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郡爆发瘟疫之事很快传入京都长安。
紫宸殿内,皇帝气得摔了奏折。
“好一个李臧,他当得好太守啊!”
“天花爆发,却有一万流民跑了出来?”
“上洛郡距离京兆府才多远,流民、天花……他这是要置朕于死地么!”
“去,把中书令、尚书仆射——不,把中书省和尚书省当值的人都给朕叫来!”
内侍监高政和门下省左侍中赵挺默默对视一眼。然后,高政快步退出殿外,打发小内监去中书省和尚书省传召,又急忙回到皇帝面前,听候进一步指示。
赵挺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李臧有过,但是当务之急是将天花阻挡在京兆府之外,决不能让京城身陷危局,否则我大凌危矣!”
皇帝冷笑一声,又道:“从太医署派人,会同京兆府,在城外统一安置流民。若是发病了,能治则治,治不好——也不能让天花流传。”
“是。”赵挺道。
“另外,着千牛卫加强值守,殿中省和内侍监配合皇后,封锁宫禁,防微杜渐。”想起皇后曾经派人来过,皇帝又补充道,“之前殿中省殿中监空缺……让何方补上,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
高政也躬身称是。
“这个年,怕是过不好了。”皇帝气头过去了,叹了一口气,目光又流露出浓重的担忧之色。
————————————
皇帝和帝国高层的官员们开始殚精竭虑,但是此时的霍靖却心平气和。
与皇后一番交谈之后,霍靖心知自己也做不了什么,便每日与谢栎待在永安宫。
好在,身为内傅的宋素华本身也是通晓诗书,并不会断了霍靖与谢栎的每日课业。只是,因为宋素华还要处理永安宫的一些事务,课业自然比之谢氏族学和昭文阁要轻松不少。
这倒是给了霍靖“加餐”的时间。
在空闲时间,他每日多临五十个大字,向谢栎讨教拳脚功夫,抽空还要翻一翻医书,再想宋素华请教一二。
宋素华虽说有些奇怪霍靖学医的想法,却也不会太过意外。
毕竟,大凌倒不以为医者为低贱之人,虽然正经的世家大族少有学医者,但是医生却也属于士人之流,并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譬如,太常寺太医署,除了承担皇室问诊的工作,还充当着国家最高医学学府的重要职能,每年为帝国输送大量医学人才。
霍靖暂时没有太多想法,也没有要正经学医的意思,不过是多了解一些医道,将来免得被人蒙蔽。
当然,能用来坑人的时候,霍靖也是不会手软的。
————————————
既然答应了霍靖要帮他,皇后自然不会食言,手书一封密信,交由尚宫宋敏华,安排可靠人送往淮阳公府。
接到皇后密信,谢安石和刘老夫人神色凝重。
“湛儿的身体拖不得,靖儿所说的药方,不妨试一试。”刘老夫人琢磨了一下霍靖说的治疗方法,感觉有些道理。
谢湛染了天花,由于极容易传染,刘老夫人又年事已高,不能亲自去看,不过,她却也每天都在看谢湛的脉案,对谢湛的病情知之甚详。能做出这样的论断,可见霍靖所言的药方还是有几分水平的。
谢安石微微颔首,又笑道:“阿亭,你医道高明,既然说可用,那就给湛儿用。只是,那种痘之法,倒是个烫手山芋。靖儿这孩子,真是给我们老家伙出了难题。”
刘老夫人,名唤刘亭,出身中山刘氏——就是刘备他祖宗中山靖王那一脉,听起来好听,可是空有世家之名,却无世家之实。刘亭之父是中山郡颇有名望的医者,刘亭少而聪慧,跟随父亲也习得一手好医术,算得上是家学渊源。后来,因缘际会之下,刘亭与谢安石相识、相知,并最终得以嫁给谢安石,这倒也不曾让刘亭放下修习医道,还为陈郡谢氏教导培养了诸多人才,皇后谢琳身边的宋氏姐妹便是刘亭的弟子。
刘亭轻声一笑:“让珺儿去做吧,他是京兆府少尹,如今正头疼。”
“我也正有此意。”谢安石点头道,随即又一叹,“只是,种痘之事,却不容易。一来,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得出定论之事;二来,种痘也有些惊世骇俗,不说人痘,便说牛痘,只怕酸腐儒士就要借此说三道四了。纵然成功了便是千万人景仰的大功德,可无论成败,对谢家都不是好事。”
陈郡谢氏百年门阀,唯恐树大招风,哪里还需要锦上添花?
刘亭略一犹豫,道:“不如,让明瀚上书此事?他可比咱们家合适得多。”
刘亭口中提到的“明瀚”,正是她的侄子刘明瀚,如今便供职太医署,担任左太医令。
谢安石微微一笑:“明瀚倒是合适,只是这件事也要担风险的。阿亭,你可想好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明瀚是个聪明人,知道该如何做。”刘亭淡淡一笑。
中山刘氏就是个空壳子,如今刘亭的亲人也就剩下刘老夫人的弟弟这一支,依附于陈郡谢氏而存。在陈郡谢氏需要的时候,他们自然就需要付出。
若论才学,太医署之内不是没有人强过刘明瀚,可是偏偏这太医署的头把交椅就属于刘明瀚。要是没有谢安石之助,刘明瀚毫无根基,自然是不可能稳居高位的。
毕竟,天下间没有免费的午餐。
陈郡谢氏又不是慈善家,施恩不望报,那是不可能的。
————————————
如今京兆府尹空缺,京兆府少尹谢珺暂领京兆府事务。
长安城外的流民,对谢珺来说,真的是极难处置。流民可能携带天花,决不能让他们四散奔逃,否则威胁的区域只会更大。
谢珺命差役组织流民在城郊搭建简易窝棚,将流民统一安置起来,等待太医署来人。他也不回淮阳公府居住,在京兆府官衙调度大小官员。
接到皇命,左太医令刘明瀚不敢有丝毫耽搁,与右太医令一起,立即召集太医丞等属官,将疫病有关的官员和太医署学子专门调拨出来,他亲自带队前往京兆府听候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