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等人见李世民执意要单独会见尉迟敬德,而且态度坚决根本拦不住,只好让开路来。但他们却远远地跟在李世民的后面,生怕有什么闪失。李世民回过头来向他们狠狠的一瞪眼,大声喝道:“本王这是要单独去见尉迟将军,谁要是再跟在后面,本王立马就跟他翻脸!”
众人见李世民发怒,这才停下来,由他径见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见秦王前来,立马站起来悲愤地说道:“李世民,我尉迟敬德归唐,是钦佩你是一个宽厚仁义之人。如今为何对我猜忌,还囚禁于我?既然不见信于大唐,要杀要剐随你便。来吧,干脆点!我尉迟敬德只要是眨一下眼睛,我就是一个孬种!”声若洪钟,震得人耳膜都有刺痛感。
尉迟敬德越说越激愤,黑脸都变成了赤红色,脖子上青筋暴起。他继续大声说道:“想我尉迟敬德,虽然出身寒门,少读诗书,大字不识一箩,但‘忠义’二字却还能写得出来!我今倾心投唐,本以为是寻得明君正道,没想到却是落得这样一个下场,真是怪我错信了你的话,瞎了我的双眼,错看了你的为人!要杀要剐,随你的便!如今你还此惺惺作态,有何面目来见我?”
李世民站在那里没说话,静静地听着尉迟敬德的咆哮。他得先让尉迟敬德嚷嚷一阵子,出出火气。
尉迟敬德毕竟识字不多,说了一通后,便再也找不出新词来,只是在那里嘟嘟囔囔地嚷个不停。李世民见他说了半天,火爆脾气稍缓了一些,这才亲自端了个凳子上前,让尉迟敬德坐下。
尉迟敬德本来以为李世民肯定是来责问寻相投唐一事,并亲自来下令杀他的,却没想到他却亲自搬来凳子扶自己坐下。虽然李世民用双手扶他的时候,他满怀怨气地挣了一下,但他还是坐了下来,满脸狐疑地看着李世民。他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李世民走到尉迟敬德的面前,郑重地对尉迟敬德拱手作揖,满怀歉意地说道:“尉迟将军,一切皆是误会,请将军千万勿要见疑!将军是忠义之人,我李世民又岂是心胸狭隘、无端猜忌之人?因为寻相的事,将士们对你有猜疑,也请将军谅解,世民在此给将军赔礼。”说完躬身长揖真诚地向尉迟敬德赔礼。
尉迟敬德满脸惊愕的表情,他万万没想到李世民作为王爷,作为三军统帅亲自来向他鞠躬并赔礼道歉!
“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变化太大,尉迟敬德一下子被整懵了,一时完全反应不过来。他只是愣愣地望着李世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没等尉迟敬德说话,李世民又向外面喝道:“把尉迟将军的长槊、钢鞭和铠甲拿来!”军士把尉迟敬德的武器、铠甲都拿了过来。李世民亲自替尉迟敬德穿上铠甲,并把钢鞭交还给他。随后李世民又命军士捧来五十金,真诚地对尉迟敬德说道:“我李世民一直仰慕将军的忠义和才能,能与将军相识并一同共事,是我李世民一生之幸也。世民绝没有想到中途突然生出这一变故,我知道此事错在世民。今将军若不能原谅世民,认为我李世民是一个器量狭隘之人,将军可以恨我、离开我。这里有五十金,足够将军的路费。若将军还把我李世民当成是一个敌人,将军更可持钢鞭来杀我,我李世民也绝不会眨眼,手下将士也绝不会为难将军。”
李世民说完眼睛一闭竟直直地站在尉迟敬德的面前。
尉迟敬德见此状,一下子呆住了。他颤声问道:“难道你不怕我真的一鞭杀了你?”
李世民依然闭着双眼,却哈哈大笑道:“你尉迟敬德是那样的人吗?若真是那样的人,那也只能是怪我李世民看人看走了眼!错在我自己,我死而无怨,与将军何干!”
尉迟敬德听到这话,慌忙撒手扔鞭,把铠甲也扔到地上。他撩身跪倒,流着泪说道:“我尉迟敬德不知何德何能,能得到殿下您如此信赖。我尉迟敬德感念殿下高义,一心降唐,决无二心。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李世民连忙把他扶起来,高兴地说道:“我早就知道将军是忠信之人,而且从来都不曾怀疑过。今天,我更加相信我的判断。”两人冰释前嫌,手手相搀,开怀大笑。
从此尉迟敬德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近臣,对大唐忠心耿耿,并为大唐立下不朽的功勋。
东征不久,就遇到寻相叛逃这件事,李世民着实非常气恼。因为这事不仅影响士气,更重要的是让他被父皇狠狠地责备一番。他发誓一定要杀了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却又苦于一时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李靖看出李世民的心事,便笑着安慰他道:“殿下,您这几日一直闷闷不乐,定是为寻相叛逃一事而耿耿于怀。您何必为寻相这样的人而自寻烦恼呢?”
“寻相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几欲坏我大事。不杀此人,难平我心头之恨。”
“殿下不必烦恼,若要杀此人,几乎是手到擒来。”
李世民一听,喜道:“李兄有何高见。”
李靖便走近前来,附在李世民的耳边悄悄地说了几句,李世民会心地一笑。李靖还小心地提醒道:“殿下,尉迟敬德是个讲信义的人,他若知道您要借他的手去杀寻相,一定不会同意。您可千万不能让他知道。”
“李兄放心,我自有分寸。”李世民点点头。
第二天,李世民升帐,专点尉迟敬德出战。他对尉迟敬德说道:“将军前去,可单点寻相出战。寻相将军毕竟曾经归顺我大唐,我对他多少还是有点感情。他可能是一时不了解我李世民才投奔王世充,只要他能回心转意,重回我大唐,我李世民绝对既往不咎。将军与他毕竟一起共事多年,肯定也不希望他弃我而去。你把他喊到阵前再好好劝劝他,希望他能心回意转。如果他不同意,将军也不要与他交战,毕竟你们曾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同袍战友。你只管把这封信交给他,叫他回营好好看看这封信,就说是秦王念旧情,给他的一点劝告。”
尉迟敬德领命前去。屈突通、殷开山又担心地对李世民道:“我等就怕尉迟敬德这一去就不回来了!请殿下不要把他的原部下交给他带去。”
李世民笑了笑说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敢保证尉迟将军不仅还会回来,寻相也很快将被王世充所斩杀。”
屈突通、殷开山和殷开山等人听了以后都很惊讶,表示不信。李世民笑了笑道:“天机不可泄露,你们就等着听好消息就行了。”
尉迟敬德来到两军阵前,专点寻相出战。王世充见是尉迟敬德,也爱惜他是个人才,想让寻相去劝劝他。希望寻相能拉他一起来归降于他,便同意寻相出战。
两军阵前,尉迟敬德把寻相喊到面前,苦口婆心地劝道:“秦王殿下他待你我都不薄,寻将军为何要转投王世充?那王世充阴险奸诈,对人多猜忌,上下离心离德,哪有什么前途?将军现在回心转意还来得及。临出战前,秦王殿下还让在下劝你回来。只要你能回来,秦王他向在下保证一定会对将军既往不究的。”
寻相冷笑一声,恨恨地说道:“哼,你勿要听秦王的花言巧语!那秦王心胸狭窄,办事不公,待人厚此薄彼。你我一同归唐,我寻相哪一点比你差,那秦王为何独厚待你而轻视于我?如今我归了郑王,郑王对我赏赐有加,十分尊重。你我二人以前同在宋王的军中共事,多年相交,感情深厚。兄不如听我一句劝,随我一同归了郑王,同享荣华富贵如何?”
“寻将军,大唐天子宅心仁厚,万民景仰,治下民睦政和。义军所至,所向披靡。古人云,‘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很明显,大唐才是天下正朔,我等又何必逆潮流而动,将军随我一同归唐,才是正道啊!”
寻相又冷笑两声,“哼,什么正道,正朔!大唐政权也是取之于隋,有何正朔可言?方今群雄并举,共谋天下,有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既然他李世民心中不能容我,我又何必低声下气,拿热脸贴他的冷屁股!”
尉迟敬德见劝不了他,只好对他说道:“今日秦王派在下前来,主要就是让在下再一次劝说将军。临来时秦王还专门写了一封信让在下带给你。将军回去好好看一看,再好好想一想。念在多年同袍的份上,在下也真心希望将军能迷途知返。”说完把秦王交给他的信递给了寻相。
寻相在阵前不好展信观看,就直接把信揣在了怀里。
寻相也不忘叮嘱尉迟敬德,叫他也好好思考一下,然后各自分手回营。
“将军谈得如何,那尉迟敬德是否有心投奔于孤?”王世充见寻相回来,连忙问道。
“末将只是与尉迟将军叙了叙旧情,末将也曾劝说尉迟敬德,可他死心塌地地追随秦王,不肯归郑。”
“哦?是吗?仅只这些?”
“仅……仅只这些而已,并无其他。”
王世充见寻相无功而返,心中颇为失望。他在阵前看见尉迟敬德与寻相聊了半天,又悄悄地给了寻相一封信,心中猜疑,便想要拿过来看一下。
寻相不知道秦王的信中写的是什么内容,他担心信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王世充观看,就矢口否认尉迟敬德给信之事,但面目不禁慌张,说话也难免有些结巴。你想王世充疑心多大,见寻相不承认,认定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事。遂命人强行搜查,从他怀中搜出此信。
王世充展信一看,气得肺都要炸了。原来李世民在信中要求寻相一定要注意小心潜伏,想方设法取得王世充的信任。在郑王面前要小心行事,找准机会,砍了王世充的人头就是奇功一件,但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云云。信中还说如果不能见机杀了王世充,到时秦王进攻时只要悄悄地打开洛阳的城门也行。
寻相见王世充看信的神情越来越恐怖,心知不好。知道他肯定是中了秦王的离间之计,急忙上前分辩。
“郑王,末将确实不知信中内容是什么,这可能是秦王的离间之计,请郑王千万莫信!”
“哼,孤若相信,孤的人头早已献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王世充本就对寻相一开战即投奔自己心中存疑,又加上刚才自己向他索取信件时矢口否认,早已对信中的内容深信不已。他此时怒火冲天,哪容他分辩,叫过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并把他带过来的几千士兵和随后而来的降将也全部坑杀。
寻相本来以为投靠了王世充能搏得一个好的前程,没想到却害了自己的性命。
李世民见除掉了寻相这个叛徒,才觉得心中畅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