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微,急投此方可回阳。
——四逆汤,源自《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著。
跟部队首长和考古专家告了辞,我和三胖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近傍晚。刚进老满叔家的小院儿,就听见韩姐大声呼喊:“快来人呐!小宝,你这是怎么了?可别吓妈妈呀!”
我和三胖急忙上前查看。只见韩姐的儿子小宝满脸通红、浑身发烫、呼之不应,豆大的汗珠儿顺着脸颊劈里啪啦往下流。我见状一把抱过孩子,伸出三根手指搭在小宝手腕的寸、关、尺处号了号脉,但觉脉速而洪大有力;又看了看小宝的双手食指,但见脉络中一条细线已冲破风、气二关,并有直顶命关而上的趋势①!
我冲三胖嚷道:“快拿凉毛巾来!”
王三胖答应一声,一把拽下院子里晾晒的两条毛巾,顺手又在院中的井里打了一桶水,端了过来。
我让韩姐用毛巾蘸着清凉的井水,给小宝擦拭面、颈、腋下、腹股沟等人体散热处。不多时,小宝转醒过来有气无力地说道:“妈妈,我热,想喝水,难受……”
给孩子喂了水,我和三胖忙问韩姐怎么回事?韩姐刚才见孩子晕过去有些吓坏了,平复了半天才说:“前些日子地震,我带着孩子睡抗震棚,赶上这几天都在下雨,小宝可能是半夜着了凉,五、六天前就开始发烧咳嗽。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②张大夫给打针吃药也不见效,就让我带孩子赶紧上县医院。”
“上县医院看了吗?”三胖问。
“看了,大夫说是肺炎,得住院。但县医院到处都是唐山地震转来救治的伤员,没床位,就输了两天液,但也没完全退烧。这不才刚回到家,小宝就晕了过去。”韩姐道。
我略一沉吟,让小宝伸出舌头看了看,只见舌质红而绛,不见舌苔,问韩姐道:“家里有大米吗?”
“有啊,上次孩子他爸托战友从东北带回的大米,我给小宝熬粥,还剩了点儿,你俩想吃就都拿走。”韩姐道。
“谢谢我的亲姐姐!我俩不吃,有一把米就够。”我道。
见我要大米,韩姐有些不解。我没空儿解释,又对三胖道:“王三胖同志,现你在立功的时候到了,快上村卫生室找张大夫,拿些生石膏、知母、炙甘草来!”
“您这是要盖房还是干嘛啊?什么石膏、水泥、沙子、草的,村卫生室哪儿有这些玩意儿啊!”三胖显然是没听懂我的意思。
我一着急也倒忘了,忙找来纸笔,略加思索,拟下药方:
生石膏30g(碎),知母12g,甘草9g,粳米③(自备)。
写完交给三胖道:“这些‘水泥’、‘沙子’、‘草’什么的村卫生室都有,你给张大夫看了便知。”
三胖将信将疑,照方拿药去了。我找来砂锅,抓了一把大米又倒入清水,韩姐见我生火“熬粥”问:“饿了吧,家里还有中午炒的菜,我热热给你吃!”
我摆摆手并不答话,只是猛向灶内加柴……。待得水开,三胖也把药抓了回来。我接过看了看,确是那三味药材无误,就一股脑倒进砂锅。少倾,又用微火煎了一阵,找来个勺子搅和了一会儿④,舀出半茶杯药液对小宝说:“宝贝儿,把药喝了。”
小宝见是中药,捂嘴断续说:“际涯叔……我不想、不想喝中药了……前几天喝了……好多……太苦了!”
我哄着小宝道:“我给你熬的中药一点儿都不苦,是甜的,不信咱让你三胖叔先尝尝怎么样?”
小宝涨红的脸上挤出一缕笑容,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
王三胖听了气道:“你小子太损了,孩子不喝,你就让我喝啊!”
“***他老人家说过:‘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你为了小宝的身体健康,就发扬一下神农氏尝百草的精神,喝一口呗?”我笑道。
小宝见状也跟着‘起哄’道:“胖叔喝!”
王三胖没办法,端起茶杯,捏着鼻子,抿了一小口,吧唧了吧唧嘴说:“诶!你还别说,还真有点儿甜味儿!”说着又喝了一口。
我见三胖喝起来没完,紧忙拦住说:“我是为了孩子快点儿退烧,才从砂锅里还没全熬好的药里舀了上来半茶杯,你别全给喝完了!”
小宝喝了药对我说:“际涯叔,真是甜的⑤,我还想喝一杯……”
如此这般,药边煎边喝,小宝的面色由赤红渐渐转淡,直至正常。约么过了两三个小时,孩子能跑着在院子里玩儿了,韩姐和三胖见状有些惊讶得合不上嘴……
三胖问我:“你这是开的什么药?”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恶寒人参添。”我笑着吟了一首似诗不是诗的方剂药诀。
“说人话!什么意思?”三胖冲我嚷嚷。
“你懂什么呀!刚才小宝吃药,叫‘白虎汤’⑥,源自汉代医圣张机⑦所著《伤寒论》记载的一首方剂,主治状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的气分热盛证。在现代运用中,可以治疗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等病症……”我见小宝吃了药管用,也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随即便得意洋洋、慢条斯理、滔滔不绝地向三胖说道。
“我的际涯大兄弟,原来你会看病呀!”韩姐高兴地道。
“韩姐,其实……,这个,我也是第一次给别人开药,以前都是给自己开过药吃,只不过刚才见小宝情况紧急,也就没想那么多,还成!吃了管用,哈哈。”我笑道。
“你跟谁学的中医啊?”“就是,说说呗!”韩姐和胖子问我。
“我自己学的。”我说。
三胖显然不信,对我说:“你就吹吧你!我说前几天咱村生产队那头老牛怎么病恹恹的,原来是你吹得啊!”
“哈哈哈!先不告诉你们。”我笑道。
见小宝好转,我们正在说笑,只见院门吱呀一声响,韩大娘扶着老满叔蹒跚地走进来……
未完待续。
注:
①风关、气关、命关:中医儿科专用术语。祖国医学自古即称儿科为“哑科”,用来形容小儿年幼,言语尚不能完全表达身体不适症状。这也就更加考验中医除“问诊”之外的“望、闻、切”三门鉴别诊断能力;其中,风、气、命“三关”,一般在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时,须察指纹,即患儿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可分为“三关”:即自虎口起向食指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如患儿病情危重,可见脉络冲直至指甲(命关)。如至“命关”,则为病情甚为急重,称为“透关射甲”。可见壮热、神昏、谵语、项强、抽搐、二目上视、脉微沉细欲绝等,为小儿危重肺炎喘嗽证候。若此症状,则要辨证后,急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凉开窍等方剂,但预后凶险,再此不一一阐述。
书中孙际涯见韩姐的儿子小宝高热神昏、脉象洪大有力,但手指经络尚未突破“命关”,知病情尚可控制。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朴素辨证方法,逆病施治,先让三胖找凉毛巾,又让韩姐擦拭患儿面、颈、腋下、腹股沟等人体血脉散热处,待小宝片刻转醒,且言“热、渴”,正合“白虎汤”证也。
②赤脚医生:是我国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培训、仍为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主席看了《文汇报》的转载后,批示了七个字:“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他们背起药箱,行走在田间地头,在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为广大农村群众治疗治病,深受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国家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综合源自人民网、中新网、百度百科等)
向我国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致敬!
③粳(音“精”)米:北米也。据考证,中华民族种植水稻的已有6900余年的历史,祖国南北均有种植,北米为粳,南米称籼(音“仙”)。
④“少倾,又用微火煎了一阵,找来个勺子搅和了一会儿”: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方剂中的退烧成分可能与“生石膏”有关,但如单独使用生石膏煎剂服用退热则效果一般。
生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主要化学成分为CaSO4?2H2O,难溶于水。孙际涯用勺子搅动砂锅,让石膏在药液中形成悬混,给小宝服下,更有利于人体吸收退热。
⑤“真是甜的”:“白虎汤”以粳米、炙甘草入药配伍,自带米香蜜甜之味也。
⑥⑦张机、伤寒论、白虎汤: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省邓州市)人。我国东汉末年著名道医,曾任长沙太守。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的基础上,确立的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原则,撰写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并流入朝鲜、日本、蒙古、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张仲景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和经方始祖。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早已经失传,后经我国晋代王叔和;宋代王洙、林亿、孙奇,明代开美、沈琳等人,根据搜寻到《伤寒杂病论》部分轶文、残简,整理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白虎汤:《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现代多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还应用于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