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接到朱由检的任务之后,也算是尽心办差,很快就找到了好几家符合要求,且打算出手的书店买了下来,对于那些原来的掌柜们,有能力的尽量挽留,让留下来在新的公司上班,这些人业务熟练,留下来有助于业务的开展。尤其是以前老客户的对接,这些人更加熟练。
新成立的公司叫做皇家文化传媒集团,未来是打算办成一家文化传媒综合体,包括新闻报刊发行、书籍出版、学术期刊等都去涉足,当然目前主营业务是从事新闻报纸发行。其他的都是规划中的产业,像学术期刊只是一种设想,未来真的要涉足,起码要等着国内有这类需求的时候,再去发行出版。
虽然总公司名字起得很大,但是目前开始的只有一家皇家报业公司。
为避免污染和噪音之类的,在选址的时候,朱由检就让在城外找了个地主家的大院子,简单的改造了一下,就算是印刷厂了。至于说公司总部不会制造出太多的噪音,就放在了空闲的信王府。
目前的报业公司就下属四大部门。一个是行政总部,包括财务之类的都是这个部门的工作。一个是编辑部,负责报纸内容编辑的部门。还有一个就是销售部,负责报纸销售的部门。最后一个是生产部,主要就是负责报纸印刷的工作。
行政总部目前就几个人,是以前的掌柜、账务的之类的人员,这些人现在的工作就是协调各部门的需求,统计各部门的工作量,人员招聘,财务管理之类的事情。
朱由检还让王承恩找个专业的经理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专业,但是经理人一说,王承恩就明白了,这就是掌柜的意思。把京城最有名气的两个书店掌柜找到,一句话,“想为皇帝办差吗?”就把人搞定了,果然皇家的金锄头实在是挖墙脚的好工具。
这两人年纪都不不大,一个是三十刚出头的龙游人,有秀才功名,叫做王茂功;一个二十多岁,还是个山西进士,叫做周惟庸。
两人听到王承恩说皇帝要见他们,一下子就蒙圈了。准备了两天,本以为见到皇帝就不紧张了,结果跪拜的时候,都紧张的都不知道说什么了,舌头都打颤。朱由检对于两个人的囧态和失利并没有放在心上,如果前世自己见到国家元首,估计也会是这德行。
先让人端上茶水,然后聊了一会儿家常,看着两个人放松了,就开始聊商业,这下子两个人彻底的放松了下来,说话也顺当了不少。慢慢的就聊到了管理上面,说实话,朱由检对于经管知识虽然不是十分精通,但是了解的不少,毕竟上一世经历过太多的经济新闻洗礼,加上自己也创业过。
两个时代的人,讨论经济,本来朱由检还担心会存在鸡同鸭讲的问题,但是发现,这个时代的很多理论虽然没有诞生,但是这些人已经开始在实践中使用了,甚至说,有些未来的经济思想,这些人也在考虑了,只是没有考虑清楚罢了,朱由检高屋建瓴的讲述,给这两个人算是打开了天窗,在去聊,竟然感觉自己如同和现代人交谈一样了。
聊对眼了,朱由检算是把自己一身浅薄的管理经验都传授出去了,这两个人如何去实际中使用,这就看两个人如何理解的,使用的效果如何,就看实践了。
再说到编辑部这边,人员主要是读书人,工作就是负责审核报纸内容,编辑报纸版面之类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外派记者,负责新闻获取。所以,本来打算配置的人员不多,但是实际上,因为遇到了赶考时节,招募的人员还是有些多了。
销售部人员不多,主要是和一些书店进行对接销售。这个时代还是卖家市场,销售工作相对来说,十分容易,口才流利能说清楚产品特点,不胡说,不瞎许诺就可以了。
生产部目前只有一个一分厂来负责报纸印刷,按照现在的印刷速度,一天五六百人,也就是几万份。二分厂打算在其他城市建设,目前还没有成立。主要是这个时代的印刷设备,根本就没有,都是纯手工的,工人拿着块木板开始雕刻,雕刻好了再去印刷,这种效率十分的感人。
朱由检本来是打算让孙元化购买几台西方的印刷设备过来,据说西方的印刷设备可以印刷很大版面的报纸了。但是孙元化的一席话,就打消了朱由检的这个想法。诺大的京城竟然没有印刷设备,印刷设备得从澳门运过来,一来回起码几个月。
几个月时间?黄花菜都凉了,朱由检就直接放弃了这个想法。自己搞报纸可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搞宣传,搞舆论,报纸出来的越快越好。
朱由检比谁都知道,舆论的力量真的可以操纵一切,比如说洗脑,当然,这个说法有点难听,但是事实上,人类中间真正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是人都是偏听偏信,就算是彻底不信了,你用舆论天天轰炸,最终他也会相信。哪怕是那种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他天天接受同一类信息的不断洗脑,最终也会相信。
如果是其他时代,朱由检愿意去等待,甚至说,悠悠哉哉的去等待合适的时机,但是大明王朝就像快要爆发的火山一样了,这个时候,舆论虽然不能组织火山爆发,但是可以缓解爆发的时间,这个时间才是朱由检最看重的。
就封建王朝的灭亡,简单的来说,就是土地和人口矛盾的爆发,以及生产力发展到了顶峰造成的。对于朱由检来说,破解大明王朝的危难局面的办法就要从这两方面去着手解决。但是你无论是增加土地面积,还是提高生产力,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都面临着一个现实,就是时间不够用。
所以为了报纸的尽快发行,朱由检就直接放弃了从澳门采购的打算。不相信这个时代,就连一台古老的印刷家都制造不出来?再说,朱由检前世就是从事机床总体布局设计的,对于机械本身就很熟悉。自己拥有一批大明最好的工匠,实在不行费点时间,自己设计一款,不信比运过来还费时间?
当然,印刷设备自己没有接触过,对于原理不太懂,自己设计肯定是需要点时间,但是京城就不信找不出一个懂印刷设备原理的?
问了一下孙元化,恰好,孙元化就懂,干脆然孙元化去制作出来就行了。
对于孙元化的使用,过去的历史上,更多是当做军官或者地方官在用,当然孙元化本人也只是把研究当做兴趣,把当官看作是本职工作。这种使用错位,最终导致了孙元化被杀。
很多人说孙元化是冤杀,其实不冤,孙元化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满清掌握了火炮制造技术,对于大明的边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孙元化作为主事人,承担自己的责任是必然的,审判成为死刑也不算是重判,你放在什么时代,军事装备秘密泄露,都是重罪。
不过对于现在的朱由检来说,孙元化是个用错了地方的人才,明朝不缺军官,也不缺文官,但是懂设计的科研人才实在是太缺乏了。自己未来要想推动大明生产力进步,这样的人才,多多益善,哪怕是一百万,朱由检也不会觉得多。
所以,孙元化的定为就是科研人才。未来的话,对于孙元化的使用,更多的会让他把才华发会到这一领域。至于说设计印刷机这就当做是工作能力的一次考验吧!
孙元化到时办事挺快的,接到任务,一会儿的功夫就拿出了草图。
朱由检看了一下原理,顿时大失所望,还以为什么高科技呢,搞了半天就是把铅字一个个的排列在平板上,然后按下去就行,根本就是活字印刷技术而已,只不过使用了铅字印刷罢了!就这,还需要专门的设计吗?果然,这个时代并没有真正的印刷机。
原来有多期待,现在就有多讨厌,看了几眼就觉得没啥意思了,让孙元化组织人生产几台机器交给报社就行了。这种机器全天候的生产,一天印刷几万张就了不得了,生产效率比起雕版印刷也就好那么点。
唯一的优势就是雕版每个字都要现用现刻,而铅字可以提前铸造出来,并且能用很久,铸造成本也很低。等着用的时候,直接到字库挑选自己需要的字和字号就行了。说实话,这种印刷技术,明朝这时候就有,只不过没有油墨技术和字号的标准化理念,一直没有得到应用罢了。
不过说到标准化的问题,这也是朱由检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制定标准化,标准化对于工业来说,甚至说对于科学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标准化怎么做,一直让朱由检拿不定决心。
就目前大明的尺寸来说,存在有诸多的问题,过去的尺寸和重量之间确实有介质进行换算,这个介质就是粮食,但是粮食重量并不稳定,这就导致了大明朝尺寸一直存在有误差。也许自己要找个时间,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然,最好是交给别人解决。这种事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必要让自己一个皇帝去亲自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