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整个大宋的历史,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继续周世宗时统一天下的大略,最终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二帝发动宋代仅有的几轮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对北再兴干戈。
建国之初,赵匡胤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引发的悲剧,将军权归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募兵制和调将指挥制相结合的政法。
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员极广极雑,终宋少有权臣豪强乱政,工商业、科技发达,文化极为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西夏、契丹用兵屡遭挫败。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
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宋朝建立时间:公元960年,宋朝灭亡时间,公元1279年开国皇帝赵匡胤:立国初期,陈桥兵变,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
赵匡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更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浩大,请求派兵援助。
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令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
又命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赐于他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
初五日(2月5日),赵匡胤领军出汴梁爱景门,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安排筵席,朝廷众大臣饯送于郊外。
傍晚时,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下,鼓动士兵发动兵变,授意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
而后,赵匡胤率兵回师开封,约束将士,没有烧杀抢掠,“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
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只有京城巡检使韩通仓皇抵抗,但随即就被王彦升所杀。
宰相范质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责问赵匡胤,帐前罗彦瑰拔剑厉声:“三军无主,众将议立点检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
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亦拜,匡胤亲自扶起,以优礼待之。
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初四当日后周恭帝禅位,赵接任帝位,“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翰林学士承旨陶糓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
赵匡胤曾为归德节度使,驻于宋州,春秋时期宋州为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定国号为“宋。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史称“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宋太祖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
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
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
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乾德元年(963年)春,宋太祖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瑰诸高级将领饮酒。
酒至半酣,宋太祖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
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
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
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
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军将就称病,请求辞职,宋太祖一一敕准。
南唐李后主,此番任免后,宋太祖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从此也不再授人。
石守信虽然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头衔,却已没有任何实权。
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韩令坤镇守常山、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郭进镇守西山、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李继勋镇守昭义、赵赞镇守延州、姚内斌镇守庆州、董遵诲镇守环州、王彦升镇守原州、冯继业镇守灵武,“管榷之利,悉以与之,其贸易则免征税。
故边臣皆富于财,以养死士,以募谍者,敌人情状,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
故十余年无西、北之尤也。
宋太祖前后“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
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但是这也导致地方资源狭少,最终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太宗时期:北宋统一战争、雍熙北伐、高粱河之战、金匮之盟、烛影斧声
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
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
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
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朝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
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
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赵光义忙于即位,全国统一事业暂告停止。宋太祖弟赵光义即位,庙号太宗。
太宗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结束唐朝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终基本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
太宗志得意满,下令进攻燕京。结果在高粱河遭遇惨败。
此役之后,宋朝的战略便转为被动。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著名的大将杨业也在此役中阵亡。
之后宋朝在对党项的战争中也多失败,四川又爆发民变。
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太宗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太宗亲题。
宋太宗,太宗书法,太宗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
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
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虽然有金匮之盟的说法,但是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就死于谪所。
太宗长子赵元佐也因为同情廷美而被废,另一子赵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
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
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步入盛世,真宗时期:赵光义去世后,宋真宗赵恒接替即位。
宋真宗上台后勤政治国,北宋由此进入咸平之治。
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赵恒,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
结果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
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
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仁宗时期,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
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
仁宗皇后虽是曹氏(慈圣光献皇后),但他一直特别宠爱一名张贵妃。
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成为皇后。
1054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
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
宋夏战争主要经历五个时期,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
宋军的失利使辽国趁机施压,导致重熙增币的发生。
宋夏战争不利后,仁宗罢免宰相吕夷简,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良好效果。
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
在边疆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然而,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为朋党。
仁宗一向厌恶廷臣结党营私,这些新政官员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
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赵曙。
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
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
1064年五月后,英宗才开始亲政。
但是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
事件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
朝中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
最终曹太后下旨,称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但总体来说,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
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
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英宗所提出发起的。
范仲淹,中期的改革:熙宁变法,英宗死后,他的长子神宗赵顼即位。
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夏又虎视眈眈。
神宗因此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
宋神宗: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
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
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
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
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
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
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
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
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赵光义这样做,就是慢慢的把大宋朝廷推向无底深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