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朱由检推出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入门理论在报纸上的传播,大明的百姓也陷入到了对于政治经济的研究中去了,一时间皇家报社也接到了接二连三的投稿,就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讨论无论是对与错,起码一时间成了风气,读书人之间见面,首先就政治经济之间的问题进行讨论,不懂得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生产力,说话都会被鄙视的。每一个读书人都试图用数学的角度去解释当下经济应该采取的措施,这种风气一时间成了当下的潮流。不光是读书人,就是乡野百姓自从知道不以言获罪之后,也开始讨论着政治,更多是对于未来的期待。
在这时候,内阁终于开始走上了正式的前台。会议就在皇极殿召开,也就是清朝时期的太和殿。
会议第一项,朱由检宣布过渡内阁成立,并且任命袁可立作为过渡内阁首辅、执掌内阁印章,总体负责内阁事务。宣布徐光启作为内阁次辅,负责外交事务;韩爌作为内阁次辅,负责经济工商业发展;杨景辰作为内阁次辅,负责农牧业等事务管理;李国作为内阁次辅,负责全国道路、河患治理、应急赈灾及基础建设等事务管理;张瑞图作为内阁次辅,负责科教文卫等事务管理;孙承宗作为内阁次辅,负责司法、治安及国土安全等事务管理。
大明帝国未来实行权利三分政策,分别是军事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其中内阁作为大明帝国最高行政机构。内阁首辅成为大明帝国最高执政长官。内阁受皇帝命令,代皇帝处理一切行政政务,帝国政务从皇帝手中移交内阁。皇帝作为帝国最高领袖,负责对于帝国首辅进行监督和考核,拥有对于首辅的任免权,通过内阁来施政,不再负责具体施政和决策。
本届政府作为过渡内阁,主要的任务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代替皇帝施政。第二方面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在皇帝的指导下进行完善内阁职能以及国家施政体系。
因为当下,军事权还没有形成新的军事管理机构,所以皇帝委托过渡内阁代管除禁卫军之外的所有全国军队。司法体系在没有完全独立之前,也一并交给内阁代管。
另外就是规定内阁实行任期制,每一届任期时间为三年,可以连任三届。过渡内阁时间为五年。对于三年这个任期,主要是考虑到未来的话,官员考核实行总评制度,所以,内个也就三年,对应着官员考核周期,这样每个周期结束,上升的通道就被打开了。考核优秀的就可以进行提拔安置。否则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不让位,下面升不起来,从而影响到整个官场生态链的循环。
官场其实也要有个循环生态链,否则死水不动的官场,就会跟死水发酵一样,开始腐败变质,形成各种潜规则,从而导致了应该遵守的职业规则被践踏。朱由检见过太多的这种死水模式下,官场开始逐步的走向腐败的案例,所以,朱由检开始准备构建一套新的官场体系,这个体系是动态循环的,从而避免官场的死水化。
对于内阁成员退休,除了享受国家的一系列养老政策优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增加了勋爵奖励。根据任期内的表现给与不同的爵位。一般来说,内阁任期内施政成绩无重大失误,就可以获得帝国勋爵爵位,如果有重大的功绩,爵位就会越来越高。并且每一个任期都可以进行爵位递增。
为了避免评价不客观,主要是用数据来进行评价。比如说你上台前承诺任期内要做多少事情,离任的时候,你完成了六成,这个就是合格了,那么你就有爵位可以授予;如果你完成了七成半可以是良好,爵位提升一级;如果是九成那么就是优秀,你可以提高两级爵位;如果是全部完成,那么就是三级爵位,如果完成了更多的有利政策,那么世袭爵位也可以授予。
有些政策可能需要多年,才能见效,那么还有追授爵位的相关政策。确保你为帝国付出的功劳,得到国家的认可。
当然,出台这种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内阁踏踏实实做事,别跟美国总统一样,上台前使劲吹牛逼,下来后,一看,曾经吹过的牛逼一样没有实现。所以,按照政策完成度来进行对内阁成员考核。
内阁大臣每三年递补一次,每次最少递补两名,退出两名,朱由检虽然不让内阁首辅拥有组阁权,但是在递补过程中,给了内阁首辅一定的决定权。这个决定权是三方占比模式,也就是说,皇帝拥有三分之一的决定权,内阁首辅三分之一的决定权,官员政绩三分之一的决定权。
所有准备进入到内阁的后部阁臣,政绩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成绩,如果说,政绩不达标是没有候选资格的。获得了候选资格,最少需要三名候选人中间决定出哪一位进入到内阁,如果需要递补两名,就需要最少六名候选人,以此类推。
除此之外,所有的内阁成员必须有三年以上地方督抚经历,并且考核成绩为良好以上。地方督抚也拥有直接候补内阁大臣的权利。这个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候选人数量。如果只在六部中选择,那么选择范围就太小了。
况且,朝廷现有的内阁制度,在朱由检看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阁成员缺乏敌方历练,尤其是对于一地区如何治理没有实际经验,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比如说,地方事务具体如何处理,会达到什么效果,往往是凭着感觉在进行判断,而不是根据过往经验进行推断。这种情况下,指定的地方政策,很可能会偏离地方实际情况,本身为了老百姓利益制定的政策,最后成了害民的政策。不是说,他制定政策的初心有问题,而是政策制定执行漏洞太多。
当然,督抚只是目前的一个管理体系,未来的话,随着地方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晋升体系肯定会随着进行完善的。至少朱由检希望未来的内阁大臣都是从最基层起来的官员。
除了以上之外,内阁大臣都有年龄限制,所有的内阁成员年龄必须在五十岁到六十五岁之间,当然过渡内阁不受年龄限制。规定年龄,主要是防止一些人超常规的晋升,打破晋升体系,从而引起民愤。年龄过大,身体都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这种情况下,三天两头上不了班,容易导致内阁事务被耽搁。
与此同时内阁也发布了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从外交上来说,就是对于大明国家外交关系进行更加精确地定位,其中包括对于藩属国进行重新定位,对于邦交国进行外交建交。
随着马上要颁布的殖民法令,藩属国、邦交国如何相处就成了制定相关法令的依据。对于藩属国,肯定不能去进行殖民,对于邦交国殖民地也肯定是不能去进行侵略,那么谁是敌人,为什么是敌人,就要搞清楚了!
经济上来说,未来几年完成税收制度的改革,包括制定各种税率,完善发票政策,对于商业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完善进出口管理之类的。事情还是特别的多,尤其是很多事情,对于大明来说,都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去制定适合的政策以及制度。
教育上来说,未来五年要大力兴建学校,培养基层教师,争取五年内把大明朝的识字水平翻一番,达到20%以上。有可能的话,还会对于基础教育进行免费,当然,这个要看财政具体状况如何才能决定。
卫生上来说,要实现现有医疗人员数字在增加三成的目标,并且尽可能的实现每一个县城都有一家医院的目标。改善人口居住区域的卫生情况。这个目标本身是没有的,但是被朱由检要求加上的,原因就是面对未来即将爆发的华北大鼠疫进行人员储备。华北大鼠疫,几乎席卷了整个华北平原,造成了华北平原半数以上人口死亡的惨剧。这次鼠疫可以说是彻底摧毁明朝抵抗能力的主要原因。
基础工程投入上来说,以后每年最少投入五千万两白银,用于道路建设、城市改扩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黄河整治等项目,每年力争解决五百万人以上的就业。尤其是对于河南、关中平原、宁夏平原、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陕北进行梯田改造。
表面上是政府试点地区,本质上是朱由检知道大明朝的内乱就发生在陕北和河南,所以,在这些地方进行农田水利改善,有助于吸引陕北农民离开陕北打工。减少暴动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这几地方有很大的农业潜力,改善好,能够就地解决西北发生的粮食危机。老百姓如果能吃饱了,谁跟上造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