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说过: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米决定阅读的
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所谓经典,必然是能够经得起考验,被人所能够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作品,它所拥有的,是在于它们的‘陌生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法被同化的原创性一—这是经典的本质主义。
而与此同时,经典还存在于它的构建主义,这是一种多变的,并不恒定的主义。
它是随着时代,作家等等不确定的因素而随之变化的。
但是,无论是经典的本质主义,还是经典的构建主义,都有一个必然的共同点,那就是经典具备有某种抗衰减性,它是让我们反复去阅读,推敲都会得出不同的人生经验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心境去阅读所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
首先,以文学史的线索为坐标进行分析,且通读与细度相结合,警惕代表作的陷阱。
其次,从作家传记研究方法,或者使作品陌生化,增加阅读期待,用评判的眼光去阅读。与此同时,发掘作品的隐形结构,比如类型小说与反类型小说,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学中心与思想内容。
不仅如此,不同的年龄段读书的感悟更是大不相同。
例如,读《红楼梦》一一如今也只看懂皮毛,请不要笑话--初读《红楼梦》所能看到的,仅仅只是贾宝玉所渴望的自由,不慕名利场。后来再读,所欣赏的,却是《红楼梦》中所蕴涵的深奥的文学功底一一也曾经学习过写法,不过是不伦不类。
三读《红楼梦》,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红楼梦》全书共720回,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所表达的意思,在我看来已经截然不同了。
且看那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心较比干多一窍,心思剔透玲珑,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形式规矩一步不错。
她敏感,柔弱,但同时,她也有自己的娇俏,高傲。
她冲破世俗眼光,同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劝贾宝玉莫作那八股文。
她渴望亲情,却被薛宝钗的一句我可看中你做我的嫂嫂..……断了她的心思,也断了薛母的心思。
她也能够面对奴仆刁难,来上一句“若不是她们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
我喜欢林黛玉,喜欢她的敢爱敢恨,喜欢她的超脱俗世,流与不凡,就仿佛她是我,我是她一般..…我看到她和宝玉共读《西厢记》,也看到她在荣国府的艰难度日,也听到她那句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你这个....”
这个什么?我想我是痴了,我或许永远也无法得知答案了。
我想,无论是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象征的都是作者曹雪芹心中最真实的形象,也是他所希望的,自我的投影。
正如《红楼梦》的开篇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即是荒唐言,也是心中愿。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品味其中的文字,更是品味书中世界。
重要的不是:我读过.…”而是“我正在重读..…一如《红楼梦》一般,小时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情至深处,不禁清然泪下....
在阅读中,我找到了生存的兴趣,这是属于我肉体和灵魂的共鸣。
从《红楼梦》其中所描写的荣国府似的,看似风花雪月,繁荣昌盛下隐藏的是残枝败叶。
从文字中透着的,不仅是人们麻木,封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使是有抗争的人,也不免在这样的大时代下同流合污。
也是从文字中读出了一个社会形态,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一个庞大的世界观。
清朝覆灭后,许多腐朽被掀翻开来,而外国的“洋玩意儿”“洋文化”进入中国。
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些人守着残羹冷炙,浑浑噩噩的,愚昧无知的活着,最后死去。
一些人坦然接受新文化的冲击,将他融入周围,期待改变,期待拯救。
在这种时候,一种呼吁大家“醒”过来的小说应运而生,一如鲁迅,他在《无声的中国》里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他的文笔总是犀利的,如同一把尖刀,插入这腐朽里,将混乱给绞了个遍。这不免使人醍翻灌顶,茅塞顿开了。
再从大数据来看,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仅此于癌症的第二大病症。
这其中不仅是社会的强大压力,还有大家都独门独户,脆弱的不愿看看周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很多人的现状。
如若仅仅如此,也不需要如此担心。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不仅对一些事情的麻木,甚至于强烈的攻击,例如——键盘侠。
社会舆论是一把绝对的双刃剑。
还记得几年前我所遇到的一件事情,一个老爷爷凄凉的在夜晚街边啃着半个西瓜,衣衫褴褛的样子。
出于同情,我想到了流浪者收留所,就联系了人来接他。
从他的口中,我听到了一些极为不好的事情,也知道了他为何流浪在街上。
不管如何,我作为一个小孩子,所能做到最大的帮助也不过如此了——联系可以帮助他的人给予帮助。
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最后,老爷爷并没有跟那些人走,给了他一些吃的,我选择了离开。
所让我感觉到痛苦和不解的是,自从那天之后,周围一直流传着我“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类的言语。
我实在是不明白,我并没有损害到什么利益,也对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保护得很好。
基于这个基础上,我给了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更没有对外人的利益产生损害,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舆论?
我想,很多人总是很疑惑,为什么好像只要有人描述到抑郁症,就会有一大堆人附和。
听起来好像是在炒作,增加热度一般,不明所以的人更是破口大骂……
其实,我自己看了看现在的一些社会现状。
首先,我们上一辈的人,要么就是家中有很多兄弟姐妹,很多并不方便给外人说的话,可以得到很好的倾诉,这对抑郁症的形成是有抑制的。
其次,要么有些虽然是独生子,但上一辈受了苦,父母文化也比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极为得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也可以得到十分理智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