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孙把式把车停稳,和刘秀才两人一起把箱笼往下搬的时候,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带着两个高壮汉子和一个梳着圆髻的妇女赶了过来。
老者笑呵呵的打招呼:“刘先生来啦!快,赶紧接手。”大手一挥吩咐身后的两个中年汉子。
这两人早在老者打招呼的时候,就接过了刘秀才和孙把式手里的箱子,听到老者吩咐,赶忙应道:“嗳,爹放心吧。”
这老者正是牛头山村的王村长,王守成。
“老四媳妇,你带秀才娘子去屋里看看,帮着收拾收拾。”王村长又招呼一起来的小妇人,听这样子应该是他四儿媳妇。
“……我娘家姓晴,名春芳二字,这是我两个闺女,大丫头叫刘兰儿,这个小的叫刘荔儿……”晴氏边行了福礼边介绍自己。
王家四儿媳妇见状忙也有样学样,扭着身子福了一福,可能因为并不常行这种礼节,有些四不像,自己也觉得不太好意思,脸上浮起了两团红晕。
不过她是爽朗的性子,见晴氏脸上带笑并无异样,立刻就抛开了那点不自在:“我叫秀娥,秀才娘子叫我秀娥或者春杏娘就行了,春杏,过来!”
说着在围观的人群里喊了一声,一个圆脸大眼睛,梳着抓髻的小姑娘蹦跳了过来:“这是我家幺姑娘。”
小姑娘和刘荔儿差不多大,看着却比刘荔儿泼实,一双大眼睛骨碌碌的,笑嘻嘻的看着刘荔儿和刘兰儿。
“……前厅这一溜是学堂,后罩房那四间是先生住的,原先那个先生只住了东面两间,西面那两间小点,堆的都是些杂物……”春杏娘一边帮着晴氏拎车上的零碎物件儿,一边给晴氏介绍学堂里的情况。
屋子里很干净,显然他们没来之前村里已经安排人打扫过了,连窗户上的明纸都是新糊的。
春杏帮忙抱着一包衣服往后院走,边走还边拿胳膊碰了碰刘荔儿:“嘿!我叫春杏儿,你娘说你叫刘荔儿?你多大了?”小姑娘热情,且自来熟。
好在刘荔儿也是个外向的性子:“我是叫刘荔儿,我今年整十岁,你呢?”
“嘻嘻,我也十岁了。”小姑娘不仅热情,还爱笑!
两个小姑娘对视一眼,都嘿嘿笑了起来。
……
另一边,两个汉子把车子上的重物都搬到了后院,剩下的一些零碎也都由晴氏、春杏娘和几个小的搬进了后院,几人快速的卸空了车子,刘秀才拿着荷包给孙把式会帐(早上的时候晴氏就把谈好的车资提前装进刘秀才的荷包,还特意多放了几枚大钱)。
“孙大哥,天都晚了,吃了饭再走吧。”会了帐,孙把式就要赶车子回县里,刘秀才连忙挽留。
“不了,你这儿还一大堆的要忙,俺就不在这添乱了,早点走,空车跑得快,还能在城根下窝一会儿,早上城门开了就能进去,不耽误活计。”孙把式坚持要走,他家里有七八张嘴要养活。
晴氏在旁边听到这一耳朵,忙把中午剩的饼都拿出来,递给了孙把式:“孙大哥,今儿辛苦你了,忙了一天连口热水也没喝……”
王村长在一旁看着,暗暗点头:不错,是厚道人家。
送走孙把式,谢过春杏母女后,晴氏赶忙带着刘兰儿、刘荔儿两姐妹忙慌慌的收拾整理,留刘秀才和王村长说话。
经过今天一天的奔波,刘荔儿一家算是在村里安置下来了。
虽说村里看重先生,已经将几间房收拾的干干净净,但是屋里堆的这半屋子的家伙什还是要一件件要收拾归置。
晴氏决定还是先把做饭的锅碗瓢盆归置好,再把被褥收拾出来,其他的,都可以后面慢慢整理……
人一旦忙起来就会忘记时间,等晴氏闻到村里飘起的柴火香,才想起来该做晚饭了。
这时,天都已经麻麻黑了。
她忙放下手里的活,招呼着还在进进出出帮忙的刘兰儿:“兰儿,先歇歇吧,去看看妹妹在做什么,娘去做饭给你们吃。”
哪知她刚出屋,就看到花着小脸的刘荔儿从厨房里探出头来:“娘,吃饭吧。”
原来半天不见人影的刘荔儿是在厨房里鼓捣,看着刘荔儿脏乎乎的小脸,晴氏又欣慰又心酸……
晚饭是黍米面掺少量白面做的黍米煎饼,用她们带过来的菜炒了一个韭菜炒鸡蛋,清炒西葫芦,凉拌菠菜,又做了一个白菜汤。
经过前些天的锻炼,她已经能很熟练的使用柴火灶了,只是刚换地方儿,多少都有些不顺手,有些东西也没拿出来摆好,刚晴氏她们也只是把厨房用的这一堆儿都搬到厨房来了,并没有整理出来,像盐呀,虾粉儿呀,都是刘荔儿现找出来的,因此难免就有些手忙脚乱。
所以就出现晴氏看到的样子——刘荔儿胖乎乎的小脸上糊了不少锅底的黑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