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上看,痛苦并不尽是成功的仇敌,不要把它视为绝对的恶。应该看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双重风格的,它既是获取成功时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人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
一个人要活得健康、幸福,就要吃苦耐劳。对功成名就的人,一般人只知道羡慕其成功,却很少去理会他成功以前,究竟尽了多大的努力以及吃了多少难以言状的苦头。有些人甚至出于嫉妒心理,而认为他只是时来运转,交了好运罢了。古埃及数学家欧几里得,接受当时国王普托勒迈欧斯一世的邀请,为国民讲解几何学。国王见几何学内容庞大、深奥,顿觉厌烦,于是问道,学习几何学,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欧几里得是这样回答的:“在几何里,是没有捷径的。”
人生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成功,绝没有捷径可言。历史上被誉为天才的人没有一个是走捷径而来的。爱迪生说过;“所谓天才,乃是指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言”;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天才就是努力之意。”
不论做什么事、经营什么事业或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要懂得努力吃苦。惟有能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错误立刻改正,才是成功之“道”。
一生不能丢“艰苦”二字
提到“艰苦”二字,有些人以为老掉牙,实则不然。真正的财富巨人,都明自自己是如何从艰苦中度过来的。许多人在穷乏的时候,不得不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一旦发达,就会挥金如土,纸醉金迷。李嘉诚与此完全相反,一直保持着当年创业时期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1995年8月,香港《文汇报》刊出有关李嘉诚的访谈录。
李嘉诚说:
“就我个人来讲,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李嘉诚住的房子,仍是1962年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这在当时,以李嘉诚的身份,确实“高档”了些。但现在,李嘉诚作为本港首席财阀,住这样房子就显得有点寒碜。从80年代中起,住在山顶区的部分英国人陆续撤离,腾出的花园洋房,大都为华人富豪买去。都说,香港顶尖级富豪,该住进顶尖级的豪宅区,李嘉诚却对老房子情有独钟。
深水湾的李宅外观不气派,内部亦不算豪华,看不到海景。不过现在价格不菲,估值在1亿港元以上。
李嘉诚在家中的生活外界不详,他从不在家中接待记者。只在周日,他一家人常会坐游艇出海游玩。李嘉诚有两艘游艇,已用了多年,现在已算不得豪华。
李嘉诚的衣着倒是有目共睹的,他常穿黑色西服,不算名牌,也比较陈旧。1992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李嘉诚生活俭朴》的文章介绍道:
“李嘉诚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10年8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10双有5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手表成为李嘉诚悭俭的象征,凡是涉及李嘉诚个人生活的文章,没有不谈手表的。据介绍,李嘉诚早年戴的是极一般的日本精工表,后来电子表流行,他改为西铁城电子表。
且不论是哪一级富豪,就是白领阶层,戴一两百万元的瑞士名表,比比皆是。李嘉诚的戴表水平,只属于低收入的打工一族水平。
李嘉诚决不认为手上的表有损其高贵身份,他反而引为自豪,他常常把手表展示给外国记者看。《李嘉诚——香港房地产巨人》一文谈到:
“一位外国记者曾评论说,李嘉诚看上去不像一位难对付的老板,而像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学校长。他经常身穿一套黑色西服、白色衬衣、素色领带。有一次,他指着手上戴的西铁城电子表,对来访的客人说:‘你戴的表要贵重得多,我这个是便宜货,不到50美元。它是我工作上用的表,并非因为我买不起一只更值钱的表。
“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在私邸中一住就是20多年。他使用的豪华汽车、游艇都是私人的,甚至工作午餐也不列入公司账目。长江集团在站稳脚跟之前,为了表示对公司的信心并节约开支,多年来,他自己掏腰包,支付各位董事的薪金。”
没有人知道他在私邸里的消费,他出身苦寒,均认为不会奢侈到哪里去。李嘉诚在公司,与职员一样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地盘工(健筑工)吃的大众泡沫盒饭,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公司来了客人,他不带去高级酒楼,就在公司食堂吃,比平时多几样冷盘炒菜,份量不多,但能吃饱,又不至于浪费。
在最近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一个人吃饭,工人一般只煮一碟青菜、几条小猫鱼。最近去北京的这双鞋,其中一条饰带烂了,我就索性剪掉它,变成一只有饰带一只没饰带,但是照样穿。我穿的鞋多数穿到换底。”
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舞技自然很一般。在香港西人眼里,他是个“没有生活情趣的典型东方人”。若论业余交往,他们最喜欢与风度翩翩、具有欧亚混血特征的何鸿交往,他是称雄赌场的赌王,同时又是舞场的舞王——70多岁,仍舞姿优美矫健。
李嘉诚惟一为西人推崇的嗜好,是打高尔夫球。深水湾有一个高尔夫球俱乐部,李嘉诚每天都要去玩几棍。两处相隔不远,李嘉诚驾车去,只须5分钟车程。
李嘉诚还是皇家香港高尔夫球会会员,约每周去一次。去那更重要的不是锻炼,是消遣放松,更是会会老友。李嘉诚的不少信息,还有不少生意,都是在球会获得与促成的。
皇家球会实际上是贵族俱乐部,会员非富即贵。会籍分可转让与不可转让两种。可转让会籍,1992年才300万港元一张,到1995年初,已涨到1200万港元;不可转让会籍,一般要等20年才能轮到(实际上是等待证人自然消亡)。俱乐部里的额外消费,亦非常昂贵——不过,从信息与业务这一角度讲,李嘉诚花这个钱值得。正如他自己常说的一样,“我这个人对生活没什么高要求”。
李嘉诚拥有好几部轿车,名车大众车皆有。在10多年前,他的座驾多是白领阶层那一档的轿车。使用的是柴油,“超过九成九用300,有时用200”。现在用的多是日产总统型,据他说是为了安全,才改用这种大马力的车。李嘉诚打趣道:“贼人开2000CC的日本车打劫已经可以爬我头上了。”
他有一部劳斯莱斯,市值数百万港元。据统计,香港拥有劳斯莱斯1500余部,是全世界人均占有劳斯莱斯最密集的地区。依李嘉诚世界华人首富的身份,他坐劳斯莱斯,完全合其身份,且无人议论。
他这部劳斯莱斯已近30年。李嘉诚曾对《经济日报》记者讲,我自己决不会坐,只有陪客时才劳驾它代步。
在香港商界,潮籍人以俚俭、勤奋、精明而著称。也有人说潮州人“孤寒”(吝啬、小器)。1995年12月1日,国际潮团联谊会在港开幕,仪式完毕后,李嘉诚立即被记者包围住,有记者提到“潮州人孤寒与否”的问题。
李嘉诚说:“潮州人只是刻苦,而非孤寒。”他强调:“我绝对不孤寒,尤其对公司、社会贡献方面和‘作为中国人应做的事’上,绝不会吝音金钱。”
是的,我们已经看到,李嘉诚曾经做过多少善行义举,李嘉诚不但不孤寒,而且是世上少有的大慈善家,一个悭己不悭人的大慈善家,然而这位大慈善家自己过的,却是一种极为俭朴的生活。这一点真令人感慨万千,钦佩之至!
管理必须自我节制
做为一个老板要求他人容易,节制自己困难。所以判断一个老板的才德,除了观察他的管理能力外,还要观察他对自己的约束能力。
清代中叶,曾国藩自己有两个兄弟在军中任职,为了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曾国藩出征作战都督促兄弟们勇往直前,论功行赏却要求兄弟们甘居其后。看来他是深深懂得自我节制才能成功的道理。而自古以来,不能节制自己的统率都难于善始善终。这是因为统率地位高于大家,权力重于别人,所以一旦受到不同寻常的赏识和宠遇时,就应更加感到居此高位要越发恭谨。这一点早在战国时著名臣子范蠡就做到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范蠡虽居相安荣,但他太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了,为了自我节制对权欲的渴望,他自认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殆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徒”。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性命之优。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死在勾践手下。
曾国藩从范蠡那里学到了自我节制的重要性,并更加严格地去实施。他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四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200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
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管理,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优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鸣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他这样的行为是以古代唐太宗那种自甘节俭的作风为榜样,以激励自己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唐太宗时,太宗患有严重的关节病,一到秋天,就有臣子上奏请求为太宗建筑高殿,以防止关节病发作影响太宗健康,奏折中说:“自古以来有所谓‘夏之月可以居台谢’,秋季的绵雨又将来临,宫中湿气太重,恐怕对陛下身体不太好。希望陛下马上建筑高殿。”
唐太宗却婉言拒绝:“诚如朕患有神经痛,这种疾痛若长年处于湿气重的地方当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宫殿需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时,发现需要的费用相当于百户普通人家的资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和汉文帝相比,我的德行远远不及,但所需的费用却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
曾国藩认为自我节制的形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藉着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内圣决心。这个原则不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俗话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只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才能修炼出自己的内圣之法。
沉默是金谨言慎行
人际交往,商业接洽,该开口时开口,该闭口时闭口,这是聪明的做法。沉默,一是学会忍耐和有礼貌地等待;二是控制说话的速度,不要让说话的速度超过思维的速度;三是管好自己的舌头,正如古罗马历史学家加图所说:“请把管束舌头当做第一美德。”
保持沉默
一天,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正在坐着,他不曾问任何问题。他是几个月前才来的,佛陀告诉他要保持一年的沉默,不要问任何事情。佛陀的其他几个门徒也在那里坐着。佛陀突然问道:“摩诃迦叶,你提问了?”
摩诃迦叶说:“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其他几个门徒也说:“不错,他什么也没有说。”
佛陀说:“看内在,你已经提问了,你已经违背了诺言。”
摩诃迦叶看着佛陀,想了一会儿,向佛陀鞠了躬并说:“对不起!”——他已经提问了。
佛陀让摩诃迦叶保持一年的沉默,但是摩诃迦叶并没有做到,他回答佛陀的话实际上是在内心上的发问:怎么回事,我明明一句话没说,怎么佛陀说我提问了呢?看来,保持沉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有一个禅师说禅的故事,也是讲沉默的。
一位禅师坐在海边,国王经过此处,停住了马车,下来问禅师说:“我没有很多时间,但是想知道你主要的教导是什么。”
禅师保持沉默。
国王说:“你大概已经非常老了,或许你的耳朵已经聋了。”
禅师微笑不语。
国王大声往他的耳朵里面喊:“我想知道你教导的精髓!”
禅师仍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在沙滩上写了一个“禅”字。
国王说:“这对我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我已经听过这个字很多次了,请您再详细说明一些吧。”
禅师回答:“我已经为了你的缘故而降低了,否则正确的答案是第一个——当我保持沉默的时候。但是或许你不知道那个存在于宁静之中的交流,出自慈悲,我写下了‘禅’这个字。现在你又要我更详细说明,我试试看。”他再度用更大的字写“禅”。
国王有点儿生气,说:“这算是什么详细说明?它是同一个字!”
禅师说:“你必须原谅我,因为我已经不能够再降低了。只是为了你的缘故,我不想让世世代代的人都取笑我,没有人曾经对‘禅’说过任何东西,也没有人能够对‘禅’说任何东西。”
这个故事说明,沉默有时候就是问题的答案。人际交往,商业接洽,有时候需要语言,有时候又不需要语言,有时候多言多语甚至要坏事。该闭口时闭口,该开口时开口,这是聪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