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四十三章冠礼交换
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七千多万人口。而被奉为元世祖的忽必烈,就屠杀了中国人一千八百万人,中国北方百分之九十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
后世一场事故亡者不过十数,都会被认为大事故,这一千八百万人的亡魂,可是比南京大屠杀的五十万的数字更沉重。
无论什么时候,人口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力的最根本的基础。人类抵御时间的消磨而催生不朽的办法就是靠人口的繁衍延续文明之火。
或许人口世界第一的华夏不觉得,但当她有一天失去这顶桂冠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社会也好,国家也罢,都只是人的集合体而已。有些人叫嚣的十亿人是累赘,只需要三亿人足够。
但即使是一个看似最卑贱的乞丐,身上的基因有一天也可能诞生出一个伟大的后代。
而扼杀了一千八百万人的优良的基因,想要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还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行。这还只是恢复,更别说发展。
所以,为了华夏更宽广的未来,和无限的可能,赵昰需要好好的活着,用铁血的军队呵护她。最少,也得需要把宋朝的根基稳定了再死。
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人,赵昰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两个忠心耿耿的老臣,越到大事越拎不清轻重,上次的土改向着门阀大族求情,这次又不惜暴露他的行踪,只想着一门心思的讨好逢迎,却不知这样的行为,极有可能把他们自己也葬送掉。
这也是赵昰不敢重用两人的原因,可要是直接弃之不用,又怕是会寒了他们这些老臣子的心,徒遭天下人非议。
说到底,现在还是无人可用,只能期待系统更新完毕后能给赵昰一个惊喜了。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心里想着事情,赵昰走到了杨太后的寝宫大殿。门前候着的季莹立刻伏地拜礼,口呼万岁,打断了赵昰的思路。
“平身吧!”赵昰淡淡说道。
数月未见,只见季莹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拘谨,裙带飘飘间,面容秀美,脸上微带笑意。周身多了一些华贵之气,要不是知道这是个大活人,还真让人误以为,这是画里面的仙子,栩栩如生的站在了他的面前。
“是昰儿回来了吗,快进来让哀家看看!”殿内传出的声音,让赵昰收回了惊艳的目光,紧忙整衣正冠,步入大殿。
内殿之中摆放着一个大大的炭盆,里面的火势正旺,看样子刚被添过新炭,蒸烤的整个大殿内部,都是暖烘烘的。
“儿臣赵昰见过母后,愿母后万寿无疆!”行到床边的赵昰直接跪地行礼请安,不管怎么说,杨太后还是他名义上的生母,该做表面功夫的时候还是必须做的。
“平身吧,咱们母子之间就不用如此虚礼了!”杨太后的声音传来,听不出什么异样。
要非说有,那就只能说是夹杂了有力无气之感吧。
站起身来,赵昰这才有机会仔细打量杨太后,只见她半躺在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容貌并无太大变化,只是眼圈重了些,面庞消瘦了些,整个人显得昏昏欲睡。
“母后,您这是怎么了?季莹,朕离开之时是如何叮嘱你的,你来给朕说说!”看着躺在床上的杨淑妃,赵昰悬着的心稳了一稳,这样的太后就算想要正伪,怕也没了折腾的力气了。
不过,演戏要全套,正好趁机会尽尽孝道,也算是报答她逃亡路上的不离不弃。
“昰儿,不关季莹的事,是哀家,哀家不听劝,想去码头上迎接你,不小心染上了风寒,无碍的。”杨太后嘴里说着,挣扎着就要坐起身来。
赵昰连忙走上前去,搀扶起杨太后,又在身后垫上了些许软物,最后还细心的掖了掖被角,说到:“让母后费心了,是儿臣不好,请母后责罚!”
怪不得她的声音有力无气,看来这风寒要比想象中,严重的多,连起身都费劲了。
“哀家已经叫御医看过了,并无大碍,将养些时日,也就好了。昰儿不必自责。”杨太后拍了拍赵昰的手背,扭头冲着张世杰,陆秀夫和季莹道:“你们都出去吧,哀家要和皇帝说点私事。”
三人领命而去,留下了赵昰和杨太后单独相处。
赵昰从杨太后的大殿里出来后,面上看不出来喜怒,只是沉默了许多。
众人纷纷猜测,母子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直到不久后太后下了一道懿旨,才打消了人们的好奇心。
腊月十四,冲龙甲辰煞北,宜嫁娶,纳采,订盟,祭祀,冠笄,会亲友,进人口,大吉之日。
太后颁布懿旨,曰:“令月吉日,大宋景炎之帝已覆幼弱,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这是一篇关于要为赵昰举行冠礼的懿旨。简单地说,杨太后要以冠礼的形式,提示行冠礼的赵昰,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
《礼记》有言曰:“冠者礼之始也。”
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又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起点,也就是说,想要处理国家大事,必须是以成年人的身份。
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十六岁加冠,以便刘彻能名正言顺的接管帝位。
现在杨太后要给杨太后举行冠礼仪式,就是让赵昰这个皇帝坐的更加稳固,让赵昰据其实,更正其名。
而这一切,都是赵昰和杨太后的那场谈话里的内容。
屏退众人之后,杨太后立刻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满面,和赵昰进行了一场开门见山的交锋。
身为赵昰的生母,一如当初猜测的那样,对自己亲生儿子的了解可谓是明察秋毫,更别提赵昰从之前的少不经事,变得成熟稳重,而且还强兵健卒,接连收复两广之失地。施行土地改革改善民生,和之前相比,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的变化了。
这样的改变任谁都得怀疑,更不必说杨太后本人了。
杨太后没有提赵昰身上种种变化的原因,只是回忆了一下临安府中赵昰的成长过程,包括斗诗赌对,蹴鞠筑球,木马骑射的各种画面,让赵昰粗略了解了一下穿越之前,本主的童年时光。
“昰儿,哀家本想着,联合陆秀夫和张世杰两位大人,密谋擒你于码头当场,揭穿你假冒的皇帝身份。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到时候只要经过现场对质,你这皇帝也就做到头了,除非你要行忤逆之事。若是如此,哀家定会将你格杀当场!事到如今,哀家也不怕你会忤逆,没了夫君和儿子,苟活于世也没什么意思,大不了鱼死网破!”
这也是赵昰第一次见识到古人斗争的残酷性。可见,这场冠礼仪式不是杨太后心血来潮的产物。
杨太后说了这么多,可能是因怒气短,兀自喘息了好一阵子,气息才平稳下来,继续缓缓的说道:“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可能是天意如此,哀家操劳致病,与你对质的事情也就无从下手了。可这已经成了哀家的心病,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今天,哀家就问你一句,你身体内是否还流淌着先帝和哀家的血液?”
当时杨太后的音容宛如历历在目,让赵昰印象深刻。
既然已经戳破了窗户纸,赵昰当然也不可能退缩,当即来了一场滴血认亲的戏码,让杨太后的一直提着的心放在了肚子里。
除了滴血认亲,赵昰当然不可能坦露关于穿越的一丝一毫,只说是因为发烧原因造成了失忆。
杨太后也没有追问,她知道,就算是问也不可能问出个所以然来,有了滴血认亲的前提,其他的反而是无关紧要了。而作为交换的条件,赵昰要在冠礼仪式举行完毕后,迎娶季莹为妃。
怪不得当天季莹的打扮如此明艳,原来是要给皇帝一个美丽端庄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