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的爹娘只管把这个傻姑娘嫁出去,免得日后没人要,家里人都因为她遭人笑话,置于她以后在婆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受不受欺负,赵二的爹觉得,这一切都要看她的命了。
事实上,赵青的命算是很好的了。十五六岁的年纪,就替大姐嫁了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但是婆家也还是对她很好。最开始,徐华看到这个陌生的面孔吓了一大跳,想着兴许是弄错了,就找到嫁过去当地的团结村姑娘,打听这个盖头下不知名的女孩……
一切都明了的徐华一家急昏了头,娶的不是想要的那姑娘,却是想要的那姑娘的妹妹,一腔感情赋予流水倒不说,银钱白白的花了,这亲却也是退不得的。
徐华一家只他一个独生子,全家所有的钱都筹备了来取这个他中意的,“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媳妇了,那还有多余的钱周转退亲。
这事怎么说呢?徐华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因为距离远,徐华请了他的舅母和三叔去接亲,大半个月的舟车劳顿,到了赵二家,吃好喝好的他们只说是接赵家的大姑娘赵菊,一大连串的客套和礼节过后,到了日子接着姑娘就走了……他们都不知道赵菊的长相,肯定轻易就让赵二爹的“狸猫换太子”计划成功。
赵二的爹也真正是个狠角色。看黄历订好出嫁的日期,眼看着快要到接亲的日子了,赵二的爹断了赵青的一切言语和打杂。赵二的爹认为,让赵青不说话不做事,就能从根源上减小了她“愚蠢”被暴露的概率。再有,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必须牢牢记住,包括赵二的爹娘,一致都要说她就是大姐赵菊。似乎这样真的是有效的。
在这样天衣无缝的安排下,接亲的人一进家门,赵青一句话不说,只做端茶倒水的简单事,大家还都夸她作为大姐有能力有担当……一切都显得完美无缺了。
这门在徐华看来“吃闷亏”又无计可施无法挣扎的婚姻,在赵二爹娘看来确是极好的。用“嫁了个傻姑娘,攀了个远房亲。”来描述最恰当不过了。在徐华万般无奈与悔恨中,赵青算是真正地嫁人了。
出嫁快四年的时候,寄来的第一封信让赵二的爹娘捡着宝似的欢喜了好几天。信只有四行:
爹娘,这封信是我请徐华哥哥的孩子写的,还花了我一毛钱。要告诉你们,我在这儿过得很好,有吃的也有穿的,已经有两个孩儿了,一个男娃一个女娃,婆婆待我很好,公公去年去世了。我很挂牵赵久的学业和你们的身体,你们在家忙不忙?这里的地址是武汉市柳坡县施家沟子村,你们春天里过来玩。
信是腊月十几寄到团结村的,赵二的爹娘看到信的时候,已经是快要过年了。信上这几行用钢笔写得整整齐齐的字,虽然只有四行,也足以让赵二的爹振奋起来,他说:“既然让我们春天去玩那我们就去吧,刚好开了春活儿不多,有赵生他们在家。”
就这样,赵二的爹娘,他们准备去看一看这个被他们远嫁千里的女儿的生活。
为了安全和热闹,带上了赵菊和津津踏上了这趟“探亲”的旅程。
他们过去的时候除了换洗的几件衣服外什么也没带,一人一个小提兜就走了。
一路上津津见到了从来没见过的红砖白瓦和高楼大厦,她看到宽广平坦的土地上栽满了电线杆,还有几个工人们在一旁挖坑,长长的冰冷的火车轨道和一圈圈围坐的陌生人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只能眼睛向着窗外。透过火车窗她看到一层层平地而起的洋房里种满了迎春花,小小的花朵颜色真浅,还没有杜鹃花开得好看,津津心里这么想着。
几天的周折他们终于到了武汉市。下了火车,赵二的爹娘都去杂货铺买吃的了,赵菊去了市里的学校找赵久,赵菊让津津留在原地等他。他们都还没回来的时候,赵久已经到了。“小叔”,津津看到赵久轻轻叫道。
赵久穿着黑色的羽绒服,长长的直到膝盖,留着精神的寸头,个子仿佛又长高了,而且脸上的疤又淡了不少,俨然一副城市人的冷漠。他瞥了一眼津津,一句话也没说。
津津一个人在旁边实在无趣,就低头玩衣服上灰色的小毛球,这是津津过年买的新衣服,一整套,杜鹃说,这衣服软软的,穿着看起来就像个爱偷吃的小花猫。
到赵青家的时候,是晚上了。月亮随着云影的移动忽明忽暗的挂在异乡的天空上,和团结村的盘山小路一样,这里的堆着草的路松软的不敢踩,生怕下一脚碰不着地,就是一个大跟头,满是烟尘的空气里都是飘香的甘蔗味道……穿过几大片甘蔗地,赵青和两个娃娃站在门口……
在赵青家的日子里,津津觉得又热闹又孤独。赵青的两个娃娃都是男孩,他们喜欢玩的都是舞刀弄棒,不像津津,喜欢玩泥巴。但是,两个弟弟总会在他们奶奶的兜里掏钱,要是奶奶不给就撒泼打滚,然后待着津津去不远的小卖部买糖吃。偶尔,还会和弟弟们一起去地里捡没有收完的甘蔗,然后不削皮就坐在田里的杂草堆上开始啃……但即使这样,津津还是会想赵二和杜鹃,会想到门口的杜鹃树开花的样子和班里的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书……
体验过赵青日子的赵二爹娘虽然觉得女儿日子过得平淡清苦,但也是终究不后悔做出的选择。他们觉得,即使受点苦遭点罪,也是赵青命里的劫难。他们多相信命运和直觉呀,就像小时候对赵生和赵久的偏爱一样……
转眼,他们已经在这儿玩了一个多月了。清明节前后,赵二的爹娘着急着回去帮忙种田,所以,他们准备再待一天就动身回家。听说他们要回家的赵青,算是拿出了她作为一个妇人所能拿出来的所有来为他们送行,大兜小兜的塞满了邻居送的孩子的旧衣服和甘蔗……
他们四个人,一人一个大包袱上了回来的火车。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