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局势如此明显,趁着此时渡江有十足胜利的把握,应直捣吴都,首建奇功,难道还要让人吗?”
何恽看着犹豫不决的王浑大怒道。
王浑心想再等等,等王濬水军来了,再由我节制,所以没有听从。
琅琊王司马伷所率的一路大军,出兵以来,迅速进至途中(安徽滁州)后,令琅琊相刘弘率兵进抵长江,与建业隔江相峙,以牵制吴军。
同时,派长史王恒率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
进展非常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
王濬军进至距建业五十里时,孙皓才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一万水军前往迎击。但吴军此时已成惊弓之鸟,张象的部队一望见晋军的旌旗,便不战投降。
王濬的兵甲布满长江,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浩大,继续向着胜利推进。
孙皓犹如强弩之末,还剩最后一颗救命稻草。
之前国内郭马在交趾(越南北部)叛乱,孙皓派将军陶濬前去镇压,行至武昌时,听到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领军到东边,返回建业。
孙皓亲自接见,授其符节,命其募兵,做最后的挣扎。
正规军队接连溃散,只募得一班散兵游勇,吃了好几日饱饭。
最后的结果,两万游勇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对人民来说,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孙皓在吴国不分青红皂白,便实施严酷刑罚,令吴国人民生活在人间地狱。
对个人来说,尤其是国家的领导者,唯一的权力是良心。
良心是什么?孙皓拥有过吗?
对于一个国家,毁坏只需一瞬间,而治理一个国家,只要努力整整一个时代。
此时,王浑、王濬、司马伷各路大军已逼近吴国京师建业长江的北岸。
吴国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晏,全都呈献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前投降。
孙皓见吴国内部已分崩离析,生出一个坏主意,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计策,分别派遣使者给王浑、王濬、司马伷请求投降,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分裂。
又给群臣书信,深深责备自己,面如土色道:“现在大晋治平天下,正是俊秀人才展露气节的时期,不要因为改朝换代损伤了心志。”
吴国孙皓版鸡汤。
使者先把印玺送给琅琊王司马伷。
王濬此时,举帆直指建业。王浑飞速派遣使者要王濬暂且过去讨论事情。
胜利就在眼前,王濬有又岂能在乎节度不节度的问题。
“风太大,船停不下来了!”王濬洪声道。
王濬水师八万,浮船百里,喧哗着进入都城,孙皓再也整不出什么幺蛾子,只能双手反绑,车载棺木,前往军门流着眼泪投降。
王濬亲自解除捆缚,焚烧棺木,以礼相待。收取吴国地图、户籍,克服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万二千户,二十三万士兵。
唐代刘禹锡写过一首荡气回肠的诗,赞美王濬: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晋廷听说已经平定吴国,群臣都庆贺祝福,武帝不忘前人,破吴的成就足以慰藉羊祜的在天之灵。
武帝握着酒杯,流着眼泪感叹道:“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唯独骠骑将军孙秀不去祝贺,他乃吴大帝孙权侄孙,先前为吴国镇守夏口,因孙皓起疑,害怕逃往晋国。
在晋廷一片欢呼雀跃的喧闹声中,他显得格外清冷,想到吴国曾经拥有过他国不可匹敌的成就。
不禁向南流着眼泪道:“以前讨逆将军(孙策)年芳二十,就以一个校尉的官职开辟基业,现在后主不道抛弃了整个江南,宗庙陵墓从此成了废墟,茫茫青天,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啊!”
起初,晋廷尊崇孙秀、孙楷提为高官,想要招抚吴国人。等到吴国亡国了,孙秀等皆被贬官,有点落井下石的感觉。
吴将藤修征讨郭马叛乱,打到一半听到吴国在挨揍,立马率军亲赴国难。走到半路听到国家撑不住亡国了,亲自穿上白色丧服,痛哭流涕,和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各自献上印信,请求投降。
在王濬东下时,吴国守城的都望风归降,武帝都恢复他们的官职。
吴国也不全都是软脚蟹,建平太守吾彦(就是之前发现王濬造船垃圾的那位),率兵严防,坚守城池。
颇有两把刷子,晋军几次攻击,无功而返。
直到吾彦听到吴国亡了,孙皓降了。守城的劲头一下子泄完了。再有不甘,也得顺应历史潮流和其他将领一样投降。
不过武帝很欣赏他的气节,下令其为金城太守。亡国之后,对吾彦来说也是一种好的结局。
琅琊王司马伷派遣使者护送孙皓和他的宗族到洛阳,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和他的太子孙瑾等人双手反绑,叩头到地,到了东阳门。
武帝下诏派遣谒者解除他的束缚,赐给衣服,车乘,三十顷田地,每年供给金钱粮谷,布帛丝绢,十分厚重。
从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仅仅四个月,晋国上下一举灭吴,实现天下统一。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此役创造了水陆并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进攻方略,结束了东汉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晋武帝司马炎凭此一役足以永载史册。
公元280年四月改年号为“太康”,聚会饮酒,大欢五日,派遣使者分别前去荆、扬州安抚人民。
吴国旧有官吏都不更换,除去苛刻政令,一切依从简单的法规
武帝下诏赐孙皓为归命侯。
孙瑾任命为中郎,各个儿子以前为王的都做了郎中。
武帝又给房,又给车,又给钱,还分配工作,为的就是稳定吴国,稳定天下局势。
又对吴国有名望的人,依照才能,顺序提拔,虽然把吴国灭了,对于其国内的人民采取安抚的策略,最为安全,最为有效。
并且安抚条件十分有人,只要是孙氏渡过长江的将吏,都免除十年的赋役,百姓免除二十年的服役。
大战之后,快速加强对吴国的联系,加剧对吴国的控制。
不是所有人都能改头换面,对新的单位,新的领导,新的工作环境很好的适应,诸葛靓就是其中的另类。
武帝和诸葛靓曾是旧识,诸葛靓的姐姐是琅邪王妃,武帝知道诸葛靓在他的姐姐家中,于是前去相见。
诸葛靓逃到厕所,武帝追去与他相见问道:“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交情吗?”
诸葛靓在吴国身居高位,能笼络到他,对武来讲,借助这层关系,能更好的促进与吴国的联系。
“我没能做到往身上涂漆,把脸上的皮刮下来,就见到了圣上您的面容,我实在是又愧又恨。”诸葛靓流涕泣道。
武帝下诏他做侍中,诸葛靓坚持推掉,不肯认命,归隐乡里,终身不面对朝廷而坐,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气节。
在诸葛靓这里不受待见,武帝扭头去和吴国其他将士聊了起来,以胜利者的姿态找一下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