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6日春风饭店——覃塘晴
早上醒来已是八点。一直等到九点半店主人也没有起床的意思,我们只好自己收拾好东西,开门出发了。
天气很暖和,是旅行以来的第一次大晴天。从春风饭店出来时我们带了好多凉水,走了不远,就在路边一块平地停下,做了一顿面条,还自拍了一张合影。这是出发后第一张合影。
做饭时丽丽就发现附近一堆一堆的黄土,有半米多高,好像谁有意把土倒在这儿似的。可把土倒在这里干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丽丽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这是老鼠打地洞翻出来的土。洞很大很长,掏出来的土就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从地面上密密麻麻排列的小土堆,就可以知道地下面有多少老鼠了!我们一下明白了,为什么在公路上总见到被汽车轧死的老鼠。
吃完饭,高高兴兴上路。旅行了几天,我和丽丽的身体也逐步适应了,骑起来很轻快。
路左边的远方出现了几座石灰岩山,跟画报上看到的桂林山水风格相似,很秀丽,蒙着一层青淡的雾。我和丽丽看了很高兴,说明已快到桂林山水的外围了。
公路上仍不断见到拉甘蔗的大卡车和拖拉机,装得高高的。公路两边也堆满了甘蔗,并盖起了一连串守夜人的小棚屋。不久,看到“城东大桥糖厂”,门口排起了甘蔗车的长龙。
再往前,路旁是无边的甘蔗林。黑黑的杆,绿绿的叶子,看上去像一大片绿色的火炬。这种甘蔗很好吃,不时有卖甘蔗的农家姑娘坐在路旁。天热,口渴,我停下来买甘蔗。这是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甘蔗怎么卖?”我问。
“5毛一斤。”其中一个会说普通话。
“这一根多少钱?”我指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甘蔗。
她拿起来,“这根有四斤,2元钱。”
我估了一下,说:“1块5吧。”
“不行,你掂掂多重啊。”她边说边削起来。
我比划着说:“砍成两截。”她看了看正从后边赶上来的丽丽,马上明白了。
丽丽到了,开始吃甘蔗。为了谁吃最甜的根部,我和丽丽笑着争夺起来。两个姑娘互相看一眼,也笑起来。
“你们种甘蔗平均一年能卖多少钱呀?”我问。
“能卖一千元吧?”丽丽先猜上了。
“一千?”会说普通话的姑娘叫起来,“种得最少的也要卖五六千呢。种得多的一年要卖好几万。”
“呀,这么多!”丽丽吐吐舌头。
“这还算多呀?我们这儿一年四季都可以种,玉米、木薯、香蕉、菠萝……都可以卖。”那个姑娘骄傲地说。
“在你们这儿当农民真好。”丽丽羡慕地说,“我们老家可差远了。”
看来这儿的农民都挺富裕,又有农业,又有副业。
南方的农民富,按道理应该开化一些,可我们发现他们仍很迷信。
每当我们渴了到路旁农户家去讨水(也是借机观察民居),都看见堂屋正面墙上显著地供着一个牌位,下面烧着香。简单的牌位上只写着“天地君亲师”,复杂的牌位字就多了。比较典型的牌位是:
寿积善堂福
×
银家宝
寿堂鼎
报上呈
喜历祥
烛代香
生左一右结
花昭派穆彩
宗
亲
到饭店吃饭,牌位就更多了。除了家族牌位,还供着财神的牌位。点着长明灯,供着大寿桃,写着保佑发财之类的吉言。
除了这些必有的牌位,我们还发现,在公路边的小路叉口,均建有小小的神龛,有1米高,砖制,里面供着一尊小小的佛像,烧着几柱香。再贴着一些“保民安乐”之类的对联。
一路上还常能看见富裕起来的村民们自己集资修建的寺庙。这类寺庙多为重建,门口的石碑上往往刻着:此地原来有庙,文革时被毁,现在又逢开明盛世,人们富裕了,又出资重建。捐款人某某某,捐××元等。
今天下午在公路右边几百米处见一个金碧辉煌的“佛顶寺”。寺顶上两条琉璃龙,非常耀眼。一条小路通过去。丽丽没有兴趣,我一个人过去看。
“佛顶寺”刚盖成,大门口墙上歪歪扭扭写着字句不太通顺的注意事项。如:“严禁酒醉过多的神经不正常者,一律请勿冲入佛堂”、“严禁在佛殿四周不得鸣枪射击珍禽鸟兽”等。
寺院有两个篮球场大,里面空荡荡的,没有游人。院内只有一个大殿和一个做饭用的偏房。大殿屋檐下宽敞的走廊里贴满了附近各村送来的祝贺佛顶寺落成的诗词和对联。诗词题目多为《咏狮子山》、《赞镇龙洞》。对联内容多为“溪水澄清如玉液”、“峭壁陡直似刀削”。(其实这一带是没山没洞,没溪没河。)
正殿内四周好多比真人略大的彩色泥塑佛像。有管送子的,管平安的,管善恶报应的。泥塑虽然粗糙呆板,却能看出塑者的虔敬和一丝不苟。
殿内正中坐着一个僧人,正闭目养神。他面前放着一个功德箱,里面照例有许多捐献的零钱。
看完一圈回来,我对丽丽说:“你猜这个寺哪一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哪一点?”
“寺里挂着许多红布锦旗。你猜谁送的?”
“谁?”
“那些考上大学的人。考大学以前他们来烧香拜佛求神保佑,考上以后就来送锦旗送匾谢恩。上面都写着‘求学成名’‘求学感应’之类的。里面有考上广西大学的,南宁教育学院的……落款都是某某村某某某。”
“真愚昧!”丽丽马上下结论。
我点点头。
很晚了,还没找到合适的食宿地。最后在覃塘镇口公路边的一个小卖部旁,一处闲置的新门脸房门口的水泥地上搭起了帐篷。
马路对面就是一个港粤酒楼,太贵,没法吃。我们到小卖部买了两个月饼,又买了一斤挂面。小卖部的老板是一对30多岁的夫妇,很朴实,允许我们用他们的灶做一顿面条。我们想付一点柴火钱,他们也不要。
厨房的灶是大锅,烧柴。我在陕西时见过,还不算太陌生。他们一家在前屋吃饭,我和丽丽在后面灶房里自己忙乎。美美吃了一顿后,就回帐篷休息。临睡前老板夫妇和他们的一个朋友又过来表示了一下慰问。
不知为什么,今晚公路上过车的振动特别大,轰隆隆的,简直像“过飞机”(丽丽语)。大概是我们身后这个新盖小楼的地基和公路地基连上了,产生了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