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大家搬家太辛苦,中午又吃的潦草,因此晚饭吃的格外香,一筲箕的饼,几盘菜和一大锅汤被吃的干干净净……
第二天一早,刘荔儿在各种鸡鸣狗叫声中醒来了,沉沉的睡了一整夜,身上的疲累全消了……
刘荔儿伸伸懒腰就忙穿衣起来了,晴氏和刘兰儿早就在外面收拾昨天没收拾完的……
“荔儿,去前面喊你爹,该吃早饭了。”见刘荔儿出来了,晴氏手下不停,嘴里吩咐道。
刘荔儿脆生生的应了,蹦跳的从跨院跑到前面去喊刘秀才。
作为学堂,前面院子的房子十分宽阔,正房位置直接一溜儿起了三间大开门的屋子,每间屋子里都规规整整的摆了一些桌椅,一看就知道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
西厢房是一通间,相当宽阔,里面只砌了两个灶台,四口锅,是为学生们提供热水的。
入学的学生分了启蒙、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刘秀才就在这三间正房里分别授课。
此时刘秀才正在最左边那间整理他带过来的一大箱子书籍。
“爹,娘喊吃饭了。”刘荔儿随手拿了本书,是本杂记。
刘秀才读了这么些年书,家里的书多是科考用的《论语》《大学》《史论》《鉴略》……这样的书,不过也有一些游记、杂说这样的“闲书”,是刘秀才买来读着解闷的。
刘秀才忙收拾完手边上的,牵着刘荔儿回后院吃饭。
……
村里只给了刘秀才一天的时间,第二天学堂里的学生们就都到了。
这时候的学生不一样,虽然每个班里的大课是一起上的,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要经过摸底,先生会根据以往的课业挨个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的布置课业,算得上真正的因材施教。
所以虽然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但是刘秀才的工作量依然很大,在往后的这几天里很是忙碌。
……
这天刚吃过早饭,刘荔儿正在厨房洗碗,就听到院墙外有人喊她:“刘荔儿?刘荔儿?”声音刻意压着,不敢大声又有些急切的样子,是春杏,刘荔儿忙擦了手上的水,跑到后院小门处,一把拉开门栓。
是春杏和几个村里的小姑娘。
虽然春杏爷爷是村长,但是她也不敢在刘荔儿家大声喊,村里人都敬重读书人,看重读书这件事儿,所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学堂附近不可大声喧哗。
因此春杏儿她们只敢在后门压低了声音喊刘荔儿,就这还一副怕被大人发现的样子。
“荔儿,你好了没有?走不走?”春杏儿压着嗓子问道。
“还有两个碗,洗了就来,你们等我一会儿。”刘荔儿也低声道。
刘荔儿没和春杏儿客气,这几天的相处,两人已经成了要好的朋友,春杏儿和她娘很像,个性活泼,泼辣大方,又是村长的孙女,在一帮孩子里面很有“威信”,是这一茬儿女孩子里的“孩子王”,因此带着刘荔儿认识了很多村里的姑娘。
今天来的小姑娘不少,跟在春杏儿边上的那个是招娣,平日里和春杏儿关系最好。招娣后面站着的是一对儿姐妹花,大的叫曼曼,小的叫朵朵。曼曼家里菜园子大,这两天刘荔儿多是在她家买的菜。曼曼后面站着的是梅子,春丫,枣儿,还有几个刘荔儿并不认识。
刘荔儿快手快脚的洗了碗,又挑了个合适的篮子挽在胳膊上。
“娘,我和春杏儿去后山挖野菜。”刘荔儿对着在后罩房门口做针线的晴氏道。
晴氏并没有限制家里几个孩子的自由,不过刘家的家教好,孩子们要出去都会提前和大人讲清楚,昨儿和春杏儿约好了的时候,刘荔儿就和晴氏说了,今天要和春杏她们一起去山上挖些野菜。
初春三月,万物复苏,正是吃野菜最好的时节,很多野菜都鲜嫩嫩的,又好吃营养又高。
况且,刘荔儿家里没有菜园子,每天吃的菜都是从邻居左右那里买的,能出去挖点野菜,也算是为家里节约开支了,村里的小姑娘们又都是熟门熟路的,晴氏哪有不愿意,只是嘱咐了她多注意安全,早点回家。
“荔儿,给你,这个就给你用吧。”刘荔儿刚从后门出来,春杏儿就迎了上来,献宝似的递给刘荔儿一把剜铲,一脸得意。
春杏儿猜着刘荔儿家可能没有这类工具,便多带了一把,果然她见刘荔儿只带了个篮子……
一路上,几个小姑娘叽叽喳喳的聊着天。
“荔儿,你姐姐怎么不出来呀?她咋不和我们一起玩儿?”曼曼拿胳膊轻碰了碰刘荔儿道。
其他几个女孩子都停了说话,好奇的看向刘荔儿,显然她们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
从刘荔儿家搬到村子里,刘兰儿就没出去过,因此村里见过刘兰儿的只有刚搬来那天围观的几个小孩。
搬来那天刘兰儿穿了件半旧的浅青色妆花褙子,衬的她肌肤雪白,弱质芊芊。晴氏疼爱几个孩子,加上之前刘家小有资财,所以刘荔儿两姐妹的衣服都是选用不错的绸缎和细棉,颜色鲜嫩大方,比村里的土布衣裳自然是好了百倍的,三分的打扮,七分的颜色,加上刘兰儿一直都没出门,因此在女孩们之间,刘兰儿的形象是十分美丽又神秘的。
刘荔儿不知道这些曲里八绕的,只笑眯眯的解释:“我姐在家绣花呢!”
想了想又补充道:“我姐和我不一样,她喜欢呆在家……不像我,我坐不住,招娣,你姐姐不也是这样吗?”
春杏儿带着刘荔儿去了几次招娣家,刘荔儿知道招娣有个姐姐盼娣,盼娣和刘兰儿性子很像,都是安安静静的性格,除了地里的活计,盼娣也是极少出门的。
“哦!也对,大的都不喜欢和我们一起玩。”就有一起的小姑娘总结道,她家哥哥姐姐也是这样的。
“荔儿,你家为啥搬到我们村啊?”又一个小姑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