要绣上花纹、花边。柯尔克孜人的毡房里,从帐壁上挂的帏幔,到床围及其他装饰物,都要绣上图案花纹。特别是柯尔克孜女人的嫁妆更加讲究,有的要绣好几年,每个柯尔克孜姑娘在出嫁前就培养成了心灵手巧的刺绣能手。
这时候的手工业总的来说是家庭副业形式的一种经济,并没有形成很大规模。铁匠们主要是以制作马具和农具为主。如铁马掌、马镫、铁夹、坎土曼、镰刀、钐镰、刀、斧、猎枪及其他简单的铁制工具。也有银匠金匠制作妇女饰品、装饰华丽的马具、毡房、箱柜、门窗、乐器等。妇女家庭手工业也非常发达,主要是进行畜产品加工,如用羊毛线纺织粗毛料,织毯子,擀毡子,织口袋,编织各种花带子;用牛毛和山羊毛打绳子,用驼绒纺线,织头巾,织料子;用毛皮做皮衣、皮裤、皮帽;用白毡子做毡帽,缝衣服,做马披,做花毡。用芨芨草编织彩色花帘等等。妇女手工业是柯尔克孜族手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手工制品除了自家留用外,大部分都要拿到市场上出售,来换取其他所需物品。比如说出自柯尔克孜族妇女之手的花毡、壁挂、毯子、口袋、毡帽、花手巾常常是当地市场上的抢手货。
柯尔克孜族毛织的艺术品和实用品,多用驼绒、羊毛和马尾、马鬓等制作,它们的特点是质地细密,色泽艳丽,图案繁茂。这些用品是纺织密集的士黄色大衣呢、驼绒毛呢、毛织毯、毛织盛粮袋、双翼马背袋、喂马袋、羊羔袋、手提包、碗具袋、马鞍垫和鞍檐、驴鞴以及毡房带等。毛织毯、盛粮袋、手提包、碗具袋、马鞍垫和毡房带等用品,常采用红、绿、黑、白、黄和紫蓝相间的颜色,图案多为长条状、螺旋状、环山状,深受本民族的喜爱和兄弟民族及外国游客的赞赏。有些艺术晶,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得了优质产品奖。毛织毯、手提包、碗具袋和毡房带等,已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柯尔克孜族将羊毛、山羊绒、驼绒等捻成毛线,然后染成各种颜色,编织毛衣(打毛衣)、毛袜子、毛线手套、毛织膝盖套子、毛裤、毛线帽子等。还常用各种颜色的真丝线,编织行李罩子下摆的网穗、阿依哈普、色克且普、木床帘子、贾合达帘子、木箱罩帘下摆都要编织上网穗。网子下面便是垂落的穗子,看起来十分华丽精美。就连马衣、马披也要编织网穗。
围巾(围脖)要用驼羔的细绒编织。只有捕捉鹰的网用棉线编织。还有上席色克且克、阿亚克卡普(百纳袋子)、勺袋子、碗袋子、茶叶袋子、把手套子(抓手)、行李帷幕、行李架子的罩帘、秀香套子、烟袋等也要编织相应的网穗,女性们将借此展现各自灵巧的手艺和无穷的智慧。
古柯尔克孜地区金、铁、锡矿藏极为丰富,从叶尼塞柯尔克孜居住区发掘出来的熟铁块、矿渣、炭及熔炉分布遗迹可以了解到,柯尔克孜人在唐以前就有较发达的冶铁工艺。从出土的金罐、金盘、银碟和大量金、银、青铜、铁器和饰物可以看出,当时柯尔克孜人制造金、银、青铜、铁器的手工工艺也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器皿不仅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有的还刻有古如尼文铭文,制作十分精美。苏联学者蒙盖特在《苏联考古学》一书中也记载了唐代柯尔克孜人高超的铁器制造工艺:“金罐上刻着树枝和花卉的浮雕,其间有怪枭啄鱼图;金盘上刻着飞禽和花卉。描写狩猎情景的青铜浮雕极为优美,骑马奔驰的骑士,转身用弓箭射击来袭的猛虎;几只雪豹、牡鹿和野猪正在骑士前逃跑”32。柯尔克孜人兵器制造,冠于漠北诸部之首,受到唐王朝的重视和垂青。唐代柯尔克孜人的兵器主要有弓箭、刀、剑等,史书记载为“剑甚坚利,工亦精巧”,另外当时柯尔克孜人还将铁、铜用于农具、乐器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