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目前各地各校均未能建立一门专门学科来开展环境教育。这样就要求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研究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环境教育的开展和渗透。同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容易调动积极性,但也容易情绪化,他们对枯燥、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一旦将枯燥的环保理论形象化,引起他们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为此,教师首先通过讲课、收集材料等方式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使他们明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中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人手,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大课堂,通过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变为自觉的行动,最终使环境教育完成从感性认识、理论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要注重师资培训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将决定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让广大教师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开展环境教育有强烈的意识,以及具备足够的业务素质,才能培养出大批能为国家和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为此,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学习与研究。共同学习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论述与理论,提高了大家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努力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创造好条件,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
培训的可以多种多样,如组织教师进行环境考察、参加暑期环境培训班、举办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提供教学观摩和交流机会等,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开展环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把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要注重学生内在需求的生成
在环境保护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才能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激荡,才会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从而进一步产生环境道德需求。对于学生来讲这点尤为重要。许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灰暗污浊,从而缺乏向往清洁环境热情。所以,学校环境教育不能忽视带学生回归自然,去亲身体验自然的和谐美好。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教育,使纯朴的道德情感更为深刻、更持久。
所以,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环境教育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需要的的必要条件。如果在环境教育中对学生主要是从外在控制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这样的环境教育是不会真正发挥实效的。
要注重校园内环境教育氛围的营造
注重美化校园,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教育的隐性功能,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学生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中学生应有的良好素质。因此,学校要注意在校园里创设优美环境,自然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的校园美丽起来。加强学校的绿化,专门成立以班级学单位的校园护绿小组;坚持垃圾分类,利用废弃物制作环保作口品等;同时学校加强三个文明教育和三类评比活动的开展,强化全校师生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不大声喧哗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等。美丽整洁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激发了同学们爱护环境之情。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环境教育在团队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这样既丰富了团委、少先队的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孩子们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成了学校传统的环境教育节日,这类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引导孩子们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明白“护绿·爱绿”的重要意义,人人争做“护绿小天使”,“让天更蓝,让水更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为地球治病;评选你最喜欢的野生动物等。成立“环保兴趣小组”,通过查资料、画漫画、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兴趣小组的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以点带面,在全校掀起了“环保热”,人人关心环境问题。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环保专题宣传栏,学生们还动手通过文艺、壁画、小报、黑板报、制作作品等形式宣传环保,接受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要注重学科教学中对环境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
目前中小学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环保内容,要求任课老师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生物、地理、化学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同时教务处根据学科,组织相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点,通过整理、归纳,按环境道德、环保行为、环境科学、环保知识等几大类把相关知识点找出来,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系列化渗透,并在一段时间内共同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和总结。例如化学课本中的“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大气污染”、“自然界中的水”等章节都涉及到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上课时在老师的点拔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良好的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物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它的课型结构也是多样化的,这使得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也是多样化。例如“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殖”、“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的珍稀动植物物”等课,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使动植物生长得好。地球上要是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人类也就无法生存。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通过渗透教育,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中学的教科书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而环境教育的渗透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注重环境教育形式上的结合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虽然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校园内,在课堂上学习,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课堂上,还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开发教育资源,课堂外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补充,是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节假日和春游秋游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从关心自己发展到关心学校、关心社区,并积极参与整治活动,真正理解地球是人类的地球,家园是我们的家园,人人应该加以保护,把环境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2)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
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前期,比较重视对环保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开设的环境保护课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对学生宣讲大量环境保护的知识理论。在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们,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当在环境保护中做些什么实际工作。因此注重环境保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辅导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可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使环保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社区及本市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受教育。例如配合社区的活动,同学们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做一天清洁工”。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督促家长告别塑料袋,重提布袋子,以实际行动向白色污染宣战。由于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亲身参与,耳闻目睹,教育效果更为显著。
(3)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目前我国环境教育形式非常好,政府、媒体、公众的环境意识大有提高,在各种关于环境的纪念日都会有热热闹闹的大型活动,例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水日”、“防止土地荒漠化日”等。在中小学中还有“科技周”等。这些特殊的日子是宣传环境保护的大好时机,抓住这些机会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必须要注意环境保护教育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如果只是开展大型、轰动、短暂的活动,教育效果还不够。环境保护事业是一项艰巨、持久、长期的事业,环境问题难以在一天内的到解决,需要人类长期不懈、百折不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