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
在长崎的海边有一处宁静的海滩,一个木头搭的简易码头伸向海边,空灵突兀。
码头像个断桥,在海边突然断了,如果这桥不断,就可以一直走回中国。
也许中国的商船靠过,上面走过和尚,商人,中国学者;也有日本的少女或少妇看着船儿远去,自己的至爱消失在海的尽头。
黄丝竹气宇轩昂、浓眉大眼,虎背熊腰,身高175厘米。目光炯炯,扫视一圈无边的大海。海的对面就是上海,东方的巴黎;海的南边是广州,一个如花的城市。
广州是清朝时全国唯一向外国通商的口岸,长崎也是日本唯一的通商口岸,往来两国的海船络绎不绝,海上飘动的旗帜就是收获和希望。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有迹可寻。
福冈市的志贺岛出土过光武帝授予的金印,长崎兴福寺就是明朝僧人真园所创建的最早唐寺,唐僧人如定主持建眼镜桥,遣唐使船常在平户停靠。
1629年侨居长崎的中国人依照明末建筑的风格修建了崇福寺,崇福寺有两件国宝:大雄宝殿和“第一峰门”。山门朱红色龙宫门美丽非凡,1682年救济了长崎饥荒的大锅仍在大雄宝殿内安放。
长崎孔庙建于1839年,所需资金除当地华侨的捐助之外,全部由清政府承担。但第二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衰落。
海船带来中国丝绸(包括广东的香云纱)、茶叶、瓷器,也带回日本的货物。
沧海桑田,这码头早已等闲视之,默默地抗击着海浪,被她吞噬又抬起头来。
期盼海不扬波的日子,渔民把码头从沉睡中唤醒。
只有海鸥在飞翔,每年一次白鹤从南方飞来,消失在北方的天空。
“丝竹,你在想什么?”
佐田吉次用画笔在丝竹眼前画圈,几乎要触到丝竹的脸上。
吉次圆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双眼睛在后面闪着智慧的光芒,双眼皮让他的眼睛显得特别大。中等身材,玉树临风,斯文英俊。
“想美女呗。”
宫泽知木打趣到。
知木马脸,一脸横肉,三角眼,高大壮硕。
丝竹笑笑,眼睛直视前方,头也不转,抓起沙子向身边的知木扬去。
知木转身吐了一口沙子,却吐在伊藤西功老师的身上。
西功国字脸,剑眉飞扬,豹眼,身体瘦而高,学者风度。
伊藤西功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自己身后。
手上卷着一本书,有点发黄。
这是野外写生课,1937年(昭和12年)3月7日,□□26年,京都帝国大学的伊藤西功老师把自己的3个得意门生带回长崎几天,住在水月楼料理店。趁着天气晴朗,带他们来海边和山上到处写生。水月楼料理店,靠近海边,风景独好,而且伊藤西功父母坚持诚信经营,生意一直很旺。伊藤西功的父亲伊藤赤彦,母亲吉野友和。
西功指着海的尽头,问:
“你们觉得海的那边有什么?”
吉次:“有小町,和她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