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苓泽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肾气丸,源自《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著。
我和三胖按老满叔的吩咐,把大松树那边被炸药炸出窟窿的汉墓石壁找东西修补上,又做了伪装,算是“村级文物保护工作者”做出的积极贡献。
第二天早清儿,我俩又从村里借了唯一的一辆自行车,俩人换着骑了40多里地,赶到了当年协助国家考古队发掘汉墓的部队驻地,把那个“铜疙瘩”交给了部队首长,并说明了原委。
部队首长拉着我俩的手称赞道:“老韩带出来的兵就是不一样!文物保护意识很强嘛!”
“可是,首长,我俩还不是解放军战士呢!”我道。
“咋不是嘛!我看行,你俩愿意参军的话,随时我都要!”首长道。
“谢谢首长!”我和三胖向首长敬个标准的军礼。并向首长说明了虽都为军人家庭出身,但二人都由于父亲在部队为老将帅们被迫害而仗义执言,也受到牵连的情况,所以现在插队下乡,还一直未能参军的事。
“妈了个X的!”部队首长骂了一句,又长叹一声,久久没有说话。隔了半晌,问我俩:“你们还没吃早饭吧?”
“报告首长!我们不饿!”我和三胖道。
“俩傻小子,不饿是瞎话,快去吃饭……”部队首长道。
首长的警卫员把我和三胖带到了部队食堂,由于早过了饭点儿,炊事班特意给我俩开了顿“小灶”。那顿饭,对于上山下乡条件艰苦的我们是至今难忘——有肉包子、馒头、鸡蛋、棒子面粥、小咸菜、花生米等等,管够。
王三胖甩开腮帮子,一口气吃了六个包子,五个鸡蛋,又吃了俩馒头,喝了一碗粥,但吃着吃着,却出了神儿一样看着窗外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的解放军战士发起了呆。
我知道三胖是回想起了那熟悉的部队大院生活,同时,也是那么地向往穿上“65式”,挂上“三片红”。
吃完饭,我俩正要和首长道别,首长问我们:“你们知道这个文物叫什么吗?”
“不知道。”我说。
“汉朝的铜疙瘩?”王三胖道。
“哈哈哈”首长笑了,又道:“你这个小胖子,还汉朝的铜疙瘩。告诉你们吧,我刚才给北京考古队打了电话,他们听了描述,说这个东西应该叫‘铜权’。北京方面也已经通知了省里和地区的文物部门,一会儿地区的考古专家就过来了,咱们转交给他们。你俩也等会儿再走,一块儿听听考古专家怎么说……”
地区文物部门的专家来到了部队,经过鉴定,这个“铜疙瘩”是西汉时期的文物,正是“铜权”,也就是西汉的秤砣,用来称重的。经过实测,该铜权重约375.89克,与早年同在满城汉墓出土“三钧铁权”①计重基本一致,加之铜权上又有“中山内府重一斤八两”字样,即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人墓中之物。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便问考古专家道:“汉代的一斤和今天的一斤重量一样吗?”
“小伙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专家赞了我一句道:“自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颁布政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有些甚至沿用到今天都没太大改变。你们发现的这个西汉铜权保存得不错,重375.89克,上面还清晰地镌刻着‘中山内府重一斤八两’字样,汉代十六两为一斤②,在未考虑氧化等因素的前提下,按照这个铜权来计算,西汉一斤为今天的250.59克,与以前出汉代土权衡文物基本一致。”
“那东汉的一两折合现在是多少克呢?”我又问专家。
“孙际涯你是不是数学尽考鸭蛋啊!再说了人家专家都说了是西汉的铜疙瘩,你怎么又问起东汉的事儿来没完了?”王三胖道。
“你别捣乱,我这儿请教专家问题呢!”我道。
“嗯……”考古专家想了想道:“东汉时期与西汉权衡重量相差不大,每斤也约为250克,一两约折合为今天的15.625克。”
“东汉时期的一两现在是15.625克。”我自言自语道。脑子里好像闪过一道亮光,但又没抓住它,迅速地消失了。
“你傻啦?”王三胖道。
“谢谢专家!王三胖你才傻了,我这想事儿呢!”我一边向专家说谢谢,一边冲王三胖道。
未完待续……
注:
①三钧铁权:1968年出土于满城汉墓,高19厘米,底径17.5厘米,经实测,重22.49千克;该铁权上部注有“三钧”二字,汉制一钧等于三十斤,三钧为九十斤,每斤折合今天249.9g;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②“汉代十六两为一斤”:成语“半斤八两”即出自于此。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斤的重量在秦汉以后虽有改变,但“十六两为一斤”的进位制算法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计量折算和与国际接轨,按照《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1959年6月25日)规定:“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中医处方用药,为了防止计算差错,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计量单位,不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