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水源
(1)重点盯住低洼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因此,寻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
(2)注意分析绿色植物的分布情况。一般而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绿色植被。植被越茂密,越容易找到水源。
(3)利用动物作为寻找水源的向导。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定期补水,草食性动物通常不会离水源太远,留意跟踪动物的足迹经常会找到水源。
(4)留心特殊的含水地质结构。在干涸的河床或沟渠下面很可能会出现泉眼,尤其在沙石地带,在岩石的断层间可能会发现湿地或泉眼,悬崖底部一般都会渗出水流。
(二)取水的方法
(1)露水的采集。在日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或季节,清晨会有很多露水,用吸水性强的布料将其吸取即可。
(2)雨水的收集。雨水一般是野外最安全的水源,为防污染,最好烧开后再饮用。
(3)冰雪化水。一般而论,能融冰则不化雪。因为融冰比融雪消耗的热能少,可更快更多地化出水来。
(4)植物中取水。某些树的汁液是可以饮用的,例如椰子树、枫树、仙人掌等。从植物中取水,首先必须判断植物的液汁是否有毒,以及性味如何。
一般来说,除泉水和井水可直接饮用外,江河、湖泊以及水坑、水洼、水塘中的水,取水固然比较方便,只要有盛水的容器就行,但这些水源容易受到污染,因此,饮用前一定要加以净化。
(三)净化饮用水
野外生存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而一点点的污染水就能使人致病,最常见的病就是腹泻。在困境中,腹泻能够致人身亡。因此,净化饮用水以保持安全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在野外条件下,净化饮用水的方法主要有过滤、沉淀、烧开和蒸馏。
二、采捕食物
野外生存获取食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猎捕野生动物,另一种是采集野生植物。
猎捕野生动物首先要知道动物的栖息地,掌握动物的生活规律,然后再采取压捕、套猎、捕兽卡以及射杀等方法进行猎捕。这需要在专家指导下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后才能真正掌握。下面仅简单介绍一下可食昆虫和可食野生植物的种类和食用方法。
目前,人类可以食用的昆虫有蜗牛、蚯蚓、蝉、蟑螂、飞蛾、蚂蚱、蜘蛛、螳螂等。人们对吃昆虫虽然不习惯,甚至感到厌恶,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维持生命,保持战斗力,继而完成任务,不妨一试。但是应注意,一定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虫体内的寄生虫进入人体,导致中毒或得病。
常见的可食昆虫及食用方法有:蝗虫,浸酱油烤着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后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后可食;蝉,生吃或干炸,幼虫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虫可生食或烤;蚂蚁,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脚烤食;白蚁,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虫,烤食。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类、地衣、蘑菇等。对可食野生植物的识别是野外生存知识的主要内容。我国地域广大,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种左右。我国常见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黑瞎子果、草莓、沙棘、桃金娘、胡颓子、余甘子等,特别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识别,是应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见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刺儿草、荠菜、野苋菜、扫帚菜、菱、莲、芦苇、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
但是,一般人需要在专家指导下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这些知识。这里介绍一种最简单的鉴别野生植物有毒或无毒的方法,供紧急情况下使用。通常将采集到的植物割开一个小口子,放进一小撮盐。然后仔细观察是否改变原来的颜色,通常变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三、取火
对于野外求生者来说,火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使你保持体温,减少体内热量散失(体内热量就是生命的能源),而且它还可以烤干衣服、煮饭烧水、熏烤食品、吓跑野兽、驱走害虫、锻造金属器具等。总之,火可能给你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用火不慎,引发火灾,也可能危及生命,破坏自然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野外求生,不仅要懂得如何生火、用火,而且要懂得控制火焰燃烧,安全用火。
(一)选择生火点
根据所处环境的地形特点,确定生火地点。最好选择在靠近宿营处,既能保证用火安全,又便于火焰燃烧和散烟的地点。如身处林区,生火点最好选在林中空地、林边缘、高大树下、通过林区河流岸边;身处高原,生火点最好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也可选在背风的坡地上,但四周一定要开出两米以上的防火隔离带,并做到人走火灭;身处山地、丘陵地,可寻找山洞、背风石崖旁、向阳背风的山坡上,或河床、溪流旁的最高水位线以上的地方。
(二)搜集燃料
(1)主燃料:主燃料是让火焰长时间燃烧的主要物质。最好选择燃烧持续时间长、热效能好、不发烟或发烟少的燃烧物,如枯木、干燥的动物粪便等。
(2)引火物:引火物也是一种燃料,是燃起火焰的易燃物,如枯草、干松枝、纸张、布料和棉线等。
(三)点火
在进行了上述准备工作之后,下面就是如何使用火种,发出引火的火星,点燃引火物,进而引燃主燃料,生起火焰。点火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火柴、打火机是最便利的点火工具。
(2)凸镜生火。剧烈的阳光通过凸镜的聚焦作用,可以产生足够的热能点燃火种。
(3)火刀打击火石,是远古时代常用的点火方法,至今仍然管用。
(4)钻木取火,也是一种古老的生火方法。
(5)电池生火,电池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可用来点火。
(四)用火
(1)合理安排工作,注意节省燃料。火焰燃烧起来后,求生者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充分利用热能。要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工作顺序,合理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
(2)掌握燃烧时间,保证持续用火。野外生火非常不易,因此,必须注意保存火种。为了使火焰持续燃烧,必须备有较多的燃料,并学会控制燃烧的技巧。
(3)保留备用火种,以防火焰熄灭。
(4)注意安全用火,防止发生火灾。野外生火,最重要的是安全用火。尤其是在林区、草原等容易发生火灾的地区。因此必须注意:合理选择点火地点;开辟防火隔离带;要有灭火应急措施;安排人员值守;做到人走火灭。
四、野外常见伤病的防治
在野外发生伤病的时候,要学会正确的急救方法,以缓解伤痛的程度、减缓伤害的恶化速度,为进行及时抢救创造时机。野外常见伤病的防治技术是每个野外活动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一)昆虫叮咬的防治
在野外为了防止昆虫的叮咬,人员应穿长袖衣和长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涂搽防蚊药。不要在潮湿的树阴和草地上坐卧。宿营时,点燃艾叶、青蒿、柏树叶、野菊花等驱赶昆虫。被昆虫叮咬后,可用氨水、肥皂水、盐水、小苏打水、氧化锌软膏涂抹患处止痒消毒。
蚂蟥是危害很大的虫类。遇到蚂蟥叮咬时,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打或用肥皂液、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让其自行脱落,然后压迫伤口止血,并用碘酒涂搽伤口以防感染。部队行进中,应经常查看有无蚂蟥爬到脚上。如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约为4~8小时。此外,将大蒜汁涂抹于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作用。
(二)昏厥
昏厥又称昏倒。野外昏厥多是由于摔伤、疲劳过度、饥饿过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脸色突然苍白,脉搏微弱而缓慢,失去知觉。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一般过一会儿便会苏醒。醒来后,应喝些热水,并注意休息。
(三)中毒
其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胃疼、心脏衰竭等。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手指触咽部引起呕吐,然后吃蓖麻油等泻药清肠,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药及其他镇静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为保证心脏正常跳动,应喝些糖水、浓茶,暖暖脚,立即送医院救治。
(四)中暑
中暑是因为高温环境或受到烈日暴晒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是突然头晕、恶心、昏迷、无汗或湿冷,瞳孔放大,发高烧。发病前,常感口渴头晕,浑身无力,眼前阵阵发黑。此时,应立即在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裤带,使全身放松,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药。发烧时,可用凉水浇头,或冷敷散热。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谷穴使其苏醒。
(五)冻伤
野外活动中的冻伤多是在不注意时发生的。如发现皮肤有发红、发白、发凉、发硬等现象,应用手或干燥的绒布摩擦伤处,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冻伤,轻度冻伤用辣椒泡酒涂擦便可见效。如发生身体冻僵的情况,不要立即将伤者抬进温暖的室内,应先摩擦肢体,做人工呼吸,待伤者恢复知觉后,再抬到较温暖的地方抢救。
(六)蜇伤、咬伤
被蝎子、蜈蚣、黄蜂等毒虫蜇伤后,伤口红肿、疼痒,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要先挤出毒液,然后用肥皂水、氨水、烟油、醋等涂擦伤口,或将马齿苋捣碎,汁冲服,渣外敷。也可用蜗牛洗净后捣碎涂在伤口上。此外,蒜汁对蜈蚣咬伤有疗效。
被毒蛇咬伤后,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迅速去医院。一般而言,被咬后10—20分钟,其症状才会逐渐呈现。首先应找一根绳或鞋带、布带在伤口上方扎紧,以缓解毒素扩散;然后,可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再用两手用力挤压;如果携带的有口服或外敷的蛇药,应立即服下或敷在伤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