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人的性格本质与时代的影响深深相连,通过赵二,我们似乎能发现,事实就是这样。
赵二虽然接受了二胎仍然是女儿的事实,但是在完美地履行一个父亲义务的同时,每逢家里来了两三岁的小男孩,赵二都会抱着哄着舍不得撒手。有一次,赵二的表哥表嫂有急事出门,不得已就把三岁的孩子放在赵二家。赵二虽然欢喜,抱在腿上,笑嘻嘻地眼睛都要溢出光来了,但这孩子淘气的不行,白天要拿着刀去竹林里砍竹子做“宝剑”,晚上在被窝里钻来钻去翻跟头就是不睡觉,一刻也不让人消停。赵二一直保持着温柔,尽管他很不懂事的满地打滚,从不半句责怪他淘气,就连打碎了厨房的一大摞碗,赵二也不会黑脸。这一切,七岁的津津看在了眼里,甚至有时候,杜鹃在忙着做饭,津津抱着比自己小六岁的妹妹坐在杜鹃树下,就能看到堂屋门石坎子上,正在逗弟弟的赵二的模样,不经意间把津津觉得,她和小菊好像没有那么讨人喜欢……
那天,杜鹃正把煮好的莴笋盛到大瓷碗里,津津在厨房舀了一瓢水,一个转身,杜鹃手里的碗“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就碎了,吓得津津后退了好几步,躲在门后面。这时候,刚刚还在房梁上钉钉子的赵二出现在了厨房门口,看见满地的碎片,一脸阴沉地问:“谁把碗打碎了?”
在门后的津津吓出了声:“我。”说着眼泪“啪啪”的往下掉。
赵二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说:“你天天就知道到处捣乱,啥事也不会做……”
是啊,彼时七岁的津津每天都要照顾一岁的小菊,上学放学都用跑的,生怕耽误了杜鹃和赵二忙田里的活儿……她的确什么也不会干。
直到津津问了杜鹃一个问题。
那天,杜鹃正在杜鹃树下摘韭菜,挪过来板凳想要帮忙的津津问:“娘,为什么爹对别的孩子比对我们好呢?”
听到津津的话,杜鹃惊愕地看着眼前这个还未满七岁的小女孩。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杜鹃,手里却拿起来篮子里一大把韭菜。“你胡说!你爹什么时候对你不好了。”杜鹃说。
“一有其他小孩来的时候,爹就不管我和小菊了,也不管你了。”
“别的小孩犯错的时候,爹一句话也不骂,甚至笑着说没事,上次我打碎一个碗,他就把脸拉得老长,还骂了我一顿。还有上上次,我的文具盒丢了,爹气得就要拿木棍打我……”
“爹怎么会不喜欢你们呢?傻孩子,他不喜欢你们喜欢谁?”杜鹃笑着对津津说。
“他喜欢杨伯伯的孩子……”
……
是啊,杜鹃何尝没有察觉出赵二对男孩异常的夸赞和喜欢呢,只是今天女儿好像忽然再次戳痛了她,为什么小菊不是个男孩呢?
当然,人并不能因为人生路上的一点小小偏差而放任自流,自暴自弃,更不能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放弃曾经的追逐和努力。或许,上天给你的不是你所愿的,但是,人的本质似乎就是主导者。只有自己肯改变自己,才能永远保持对的方向。
日子在不断校正和不断偏离中穿梭,一眨眼,津津一年级已经读完半年了。过完年,赵二的爹娘要到赵二的二姐家去玩,赵二的大姐赵菊,看着还没开学,每天在家辛苦照顾妹妹的津津,说要带她一起出趟远门。
赵二一开始是不同意的,毕竟津津长这么大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和杜鹃,而且赵二心里清楚,必须要保证津津十二岁以前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但是,津津一听说自己的大姑要带自己出远门,就迫不及待的要走了,脑袋里面满是各种新奇的幻想。一会儿问杜鹃去的时候穿什么衣服,一会儿又问穿什么鞋子,小脸上都是期待和神往……最后杜鹃和赵二还是同意了,毕竟津津都七岁了,没出门去玩过,想着小心就会没事的。
走的时候杜鹃和赵二叮嘱了又叮嘱,让大姐赵菊辛苦一下,照顾好津津,做什么事都要带在身边。
只知道赵二的二姐嫁在了武汉市的一个小县城里,结婚至今三四年,赵二的爹娘都没去过。唯一去过的人,是他们最亲爱的小儿子赵久。赵久读大学就在武汉,每次放假都去二姐家住几天。
其实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姑娘嫁的这么远,就连跨村走几个小时的路都嫌远的农家人,大部分小伙子都娶了本地的姑娘成人家(成家)。一则是为了知根知底,而来就是姑娘能得娘家人庇护。但赵二的二姐就垮了好几个市,嫁到了娘家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赵二的二姐叫赵青,比赵二大八岁,从小没踏进过学堂门。一直是家里的最好的帮手打猪草,砍柴,洗衣服,放牛样样不在话下。但是,她好像生来就有些傻里傻气的,人不仅不爱说话,有时候说的话也是颠三倒四的,一点儿也不中听。虽然会干很多活,但是不喜欢动脑筋,怎么说她怎么做,要是一点没说清楚全面,她就会把事办的一塌糊涂。小姑娘必须会的针线活,她是怎么也学不会,她纳的鞋底就像是蚂蚁乱爬一样乱糟糟的,让人看了头疼……她傻,周围的邻里都知道。
所以远嫁是她作为一个女儿所能带给爹娘的最后的体面。
其实这其中的根源是有些复杂的。赵青的丈夫叫徐华,他来团结村走亲戚,偶然结识了赵青的姐姐赵菊。互相认识的两个年轻人虽然彼此有了情愫,但是如果以结婚为目的,赵菊深知道,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赵菊的爹拜托了几个靠得住的人,打听了些嫁去那边的姑娘。
结果这些姑娘们都说,那边日子虽然好,不饿肚子,但是每家每户守着三四十亩地,早出晚归的忙的打圈圈,人也老的快。赵菊一听就决定不去了。
但是赵菊的爹娘替赵菊答应了下来。
提亲的进门的时候,姑娘是不能露面的。所以听着他们在外面客套,赵菊就坐在床上扎鞋垫。提前的走的时候,赵菊的爹娘竟然答应了。正当赵菊浑身抗拒想要抵抗的时候,他听到了门外爹娘的说话声。“要是菊娃不同意,就把青儿嫁过去,那儿那么远,接个姑娘难不成他们还有钱退回来?”是赵菊的爹的声音。
就这样,锣鼓喧天的那天,本该是大姐赵菊一身大红绸子衣服拜别父母的,没想到,二姐赵青替了她,这大大咧咧的姑娘只知道穿了新衣服高兴地合不拢嘴,却不知道她因为不识字永远也回不来故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