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与作业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节总论
一、教学案例分析
1.小王是不可以将购买自己家庭用品的发票拿到公司报销。在这里要区分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人不是同一概念,一般,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公司制企业,但也可以不是,如独资及合伙企业。例如甲、乙、丙等人准备成立F公司,这家特定的F公司就成为了一个会计核算的主体,只有以F公司的名义发生的有关活动,如购进原材料、支出生产工人的工资、销售产品等,才是F公司会计核算的范围,而作为该F公司投资者的甲、乙、丙等人的有关经济活动则不是该F公司会计核算的内容,向F公司提供材料的另一些公司的经济活动,也不是F公司的核算范围,还有借钱给F公司的银行的财务活动也不是F公司的核算范围。这样,作为F公司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就界定为F公司,即只核算以F公司名义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从而就严格地把F公司与F公司的投资者、借钱给A公司的银行以及与F公司发生或未发生经济往来的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另外的公司就是另外一个会计主体了。小王的家庭开支,显然不属于“极品鲜”馄饨食品有限公司这个会计主体的业务,所以小王购买自己家庭用品不能到公司进行报销。
2.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可以看成是逝水不断的长河,又人为把它隔断以测定其流量,于是产生了会计一系列基本原则、特有的程序和方法,以便既立足于继续经营,而又可能分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为一个会计主体连续提供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期初、期末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信息。如果没有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上就无所谓“收入实现”、“费用分配”,无所谓“资产”和“费用”,也就不存在本期和非本期,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存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因而也就不可能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日历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除按年度外,会计期间也可按日历时间,划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会影响损益的确定。一般而言,会计期间划分得越短,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不可靠。当然,会计期间的划分也不可能太长,否则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会计信息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必须恰当地划分会计期间。该公司在9月15日编制会计报表是不允许的,不符合会计分期这一基本前提。
3.会计核算需选择货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用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且在我国境内具有广泛的流动性,所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均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同时对于外币业务较多的企业,《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也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同时年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按照一定的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进行反映。在本案例中,该公司设立于我国境内,并且其主要的经济业务均按人民币核算,因此记账本位币应为人民币,而外币业务是偶然发生的并且极少,显然小李将某一项偶然的经济业务按外币核算是不合理的。
4.小王将公司购买价值6800元的电脑一次性全部计入本月的费用中是不合理的。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按其流动性用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非流动资产(一般)是指超过一年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而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一般在2000元以上)的,并且在使用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比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费用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不是所有的经济利益流出都是费用,它是与收入相对的概念,也可以说企业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费用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资产的转化形式,是企业资产的耗费。本案中该公司购置的电脑其价值超过规定的标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这是符合固定资产定以,而小王将其全部计入本月的费用是不符合要求的。
5.会计要素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条件是,对已经确认和计量的会计要素,应该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而收入、费用、利润在利润表中列示。对于本案例中的具体业务处理如下:
(1)所作的业务处理是正确的。在销售的同时符合收入确认标准,应予以确认收入和资产。
(2)会计处理是不正确的,不能根据已签订的合同来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销售商品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本期应确认的收入为1000元。实际收到2000元,其中1000元为货款,另外1000元是预收账款。
(3)会计处理是不正确的,本期只能确认收入1000元,前欠的货款应作为应收账款的收回处理,不能作为企业本期的销售收入。
(4)会计处理是不正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购入的办公用品,应在业务发生时确认为当期的费用,不应作为企业的资产来核算。
(5)会计处理是正确的,一般生产经营用借款利息,作为企业的财务费用处理。
(6)会计处理是正确的,购买设备应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未付款应作为企业的负债处理。
(7)会计处理是正确的,接受投资人投入的资产应为实收资本核算。
(8)会计处理是正确的,但是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企业购买原材料支付的货款不允许使用现金支付,应该通过银行转账进行结算。
(9)该笔业务,由于B公司现金流转存在困难,“极品鲜”馄饨食品有限公司不是很可能收回销售货款,根据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应首先判断未来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来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极品鲜”馄饨食品有限公司在发出商品时不能确认收入。为此,应将已发出的商品成本通过“发出商品”科目反映。(应综合考虑购货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
(10)该笔业务的销售是附有退货条件的,所以只有等到退货期满时,才能确认收入的实现。
(11)会计处理是正确的。销售活动成立,一方面确认收入,一方面形成资产。
根据上述内容,对“极品鲜”馄饨食品有限公司记录的业务调整。
二、作业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B 6.D 7.C 8.D 9.B 10.D 11.A
12.C 13.A 14.B 15.D 16.C 17.B 18.B 19.A 20.D
21.A 22.D 23.B 24.A 2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CD 4.ABDE 5.ACD
6.ABCDE 7.DE 8.BCD 9.ACD 10.BC
11.ABCE 12.BCE 13.BCD 14.BC 15.ABCE
16.ABCD 17.BC 18.ADE 19.ABDE 20.A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四)名称解释
1.会计对象:就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概括的说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是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因此也称为净资产。
5.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6.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7.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界定。
8.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会计主体,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能正常运营,所负有的债务将能正常清偿。
9.会计分期:就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认为划分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10.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可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11.权责发生制:又称为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也就是以应收应付制为标准,而不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是否在本期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12.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13.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14.会计职能:是指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
15.货币计量:是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货币计量前提实际上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币值稳定。
16.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要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所以,会计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核算的具体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
17.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盈余。
18.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五)填空题
1.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2.提高经济效益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4.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5.流出;
6.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7.收入、费用;
8.收付;
9.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货币量度、货币量度;
10.1年、超过1年;
11.2000元、2年;
12.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13.资产、负债;
14.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15.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16.当期收入;
17.经营成果、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18.当期损益;
19.反映、监督、会计对象;
20.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济利益;
22.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23.弥补亏损、转增资本、现金股利;
24.转增资本;
25.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六)计算题
1.权责发生制:收入:40000+10000=50000(元)
费用:1000+200+2000=3200(元)
收付实现制:收入:40000+8000+4000+8000=60000(元)
费用:6000+2000+3000=11000(元)
2.(1)营业利润=188500-75400-18500-19000-2500-10000+5850=68950(元)
(2)利润总额=68950+1800-750=70000(元)
(3)净利润=70000-70000×25%=52500(元)
3.属于资产的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属于负债的有:预收账款、短期借款;
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有:实收资本、利润分配。
资产总额=1000+80000+20000+(1000000-200000)+10000
=911000(元)
负债总额=20000+300000=320000(元)
所有者权益总额=91000+500000=591000(元)
4.(1)流动资产=600+400+100=1100(万元)
非流动资产=1000(万元)
资产总额=1100+1000=2100(万元)
(2)负债总额=100(万元)
所有者权益总额=2100-100=2000(万元)
(3)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2500-100=2400(万元)
(4)2011年实现利润=2400-2000=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