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异党分子的清算。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妻妾全部没入宫中,所有男丁全部被杀,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绝不放过。长安城里现在是风声鹤唳,太子和齐王府的余党人人自危。有的人吓得在家自杀,有的举家外逃,没能逃走的都在家惶恐不安地等待着对自己命运的裁决。
以前两党之间一点点睚眦旧恨,现在也被无限放大,此时更是成了打击报复异己的好机会。
在政治上,只要你是败者,失败就是你最大的错误!你的所有问题都会成为胜利者清算、屠戮你的理由。
对于杀红眼的人来说,谁也不敢轻易替太子一党求情,生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太子一派而遭受打击。在这种非白即黑的政治氛围下,人人自危,个个噤若寒蝉。
李靖得知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后,对于政变后出现的无限报复和复仇行为,正是他所担心的。即使远在灵州,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朝廷派出的缉捕逃犯的捕快,也时而在本地出没。
无限扩大的仇恨,无情的打击报复,必将激起变乱,不利于国家尽快地弥合伤口,进入经济复苏。
李靖心急如焚,他立即给李世民写信。在信中,他对李世民说道:“靖听说殿下取得了胜利,从内心里替殿下高兴。但是殿下若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时间处理好这一件事,则是万民之福、社稷之福。殿下还记得齐国的公子小白和管仲否?现在东突厥对我大唐正虎视眈眈,正在寻找一切进攻的机会。山东、河北等原窦建德的旧地又开始蠢蠢欲动,江淮、江陵等地也都还没有完全归附。如果国家纷乱日久,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变乱。庐江王李瑷之死,即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靖以为不管是太子一党还是齐王一党,都是各为其主,本无可厚非,其情可悯,其行可原。像原太子手下的魏征、薛万彻等都是一班忠臣义士,靖冒死恳请殿下都能善待之,使其能为殿下服务。只要他们这些人能为殿下所用,就能很快地起到榜样作用,那些原来反对殿下的人也会跟着改弦易辙。这样纷争将会很快平息,国家也能早日安定下来。愿殿下能早日结束纷争,重振朝纲,为大唐开万世之表。如此则是大唐之幸也,也是我辈追随殿下最大的愿望。”
对于庐江王李瑷,若是大家看过笔者前面的内容,便知道这个人。笔者不免在此再啰嗦多说几句。当时李靖帮他剿灭山匪,他却将全部的功劳揽为己有,致使李靖因赴任失期,差一点被李渊密诏所杀。多亏了硖州刺史、谯国公许绍百般求情才得以脱罪。这李瑷乃是太子一党,他见太子李建成被杀,心中惶恐,担心其罪会累及自己。其时正好李渊派人召他入京,他以为李世民要清算他的罪行,便密谋造反,结果被王君廓将他捉住勒死。是以李靖有信中有“庐江王李瑷之死,即是最好的例证。”一说。
李世民知道李靖说的有理,便听从了李靖的建议。李世民说道:“所有罪孽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元凶所犯,既然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无限诛连的话,国家就不能迅速安定下来!”
李世民于是下令首恶伏诛后不再牵连,这样诸位将领才停止了追杀。
太子洗马魏征被抓后,众人都知道他是太子的死党,纷纷要求杀了他。李世民责问魏征道:“作为一个外人,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昂首答道:“太子乃是陛下钦定的储君,我倾心地辅佐太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错之有?当初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也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怒道:“如果没有你们这些人在中间撺掇,太子焉能谋反,我们兄弟又岂能失和?”
魏征哈哈笑道:“从来没有听说过人的双手互掐,跟头发有什么关系的!我们这些人只是忠于朝廷、保护太子!你们兄弟两人互掐,跟我们这些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
李世民竟被魏征说的一时语塞,答不上话来。气得脸色铁青,眼睛都要喷出火来。
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纷纷为魏征求情。房玄龄谏道:“殿下,现在主犯已伏诛,首恶已除。滥杀只会增加仇恨,包容才能迅速弥合分歧。属下都素知魏征性情耿直,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但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请殿下三思”
李世民是个爱才之人,他何曾想杀魏征?只是希望魏征能在他面前说一句软话,给他一个台阶下下。没想到魏征不卑不亢,一句软话也不说,一时倒叫他下不了台。
李世民怒道:“汝真以为我不敢杀汝吗?”
魏征把胸膛一挺,哈哈大笑,爽快地说道:“生杀予夺的大权本来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连太子、齐王都敢杀,还有他的后代连根铲除,一个不留!杀我,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今天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杀了我正好成全了我尽忠的名节,可对于殿下你可能就不一样了。”
“笑话,杀汝如杀只鸡耳,有何不一样?”
“杀我确实如杀一只鸡耳,轻而易举!但是全天下的猴子却看清了殿下的面目。如此睚眦必报,让从前的太子、齐王旧属谁还敢投降、趋附于你?只怕从此以后天下将纷争不断,永不得安宁!到时候死的可能就不是一只鸡,而是整个大唐的基业了。哈哈哈哈!”
魏征说罢哈哈大笑,欲从容出殿,引颈就死。
李世民连忙走过来,一把拉住他。一边为他松绑,一边笑着说道:“我最佩服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忠臣义士。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有你这样的忠信之人,大唐何愁不兴,帝业何愁不成。”
“殿下,你难道不想试试是你的刀快,不是我的脖子硬?”
“好了,好了,是你的脖子硬好了吧!”众人听了俱哈哈大笑,这笑声也化解了李世民刚才的尴尬。
魏征见李世民确实不计前嫌,礼贤下士,也终于心软,愿忠心酬报。李世民便赦免了他的所有过错,并任命他为詹事主簿。
当天,李渊知道大局已定,无可挽回,然而国家还必须要迅速稳定下来。他只能顺从李世民的意思,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把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并宣布所有大臣都各归原职,一概既往不咎。众人这才安定下来。
李渊又召李世民前来,短短几天,李渊已是非常憔悴,须发全部斑白。他缓缓地对李世民说道:“近些日子以来,朕也是惴惴不安,几乎产生了投杼之惑。从今天起,军国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父皇,儿臣还是愿做那个为父皇冲锋陷阵的那个秦王,心甘情愿地当好父皇的马前卒。国家安宁,社稷平安,儿臣的心愿已足,决无有其他非份之想。这大唐的天下,非父皇不能治理。儿臣惶恐,请父皇收回成命。”
李渊叹了一口气,虽然声音很低,但态度非常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太子勿再多言!”
李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至此,李世民顺利地实现了权力的过渡。
至此,玄武门之变才正式落下帷幕。
对于玄武门之变,史书上多有记载和评述。如今看来,不管用什么样的言语去评述它其实都不为过。这次宫廷政变斗争之惨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极其罕有。李世民在失去兵权的情况下,仅凭手中的八百精兵,实现绝地翻盘,确实是相当的不容易。从笔者看来,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实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正是李渊的优柔寡断,或左或右的态度,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走上了极端。李建成则成为了这场政变最大的牺牲品,也成了后世之人倍加惋惜的一个悲剧人物。
对于李建成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史书上是见仁见智,有人说他是仁厚恭雅,有一代君王之风。他辅佐李渊主内,李世民主外,数年间从晋阳出发,以三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短短的四个月。而到李渊在长安正式称帝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当然不能排除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功劳。所以李建成的功劳肯定不小,只不过是因为他主内,功劳总是被他的父亲所掩盖,只能达于朝堂。是以朝中大臣可能都知道李建成的能力,所以大都倾心的拥护他。而李世民因为在外征战,攻城掠地,声名更容易远播,身边也更能够聚集一班文臣武将。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毕竟能占得先机。
当然,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后来史书上对李建成的抹黑,肯定与李世民的操纵有关。但笔者能看到的,只能是这些史书,所以在写的时候,有些偏颇也在所难免,请读者谅解。
但李世民不管在玄武门之变中做了什么,他登基以后,励精图治,一个贞观之治,把大唐一步一步推向全盛,则是他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莫大的贡献。与这一贡献相比,他身上其他的瑕疵、缺点就都是小问题了!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代言书,失败者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