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孟楷见是李杰亲自领兵,也想要一雪前耻,于是两军又在邠州外的平原间连战三日。
这一次孟楷小心行事,充分利用自己兵马众多的优势与李杰对阵。
虽然因谨慎行事没有让李杰占到便宜,但此前惨败让他手下士气大丧,最后不得不败退离开。
打退孟楷后,李杰领着手下志得意满的回到了邠州城内庆祝。
而孟楷离开后,左想右想,始终不服气,为了掰回一局,他派人快马回到长安,请黄巢又为他增兵三万,前来寻李杰再战。
若是其他人遭此大败,必然早就被黄巢解职押回长安了,然孟楷乃是黄巢的心腹爱将,怜惜之下,最后又同意为之增兵四万。
得到四万人马后,孟楷的底气顿时就涨起来了,直接将六万人马合到一起,浩浩荡荡的向邠宁杀来。
这次孟楷为了打李杰一个措手不及,日夜赶路,隐藏行程,短短三日不到就趁李杰先前大胜,手下诸将大意之时,将之包围在邠州的治所新平。
而李杰大战之后,部队尚未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分散了不少人马去驻守邠州的其余诸县,此刻在新平城中人马不过万余人。
因催促后方李文宁送来的援兵也没有到达的原因,知道自己实力不足的李杰,果断舍弃了城外的营寨将兵马全部撤进城池,想要借着坚城据守,等待时机转变。
也幸亏黄巢兵马多是农民义军,虽然经过中原多年征战,手下野战不惧唐军正规军,但攻城比之还是差上不止一筹,不善攻城的孟楷一连三四日下来一点实际的进展都没有。
而无论孟楷怎么想办法,李杰就是死活不出来,为此孟楷在自己帐中大骂连连,却拿龟缩在城里的李杰丝毫没有办法,反而白白损失了不少兵马。
最后孟楷气急败坏之下,直接从长安征调工匠,在城外广造冲车云梯等攻城器械,又四处挖坑修建地道通向城内,还将挖出来的土堆积到四面城墙外,堆成了十几处十丈高的土台,将自己麾下精锐弓箭手布在土台上,用来压制李杰的守城部队,这才凭借着兵马众多压制住李杰,三番两次攻上了城头。
最后李杰被孟楷的财大气粗,兵马广多打的实在没有脾气,根本不敢露头。
虽然一时之间新平城池攻破不了,但这样任打不还手,还是让李杰感觉非常窝囊,几天还能忍下去,时间长了李杰心中的郁气积结在心中发泄不出去,最后李杰忍不住几次想要带兵冲出去与孟楷死战,幸亏周围人死死拦住他,才打消了他这个想法。
“哼,难道本王就一直任他打不成?”
卢旻回道:“殿下息怒,还是忍忍的好,现在我们在城中只有一万人马是精锐,其他不是伤员,就是刚临时从城中召集的青壮,对付孟楷的六万精锐是不可能的。”
随后自责道:“其实也怪微臣,当时太过想当然了,本以为殿下起兵之后,各地必然赢粮景从,可没想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居然没有一处藩镇响应,这是微臣失算了,以致将殿下陷入这险境中。”
李杰也叹了一口气:“不怪由之,主要还是本王声望太小了,那群老奸巨猾的老狐狸根本不把本王当回事,认为本王率先起兵勤王注定只能失败而归,真是一群目光短小之徒。”
“殿下,只可惜,前番我军葫芦谷大捷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四方。不然此时境遇应该会好很多。”
卢旻苦想之后得到一策,出言向李杰建议道:“殿下,看来我等还需一德高望重之辈主持大事,才能得到各方的肯定,之前郑相公修书曾联系我等共商收复长安大事,我们或可寻取破除此下局面的机会。”
李杰听完皱眉:“非本王不信任郑公,只是他乃是一介文官,平日还好,此时黄巢近在不远,虎视眈眈,他还能压服住他手下那些骄兵悍将?
况且他之前已经上书臣服黄巢,人心复杂,我们还能肯定他会愿意重回大唐否。
再言即便是郑畋愿意反黄,凤翔距长安不过三百里,黄巢知道后,大军快马加鞭下最快四五日便可到达,到时候恐怕他们也自身难保。
如此种种我们都没有办法确定,如何能够冒险。”
“殿下事已至此,万事应当尝试过后才能知道是否成功,现在凤翔虽然明面臣服黄巢,但黄巢还在长安整顿,无法将手伸进去。
若是迁延日久,等黄巢腾出时间来,到时候郑公便是有心,也于事无补啊,一切事在人为,殿下身负万民之愿,不可不试。
最重要的是我军中存粮已经快要用尽了,不能久守新平。”
“怎么会这样?”
李杰大惊。
“新平乃三州中心,为何连一万人马的口粮都凑不出来。”
卢旻解释说:“殿下,邠州存粮一向是放在城外不远处修建的粮仓中,约有十万石,由重兵把守,邠州城日常所备确实不多,一般缺粮都会就近从城外调集过来,谁知孟楷反应如此迅疾,我等刚回到邠州不多久,便派兵来攻,如此迅疾,实在让微臣来不及征调粮草入城。
而且现在恐怕城外的粮仓也已经危在旦夕了。”
于是又拱手劝李杰:“殿下当速速决断,现在我军粮草节省一下还可支撑半月,若等孟楷发现我军粮草不足,便会派兵攻打粮仓,到时候孟楷只要包围城池,即使是不出兵攻打,我们最后也将粮尽饿死在城中。”
李杰此时也知道事态紧急了。
沉思道:“城中大户颇多,应当还有不少存粮,仔细搜刮支持数月不成问题,传令刺史王道,令他火速从城中富户处征集粮草,越多越好,若是办不好,孤连他之前的投敌之罪一并办了。”
然后凝视前方,想到之前崔胤一人说服杨度的本事,咬牙切齿道:“昌遐,你素日最是灵机多变,又出身崔氏名门,与郑畋相识,不知能否前往凤翔一次,说服郑畋反正归唐,助我解决围城压力。”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