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的概念
(一)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包括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和思想道德上的完美状态。”因此,健康的标准绝不是单纯指“没有生理缺陷和疾病”,而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身体上的良好状态:①体质强壮,生长发育达到该年龄应有的标准;②饮食、睡眠等生活起居符合科学要求。
(2)心理上的良好状态: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在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活动中,能够恰如其分地扮演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注意以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应当重视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协调。
(二)健康的标准
根据以上三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精力,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部环境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牙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三)什么是亚健康
我们的健康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处于疾病状态的病人,约占20%;第二种是没有疾病的健康人,约占10%;第三种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人群,占65%~75%。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亚健康(sub-health)”这一名称,是指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1997年,中国北京“首届亚健康研讨会”上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无临床特异症状和体征,或出现非特异性主观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信息的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的状态。
有人认为亚健康特点是“我没有病,但我不健康”。“没有病”是医生说的,因为诊断疾病无依据;“不健康”是患者说的,因为他长期感到痛苦的折磨。所以,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应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改善。
(2)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
(3)微生态失衡状态。
(4)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
二、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及发生机制
虽然现代医学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亚健康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学者们认为亚健康的产生原因可能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自从20世纪末,WHO提出“生活方式病”之后,21世纪初又进一步、更深刻地提出了“生活习惯病”,坏习惯的积累、叠加效应更易致病。“生活习惯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中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在发展中国家也已占50%左右。生活习惯病主要指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老年痴呆、痛风等。21世纪是“健康世纪”,要实现大健康,即健、寿、智、乐、美、德“人生最佳境界”,每个人都要重视习惯的作用。你可以不争名夺利,你可以知足常乐,但在健康问题上却不能不去争,却不能“知足”,方法便是养成好习惯。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在他长期的从医及自我保健,尤其是为他人保健,包括在为******等国家领导人保健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条健康长寿的至理名言“有意识地培养有利于健康的好习惯,下决心戒除不健康的坏习惯,这是最好、最有效的养生之道”。危害健康的日常坏习惯主要有睡懒觉、吸烟、不吃早餐、吃得太咸、饱食、饭后即睡、强忍小便、憋大便、上厕所看报、揉眼、抠鼻、挖耳、剔牙、架腿、随地吐痰、懒洗手、睡觉紧闭窗户、起床先叠被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个“隐形杀手”,它造成了人们的无知,死得不明不白。故有人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二)不良饮食行为、缺乏运动和吸烟、酗酒
在生活尚不富裕的温饱时期,人们吃得不“好”,粗茶淡饭,“油水”不多,客观上形成了“基本吃素”的饮食习惯,不懂得“基本吃素”是健康的“秘诀”而为之,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所致。恰恰暗合了人类尤其是发达国家经过了“三高一低”(高脂、高蛋白、高能、纤维素低)的惨痛教训之后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可是有人误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就应该补上,专拣“好”的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各种补品不断。吃法上是早餐马虎甚至不吃、中餐凑合、晚餐丰富,结果吃出“富贵病”(典型的是心脑血管病、痛风、糖尿病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在电脑前、会议室一坐就是一天,不去运动、放松,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就是颈椎病、腰背痛等。如果长期缺乏运动,机体气血不畅通,血液循环受影响,组织器官功能降低,从而身体抵抗力减弱,各种不适症状产生,如易疲劳、感冒、食欲缺乏、便秘等,也就形成了亚健康状态。此外,吸烟、酗酒也是亚健康的常见病因,长期吸烟、酗酒对身体损害加大,容易引起各器官组织的损伤,导致多种病变。
(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竞争、紧张、冲突、压力、焦虑、抑郁等)也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如人际关系不良,不能摆正自己位置等。社会因素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动员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主要表现是一些反射性的心理、生理变化和最大适应性的机体心理变化,其变化是疾病的先兆。也就是说这两个时期,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如社会经济、规章制度、竞争上岗、晋级考核等压力对健康起着一定的作用。
社会因素是通过心理生理而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同样的生活环境,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人往往能正视现实,从而适应环境;而心理脆弱的人则陷入自己的“陷阱”中,而出现亚健康状态。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空间,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现有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常常是慢性的、积累性的和远期潜在性的。一般来说,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大致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物理性的有噪声、振动、红外线、紫外线、工业或医学激光、电磁波、放射线、高热、严寒等。化学性包括过量天然物质(臭氧)及环境污染物(汽车尾气、工厂的废水废气)、化工污染物(苯、汞),农药有机磷、烟酒等刺激。
生物性的主要有医院,或生物制剂工厂等未处理的污水、废物直接污染水源、土壤等为传染源;居室或环境中物品,灰尘、垃圾中微生物及寄生虫传染等。
(五)遗传因素
亚健康的发生,主要是由以上种种后天因素影响所致。除此之外,亚健康还与一些遗传因素相关。分子生物学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疾病与基因关系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很多疾病的发生均有基因的因素在内,而遗传性疾病基因的病变更是早已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
所以,带有遗传性疾病基因的人,在未发病之前外观虽无任何异常,但也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体质较弱的人,往往与先天因素有关,这类人群整体的抗病能力低下,稍有不利因素就易患病,也是一种亚健康状态。
因此目前对于亚健康的发生机制认为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等多种环境因素,引起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以及氧化应激损伤,导致基因表达紊乱,最终导致亚健康的发生,其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为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阴阳平衡。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阴阳双方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疾病的发生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阴阳失调”所致。因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
三、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一)亚健康的特点
目前认定,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很广,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觉,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确诊是哪种疾病,均可概括其中。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以及精神、心理医学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口数量是相当多的,而他们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有规律的症状。根据定义,亚健康有以下特点。
(1)发病率高,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2)无确定病因或病因不明。
(3)是机体身心轻度失调状态的一组临床症状,即“不定陈述综合征”。
(4)其临床特点为“一多三少”。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5)无器质性病变,属功能性改变。
(6)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
(7)呈慢性发病及发展。
(8)若及时干预可逆转为健康状态。
(9)若不及时防治,可发展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