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男人和男人的婚姻不被承认,就谈不上什么文明。
——福柯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他自称自己是“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
不一样的知识分子
1984年6月25日中午,一个惊人的消息如闪电般传遍巴黎知识界。电台和电视台宣布:“福柯去世了。”当时福柯还不到58岁。
福柯去世当福柯天晚上,他的姐姐弗兰仙和德菲尔(福柯的朋友)到医院挂号室办理手续时,看到病历上的死亡原因一栏里写着:爱滋病。
福柯死于爱滋病的传闻不胫而走,四下流传。一些他的追随者试图保护他。《解放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发表福柯的照片和悼念福柯的文章,其中一段文字反驳谣言:“福柯尸骨未寒,谣言就蜂拥而起。福柯被说成死于爱滋病。似乎一个接触的知识疯子,因为是同性恋者,尽管极其谨慎,但也必然是这种时髦疾病的侵害对象。……似乎福柯肯定死得不体面。”可惜,所谓的谣言恰恰是事实,而掩盖和辟谣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爱滋病的恐惧和对福柯的爱戴。
在世人们眼里,哲学家,应当是充满智慧、风度翩翩,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知识分子形象。但与众多衣冠楚楚的学者型哲学家相比,米歇尔·福柯绝对是个怪胎。他剃着光头,穿衣随便,在公共场合也时常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举止。福柯不满足于过常人的生活,他有一句名言“人死了”,这可以说是继尼采的狂言“上帝死了”之后的又一惊世骇俗的语录。福柯认为,当我们去探寻人的本质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掉许多丰富多彩的可能。而人应该是自由的,是复杂多元的,因此不应当给人做出一个本质规定,摆出架子来教育人应该怎么活。他的一生,就是在生活方式上的努力尝试与探寻。他不相信人有一个应该怎么活的要求,而是应当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拒绝社会与他人对自己的要求。
在生活上,福柯十分的放纵。他早年就开始吸毒,曾患有很深的毒瘾。他曾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过大麻,还去参加瘾君子的聚会。他曾描述吸毒后的快感说:“我能想到的唯一可以和这种体验相比的就是和陌生人性交。”在巴黎高师读书期间,福柯还患有抑郁症,曾经两次试图自杀。第一次试图用刮胡刀割开自己的胸膛,第二次试图通过吃安眠药。1978年的一天,福柯吸毒后穿过自己公寓前街道,已经陷入迷幻状态的他根本看不清路,被一辆路过的小汽车撞到,差点死去。但他并不因此而有丝毫的改过,他甚至怀念那个时刻。
同时,这位法国最高学术殿堂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是一个同性恋,还是个性虐待爱好者。他常年流连于旧金山的性虐待场所。据说他对性虐待的爱好极其强烈,以至于一位曾十分喜爱他的男士因为无法忍受而离他而去。福柯有一位相交达半生之久的伴侣丹尼尔·德费尔,他们关系密切,互相热爱对方。但他们又并不要求性的专一,福柯从来都是拥有众多的性伙伴的。虽然,最终由于同性恋和性滥交,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并不后悔。在他得知自己的病症之后,他依然对自己的朋友说:“另外,还有比为那些可爱的男孩献身更美好的事情吗?”
话语就是权力
当然福柯绝非是一个只知道放纵自己,整日沉浸在犬马声色中的花花公子,他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早在60年代,他就参加了法国的学生运动,请愿、游行、示威,有时还会被警察打。70年代的福柯则运用自己的声望支持旨在改善犯人人权状况的运动,并亲自发起“监狱情报组”以收集整理监狱制度日常运做的详细过程,他在维护移民和难民权益的请愿书上签名,与萨特一起出席声援监狱暴动犯人的抗议游行,冒着危险前往西班牙抗议独裁者佛朗哥对政治犯的死刑判
决……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他深入思考权力的深层结构及由此而来的监禁、惩戒过程的运作问题,这些思考构成了他在学术上探索的主题。福柯的研究涉及面非常之广,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当属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即权力话语理论。话语,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都是话语。在福柯看来,我们的说话并不寻常,权力与之息息相关。他仔细考察了知识的起源、发展和结构。他把自己的工作称为知识考古学,他试图找出话语是如何通过权力成为知识的,并且发挥出其社会作用。这一理论简单来说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话语权,在福柯看来,在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学科里,谁能说话,说什么样的话实际上代表着权力的关系,而话语通过知识的形式冒充为真理,可以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福柯谈到过对疯狂态度的变化,据他考证,在1500年之前,“疯狂”被视为褒义词,通常认为这种人是极具有眼光的。但后来疯狂却被视为了需要社会治理和约束的疾病。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并不是疯狂本身的变化,而是社会权力变化带来的对于疯狂的不同理解。
福柯的理论向我们表明绝对的真理并不存在,一切知识都应当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加以理解。同时也向我们表明,语言并不是那么纯净,在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始终处在某种权力关系之下。就像福柯自己说的那样:“你以为你在说话,实际上是话在说你。”
马克思——无产阶级的引路人
马克思(1818——1883)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1835年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深受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影响。大学毕业后,编辑过《莱茵报》,但因为不合当局的意而被查封。后因为参加革命,而受到迫害,不得不逃亡到英国。马克思一生遭受到穷困、疾病和丧子的痛苦,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著述,领导共产国际的工人运动。在回顾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的投票选举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萨特评价说,他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他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
青年时代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对神学和历史都不感兴趣,因此在毕业考试中,他这两门功课的成绩都不太理想。可是他在语文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那一年语文毕业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思这样写道:“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这段话出自一个只有17岁的中学生之手,确实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这说明马克思在那个时候已经考虑到个人和社会、志愿和现实、理想和环境、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了。他的老师在他的中学毕业证上给他的评语是“马克思能很好地翻译古典作品中最艰深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与其说难在文词的晦涩,不如说难在内容和思想的逻辑关系的地方;他的拉丁文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和对题意的深刻理解,不过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往往过多。
1835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学,像一般的年轻人一样,马克思在大学里尽请地享受着青春的快乐。他的生活费用毫无节制,只要身上没有钱了,就把一些既没有关联,也没有结算的卡尔式的乱七八糟的账单寄给父亲“报销”。结果,使父亲大为恼火,在马克思受到父亲汇来的补充生活费的同时,也挨了父亲一顿臭骂。在大学里,马克思加入了特利尔同乡会,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喝酒。马克思完全进入这种生活,以致因为“喝酒的吵闹声扰乱了夜间的平静”而被学校关了24小时的禁闭,但是学校的“监禁室”远不那么令人难受,因为被监禁者的朋友有权去看望他,和他一起喝酒、打扑克,帮他消磨时间。后来,马克思在一次决斗中伤到了左眼,他还由于“在科伦携带被禁止的武器”,而被批评并告到学校领导那里,但事件的调查不了了之。
马克思的父亲觉得波恩大学就像是一个大酒店,这样的环境对马克思的成长很不利,于是让马克思转到学习风气比较浓厚的柏林大学,学习法学和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