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一家银行刚开张时,为了迅速打开知名度,他们别出心裁地买下了纽约各广播电台相同黄金时间的十秒钟。播音员在广告一开头就说: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由本市国际银行向你提供的“沉默时间”。然后,整个节目突然中断十秒钟。这时,全纽约的所有电台都出现了沉默,听众被这莫名其妙的十秒钟激起了兴趣,大家都觉得新奇而议论纷纷。于是,几天的“沉默”时间成了全纽约市民茶余饭后最不“沉默”的话题,该银行的知名度也因此而大大提高。
在生活中,若想让人去了解并接受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遍地开花,到处发芽”般的大造声势固然有效;反之,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纽约国际银行广告的巧妙在于它抓住了听众的猎奇心理,进而变听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以新奇的沉默换来了所有人的不沉默。此招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人的聪明才智。而提高职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水平,则是老板激发人们聪明才智的有效手段。在诸多参与方式中,“沉默参与”是一种更理想、更有效的参与方式。“沉默参与”就是清产核资,折价入股。就是职工在不掏钱(也可以同时动员职工投资入股)的情况下,而获得企业的一份股份,使他们看到,企业经营的好坏同他们的经济收入有直接关系,这就使他们能自觉地将企业的利益同个人利益挂钩,主动地关心企业命运,参与企业管理,从而提高职工的参与水平和劳动积极性。这又是一个“无声胜有声”。
沉默是一种批评方式。当一个人已经对自己的错误深深地自责,并悔恨不已,沉默更能帮助犯错误者悔过。这时候,喋喋不休的指责,甚至会破坏对方的悔过。《三国演义》中张飞因酗酒而让吕布夺了徐州,刘备的两位夫人也陷于吕布之手,关羽指责张飞,刘备却不发一言,因为张飞此时羞愧交加,刘备任何言语式的批评都太多余。
用缄口不言来增强谈判的地位,这种事情在生意场上常有发生。有一位印刷厂老板很高兴,因为有一家公司明确表示要购买他的一套旧印刷机。他经过仔细核算,打算将售价定为250万美元,并准备好了他的论据。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里有个声音对他说:“等一下看看。”买方很快打破了沉默先开了口,简要地贬低了那套机器的能力并挑出了它的一些毛病,卖方仍然在沉默,于是买方出了价:“我们最多给你350万,一分钱也不能加了。”这笔交易花了不到一个小时便告结束。
等待是一种策略,有时一次小小的沉默也会产生奇迹。一位女士去商场退货,商场很忙碌,销售员只说了一句这礼服是不能退的,就忙着去接待其他顾客了。这位女士一直含笑站着等待,过了约二十分钟,销售员过来把礼服拿走了,大约三分钟后她回来,一言不发退给了钱。女士的忍耐和有礼貌的沉默取得的结果,胜过一场争吵。
当员工工作得很出色时,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或递上一杯热茶,或投以赞许的眼光和微笑,比一些干巴巴的表扬更有力。当员工接受一项重要工作时,老板向员工举起食指和中指,成“V”形,预祝成功;抖动握紧的拳头,以示鼓舞。无言的激励胜有言。当员工取得成绩时,老板与员工拍手相庆;当员工有不幸时,长时间地紧紧握住他的手,长时间地、满怀爱心地拥抱,胜过软弱的安慰语言。
作曲家,懂得音符之间的空间同音符一样重要。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沉默与我们要说的话同样富有表现力。沉默也是一种语言。沉默调整着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交流。沉默只是在交流中才起作用。与人共处时需忍耐和沉默。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当说话的速度超过思维的速度,当说话不通过思维而信口呼出,当感情因素超越理智,当受人引诱侃侃而谈却控制不住时,说话常常会出毛病英国学者富托说:“不知道束缚自己舌头的人,也便不懂得如何讲话。”说话要谨慎,分寸要注意,场合要分清。
英国化学家吉尔伯特说:“恶语或辱骂我从不使用,纵使火烧眉毛,虽然有时我也说‘讨厌’,但我从不破口大骂。”无论何时,当你发怒或紧张,忍不住要插嘴说话时,最好先喝一口水或交叉起十指表示个微笑,你会发现这种简便方法有助你控制局面。
古罗马历史学家加图说:“请把管束舌头当做第一美德。谁知道随时沉默不语,谁就能应酬如神。”管好舌头并不容易,它需要清晰的思维、较强的控制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要记住:沉默是金,祸从口出。
沉默是金
推断事物时,即使十句话中有九句对,也不见得会获得好评,而被视为才智卓越的人;相反地,只要说错一句话,就会受到各方的攻讦。又如所想的十个计谋中,即使有九个获得成功,也不一定被推崇;然而,只要有一个计谋失败,就会为世人所讥笑。因此,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急于发表高论。
照理说,假使十句话中有九句无误,其人的智慧必然不低,可是,只要一言不中,就会遭到责难。所谓“不做不错”,还是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智的人,通常是护羡交加。因此,惟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
同样的,献出十个计谋,而有九个得到成功,已经很不简单了,然而,其中只要有一个失败,就会受到众人的攻击。一般人都习惯于苛求别人,事实上,自己去做也不见得高明。比如说,批评某项措施很容易,实际担当责任,展开工作,才发现很棘手。
侍候有德之人时应注意小节。如果君子尚未开口,你就抢着发言,就会被认为性情过分急躁;相反地,长辈和你谈话时,你却保持缄默,这未免有失礼仪;假使你根本不顾虑他人的脸色,一味地高谈阔论,就与瞎子无异。所谓的“躁”,不是指侍奉有德之士或长辈时,迫不及待地发言,而是指“多嘴”。当然,过分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敬重。
说话应谨慎,指的是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自心生而使人添色增光。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是伤及他的自尊心的恶语。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话说得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一句话是同一个意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认为你是有意的,俗话说“口乃心之门”,你明显是故意伤害他。
不爱说多话的人,他内心并不是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鲜有不败事的道理。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迎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观于后稷之庙,有三座金铸的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只有它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东西方的圣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诫人们: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有一首诗写道:“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善于掩饰自己,不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切莫锋芒太露
管理者,处在名利场中,越是有权有势,就越要收敛锋芒,以防招诋。要防止盛极而衰的灾祸,以下的几个问题必须处理好。
新进入一个机关,一切都是崭新而陌生的,这一阶段最关键的任务并不是创出什么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实现与老板和同事的人际磨合,为其所容纳。只有先站得住脚,你才能够谈得上干事业。
因此,必须把处理好人际关系放在一个十分优先的地位,而对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即可。
刚走上岗位,往往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阅历,许多事情还不知道、不明白或看不破、看不准,因此,你急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只能显示自己的不成熟,并不能产生慑服众人的效果。甚至你的某些自鸣得意的小花招也逃不过老板的眼睛。
过分表现自己的言行,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能干、更高明。这只会增加同事的威胁感,会联合起来对付你,使你陷于孤立窘境,甚至是在老板面前说你的坏话。
急于表现自己,会让老板觉得你好出风头、有个人主义倾向,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因而他肯定不会支持你。此外,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会使你得罪同事,由于老板要依靠这些熟悉情况的人干工作,他也会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他很可能会批评你,给你一些小的教训,作为警示。
独立的见解是一个人胆识、经验、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反映,老板决策时很希望员工出谋划策,想出一些“点子”借他参考。当然,这些见解并不一定被采纳,但它至少可以启发老板的思路,帮助老板修正他的决策。只有这样,老板才能重视你。
有些老板原来基础就较差,专业知识不精。这样的老板,在员工心目中的位置并不高,但对员工的反映却格外敏感。你不妨抓住老板的这一弱点,借鉴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以你的才干弥补其专业知识的不足,在服从其决定的同时,主动献技献策,既积极配合老板工作,表现出对老板的尊重,又能适当展现自己的才华。
有才华且能干的员工更容易引起老板的注意。
老板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才华出众的“精英”型员工身上,他们服从与否,直接决定老板的决策执行水平和质量。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正确的方法不是无视老板,而应认真去执行老板交办的任务,妥善地弥补老板的失误,在服从中显示你不凡的才智,这样,你就获得了优于他人的优势。
神机内敛,深藏不露
作为老板,最忌讳的就是被别人一眼看个透,轻易被别人掌握住内心。所以,社会上人们常常称那些颇懂人际关系和用人之道、计谋深远的人为城府深的人;而称那些内心的一切都明白地显露于外的人,为缺乏城府的人。
冯梦龙在《智囊》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堂溪公向韩昭侯说:“假设这里有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杯,这酒杯是无底的,能不能把水放进去?”
“当然不行。”
“如果是不漏水的瓦器,能不能把酒倒进去?”
“当然可以。”
堂溪公正色说道:“瓦器是很不值钱的东西,只要不漏,便可倒酒进去。值千金的玉制酒杯,贵则贵矣,如果无底,怎能注入酒水呢?位高如君主,若泄露了和臣子有关的话,就像无底的玉制酒杯,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是个圣明、有才智的人,也无法大展才华。因为君主把一切都泄漏了、搞砸了。”
“说得对!”昭侯说。
从此之后,昭侯每当决定了什么重要事情,总是独自就寝,以防说梦话把某些计谋泄露出去。
堂溪公的比喻,说明了韩非子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君主所执的“术”必须是秘密的,只能由自己独自了解和执掌,不能让臣下窥知。韩非子的这一思想出自老子学派。
老子学说崇尚“道”。老子说,“道”是一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东西,它形成于天地之前,寂静而空虚,独立自存永不改变。它是万物之根本、宇宙之本体。
韩非子把老子这一学说运用于他的政治学说中,发展成为一种“君王驾驭之术”。韩非子认为,既然“道”是万物的本源及发展的规律,那么,作为君主,就必须遵循道的准则,他指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住这个本源,就可以知道成败的根源了。”
如此,既然“道”是独一无二的,君主自然应当独掌大权,使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既然“道”是虚静寂寥的,所以君主也自然应当深藏不露,保守“术”的秘密,不能让别人轻易窥知。
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韩非子强调君主应该深藏不露的必要性。如果君主不能保守秘密,把一些还在筹划之中未及实施的计谋泄露出去,便难免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对这一点,韩非子也曾举例来说明:
公孙衍曾仕于梁王,是战国时代有名的人物。秦王想让他来秦国帮助自己治理天下。但公孙衍却推辞说:“我是梁国之臣,从未想过要离开梁国。”
大约一年后,公孙衍得罪了梁王,亡命秦国。秦王趁机礼遇他。秦将樗里疾生怕公孙衍夺去自己的官位,于是在秦王的秘室的墙壁上凿了几个小孔,以便偷听有关的情报。果然,不久秦王就在秘室跟公孙衍交谈说:
“我想讨伐韩国,你觉得如何呢?”
“到秋季再动手吧!”
“我打算把国家大事交托给你,可别走露了这消息啊!”
公孙衍徐徐退后,恭敬行礼:“臣遵旨。”
樗里疾偷听到这些话,认为机会难得,逢人便说。近臣们一碰头就谈论这回事:“国王说,秋天举兵伐韩,到时要派公孙衍做将军……”
当天,全部近臣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月之间,全国的人民都知道了这个消息。秦王就传唤樗里疾,问道:
“到处都在谈那件事,这是怎么一回事?”
“好像是从公孙衍嘴里说出来的。”
“我和公孙衍从没谈过这事。你为什么一下子就猜测是他?”
“公孙衍是外地人,刚在梁国获罪,心里难免不安,这才造出那种谣言,借此推销自己啊!”
“这倒有可能。”
秦王派人传见公孙衍,公孙衍察出兆头不妙,早就逃到别国去了。
秦王由于一时不小心,泄露了秘密,结果让怀有私欲的樗里疾钻了空子,自己失去了一位贤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