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与刘伯温意见不一,两人在屋里略显尴尬,刘伯温向刘协告退。
刘伯温走后,刘协在屋里呆呆地坐了很久。
刘协的内心很挣扎,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正确还是错误。虽然自己是意外穿越,但作为生在在后世的人绝对不想做谁谁的傀儡。而现在为了活下去,必须害一个不该死的好人。
“我到底该不该这么做?”
刘协坐在那里,不知不觉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有人敲门才醒。
在中午的时候,刘协、丁原、刘伯温三人依旧在大厅议事。
突然进来几个穿着太监衣服的人,其中一人大声喊道:“圣旨到!陈留王刘协、并州刺史丁原接旨。”
刘协认得这个人,他是十常侍里的张让。
三人听后,连忙跪下接旨。
张让打开圣旨,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封并州刺史丁原为安北将军
令陈留王刘协为监军
……
钦此”
“儿臣接旨”
“臣接旨”
刘协接了旨后,张让看着刘协说道:“大王,陛下有些话让奴婢带您:此次与匈奴作战,凶险无比。大王替陛下监军时定要亲临战场。”
“本王明白了。”
张让又对着丁原说道:“丁原将军,陛下也有话带给你。”
丁原是很讨厌十常侍,也没给张让好脸色,随意道:“内侍请说。”
张让也不在意丁原的态度,道:“陛下原话是:朕只有两个儿子,希望丁原能保护好大汉血脉。”
“请内侍转告陛下,我丁原定会守住雁门关、守住我大汉血脉。”
等张让等人下去后,转身对着丁原,有些得意地说道:“将军,现在父皇让本王监军,现在将军没有理由不让本王上战场了吧?”
丁原说道:“大王,既然陛下下了圣旨,那下官无话可说。只是在关键时刻,还望大王能听指挥,莫要让下官为难。”
刘协答应道:“将军放心吧。”
匈奴大帐
于夫罗把铁木真和慕容恪找来,商量明天的攻城计划。
铁木真先开口道:“单于,明日攻城器械已经准备好。只要我们里面的人能夺取城门,那雁门关一定能拿下来。”
慕容恪原本想给铁木真使绊,但最后还是出于大局考虑,先攻下雁门再说。
慕容恪有些奇怪铁木真是怎么在三天之内准备好攻城器械的。心里闪过这个念头,随即对着于夫罗道:“单于,待城门打开的时候,我慕容恪带领五千勇士先入城。若没有问题,单于再带剩下的部队入城。”
于夫罗点头道:“好,此番攻入城中,给两位贤王记头功。”
说完,于夫罗拿出一张纸。
“两位先看看这个。”
铁木真看完,又递给了慕容恪。
不知道慕容恪是怎么回事,看了这张纸的内容反应比谁都大,就好像看见阎王爷的生死簿一样。
于夫罗看两人都看完了,道:“两位有什么看法?”
慕容恪暂时没反应过来,还是铁木真先开口,道:“单于,这篇《杀胡令》只是刘协和丁原为了鼓舞士气才这么写的。”
铁木真看了《杀胡令》,脸色虽然没什么表情,但心中震撼无比。
“想不到雁门竟有如此人物,这篇檄文可不是光靠文采就能写出来的,此人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文章末尾是刘协,真的是他吗?如果是,那刘协可能就是我匈奴未来最大的敌人。”
铁木真也很奇怪,但为了安抚军心,他只能这么说。
于夫罗和铁木真两人看了看慕容恪,发现他眼神露出极度恐惧。
“右贤王?右贤王?!”
铁木真喊了慕容恪两遍他才听见。
随即反应过来,对于夫罗拱手道“啊?!哦,单于,能写出这檄文的人自然不可小觑。但属下还是不相信这是个七岁孩子写出来的。”
慕容恪自己也感到奇怪,心想:“我这是怎么了,怎么会对一篇文章感到恐惧?”
于夫罗道:“两位贤王,我们这次攻打雁门似乎不会那么顺利。”
《杀胡令》很快就在匈奴大营里传开了,许多匈奴士兵都感觉到莫名的恐惧。
有匈奴士兵说自己似乎在被审判。
铁木真见这檄文对自己部队的影响不小,就将各部落的首领集中起来。
“各位首领,这些只是汉军的把戏。他们害怕我们勇士,所以用这些小把戏来蛊惑我军军心。明日单于就会带领大家攻下雁门,望各位不要被这些东西动摇。”
各部落的首领把这些话告诉自己的子民之后,士气有些恢复。但各个营帐里都死气沉沉的,没有原来的氛围。
匈奴将士们很快就入睡。
天亮后,匈奴大军逼近雁门关。
丁原听到消息,立刻召集众将赶去城门。
本来丁原是不让刘协去城楼的,但刘协自己还是带着手下的几个人去了城楼。
本来丁原交代过:看见陈留王立刻拦住。
那些看见刘协的将士也确实拦了,但鉴于是陈留王的身份没人敢动粗,又有关胜、冉闵几个人在旁边,也就不费力地上了城楼。
丁原看见刘协上了城楼,也不是很意外,他也知道自己的手下拦不住刘协。
丁原还是做做样子,对着刘协拜道:“大王,马上就要打仗了,这里太危险,还请大王回府,静候佳音。”
刘协将丁原扶起,道:“将军何出此言?父皇已经下了圣旨,让本王亲临战场监军,将军难道要抗旨不成?”
丁原道:“下官不敢,若大王真要留下,那下官把奉先派到身边保护大王。”
刘协摇摇手,道:“奉先将军武艺高强,岂能不参战?本王有这些护卫足够了。”
刘协话音刚落,吕布大声道:“匈奴大军来了。”
刘协望着匈奴大军,黑压压一片。现在的天气又是阴天,刘协都能感觉周围士兵的杀气。
此情此景,刘协想起一首诗——《雁门太守行》,不由自主的就背了出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念完后,刘伯温在一旁笑道:“呵呵呵呵呵,好诗。这时候大王还有闲情逸致作诗,还能作出这么好的诗。”
周围的将士也都称赞了几句,他们没想到七岁的孩子能作诗。虽然听不懂什么意思,但就是觉得好。
丁原听后,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提携玉龙为君死,说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