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A=495000-8000-27000-52000-35000-200000=173000(元)
B=495000(元)
C=[495000-(240000+23000)]-12000-28000-9000=183000(元)
(2)该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为8000+27000+173000+52000=260000(元)
(3)该企业的负债总额为12000+28000+183000+9000=232000(元)
(4)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40000+23000=263000(元)
(八)案例分析题
1.(1)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进行,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间的比较。从经营过程看,甲显然比乙要好,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甲比乙取得了更多的收入,但从收益计算的结果看,甲与乙是一样的。可见,收益结果未能客观地反映经营过程,原因就在于对广告费两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由于收益计算的基础或依据不一样,使得甲、乙二者的收益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各自计算出的收益一样就断定两者的经营效益相同。可以想象,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利用各自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那么就无法用他们提供信息来判断哪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效益更好。这就是会计核算中要使不同企业采用相同的核算方法以便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的原因。
(2)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规定广告费必须全部计入当月费用,也就是他们是采用了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因而结果是具有可比性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月甲的经营效益比乙要好。
2.(1)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的异同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
而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就是说按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凡是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末收到的收入和不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有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2)收入、费用的计量与盈亏的计算
(3)各自的优缺点:
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优点是:
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加以比较,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会计工作中对每项业务都按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因而,平时对一些交易也按现金收支活动发生的时日记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就需要在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账项调整,即将本期应收未收的收入和应会未付的费用记入账簿;同时,将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现金的预付费用在本期与以后各期之间进行分摊并转账。
权责发生制,能够恰当地反映具体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因而,绝大部分企业按这一基础记账。
第二节会计处理方法
一、教学案例分析
1.该笔购买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证的支出是确认为一项资产进行分年摊销,还是确认为费用,实务中存在较大的分歧,即存在一个资产确认问题。
在资产确认时,应当依据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当具体会计准则未作出规定的,就应当依据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确认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而上述问题在具体会计准则中是未作出相应规定的,所以应从基本准则中对资产要素确认的规定上分析是否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定义的要点是三个,一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二是拥有与控制,三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笔支出假如确认为资产,是满足第一、二个资产确认要点的,但不满足第三个要点。该笔支出能否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呢?这是问题的焦点。有人认为,该俱乐部会员资格可以转让这也是一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况,所以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当是指在将该笔支出记录到会计账簿与财务表列时,企业治理层如何对该笔支出所产生结果的判定,即治理层的“认定”,假如治理层在支出该笔购买俱乐部会员资格证时目的就是为了在其未来增值转让以获取其增值收益而不是为了自身消费的,则表明治理层“认定”为以出售该项资产的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假如治理层购买俱乐部会员资格证时目的仅为消费,则表明治理层“认定”为不需要处置该项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假如治理层购买时主要为了消费,兼有在其增值后出售的,则表明治理层“认定”为以自身消费为主,不是以出售该项资产的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治理层出售的意图是不确定的,因此,不能依此作为资产确认时的条件,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
确认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时主要判定该项支出是否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拥有与控制”,拥有表明企业对某项资产的权利是完整的,包括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控制表明企业对某项资产具有决定其相关方的经济利益的权利;其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应当是在资产确认时就有充分证据表明治理层运用该项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意图,包括时间、方式等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可以确定的经济利益。只要不符合这两个要点中的一个的,则应当确认为费用。
本案例中购买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证,是企业高管为了个人消费的需要而购入的,因此将其确认为资产是不合理的,而应当确认为一项当期费用。
2.这同样是关于资产确认问题,但该笔业务是否可以确认为固定资产,是可以依据《固定资产准则》进行的。
案例中对10棵银杏树是否能确认为固定资产存在不同看法。这10棵银杏树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中的两个条件是不存在较大争议的,即具有实物形态,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对是否符合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治理而持有的这一条件则存在较大争议。
依据固定资产确认的经济意义而言,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目的是取得劳动手段,为企业产品生产、劳务作业提供工具,银杏树等资产是否属于劳动工具需要分析其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文件中都未从会计核算方面对“生产”给出相关的定义,所以要分析银杏树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确定“生产”的含义。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二条有关项目解释的通知》中规定:“凡未改变原商品的形态、性能、成分的,均属于从事商品销售业务,不应确定其为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国家税务总局的这一规定是从税务征管的角度来看待“生产”的实质性要素的,其角度虽与会计准则不同,但并不妨碍将其作为本案例中作为分析的基础。从前述规定可以看出,在石油加工企业中,银杏树显然是不可能在机械产品的形态、性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从持有固定资产为“经营治理”所需的角度分析,会计准则及相关文件中未有对“经营治理”给出相关定义的困难。按照治理科学中对治理的一般含义,经营治理是一种活动过程,包含决策、计划、组织与实施、协调等功能。企业持有固定资产为“经营治理”所需,则应当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的一个或数个功能中体现其实际作用,否则对经营治理过程不是必须的,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确认。显然,上述银杏树是不可能在企业经营治理功能中发挥作用的。
从以上对“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经营治理所需”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判定某项资产是否应当作为“固定资产”予以确认时,应当分析其在企业业务活动中是否对直接形成业务成果或在业务成果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必要的作用或功能,而不是看价值是否足够高、存在时间是否长等外在因素。
本案例中银杏树不能确认为资产,应当确认为一项当期费用。
二、作业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B 5.D
6.C 7.B 8.A 9.A 10.C
11.D 12.B 13.C 14.D 15.C
16.A 17.A 18.C 19.D 2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CE 3.AD 4.ABDE 5.ABCDE
6.ACDE 7.ABC 8.ABCDE 9.ABE 10.ABDE
11.ACDE 12.ABCE 13.ACDE 14.BCE 15.AB
16.BCE 17.AB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四)名称解释
1.会计确认: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它分为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2.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3.会计循环:是指在一个会计期间中内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通过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这三个环节来处理会计核算工作。这三个环节循环往复,因此一般把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一会计核算程序称为会计循环。
4.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公允价值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但具有不易操作的问题。
5.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6.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
7.资本性支出:凡支出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8.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会计计量基础是指所用量度的经济属性,即按什么标准来记账,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等。
9.会计记录:是按会计的一般规律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加工处理过程。会计记录的具体步骤包括初次确认、入账、过账、结账、再次确认等。
10.重置成本:是指按照进在形成某项会计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计价。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现行成本可以反映现在形成某一会计要素应付出的代价,但这种计价不具有可操作性。
11.可变净值:是指出售时可能收回的金额(扣除可能发生的费用)。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可变现价值虽然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12.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可以反映资产所带来经济利益的金额,与偿还债务相关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
(五)填空题
1.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经济信息的可靠性、经济信息的相关性;
2.符合资产的定义、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加以计量;
3.货币计量、实物计量、劳动计量;
4.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5.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6.符合负债的定义、与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7.被计量对象的实物数量计量、被计量对象的货币表现;
8.名义货币;
9.两个、两个以上;
10.填制和审核凭证;
11.登记账簿;
12.财产清查;
13.财务报表;
14.资产负债表;
15.利润表。
(六)业务题
该汽车的历史成本为100000元;重置成本为80000元;
可变现净值为50000元(60000-10000);公允价值为60000元;
现值为70000元(10000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