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明朝成化年间,天下太平己久,百姓安居乐业。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只有南北边疆之地,间或有些争战。中原百姓多不知情,于国于民,都少有关心。
却说云南有个县,原是当地土官管辖的地方,后来土官有了过错,被朝廷惩戒,去官留衔,改派官员前去任职。那个县名新城,因为那个地方地处云南深山,北离省城千余里,南通老挝交趾,向西可去缅甸等地。深山密林,江河阻隔,道路不通,蛮獠错杂,当地人好蛊毒相斗,事神信鬼,不知礼仪,不识文字,与中原习俗大相径庭。新城作为新辟之地,官吏视之为险地,大多不肯去那种地方为官。有无奈听命者,或半路而回,或一年自归,更有死于任上者。数年来新城县竞缺官无主,吏部奏明圣上,圣上不喜,常常览图忧思。户部官员说化外之地,钱粮收缴不上来,反要朝廷赏赐金银布匹,于国无益,不如弃之,让此等地方成为番属,按例朝贡即可。成化帝听闻大怒,严励斥责。奈何大小官员将蛮荒之地视为危途,拒不肯去哪等地方为官,成化帝只得缓缓图谋,断不肯将疆土弃之不顾。
是年正逢大考,天下学子云集京城。成化帝命礼部主持考试,广选良材,以佐社稷。一日,成化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见户部侍郎有一表,上书当今士子分配不均,江南诗书之地,考生竞占半数以上,云南贵州甘肃等边垂之地士子人数稀少,历年所中进士百难寻一。长此以往,天下官员企不尽属江南而边境之地将无人为官了,恳请陛下恩惠均施,凡大明之人皆沬皇恩,劝勉各地读书人,勤读经书,前来京师应试,朝廷应多加奖励边塞地方来的读书人:。成化帝读了奏表,沉思良久。次日早朝,成化帝下诏,命两广云南贵州甘肃等地读书人凡曾考试者,加举人衔,尽数进京应试,若是人数不够,罚当地学政及知府知县。皇命快马传渝各地,一时惊动数省,江南学子也大为不平,上表呼吁万岁,开科取贤,粗莽之人何以教化百姓。当朝官员亦是或赞成或反对,争吵不断。成化帝尽皆闻之,只不作声。
却说甘肃通宁县有一人,姓于名璟,字子玉,此人年少时也读过几年书,略通文字。只因穷山僻壤,无人读书,于璟占得先机,虽然文墨粗浅,也勉强考中了秀才,乡里呼为读书人。只因再无名师,读书无益,于璟知道读书没什么结果了,便回家种田。于璟家境贫寒,无力娶妻,父母死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倒也自在,闲暇时节弄枪使棒,练的身体精壮,却也没什么出众的武艺。于璟平时最爱的是喝酒,乡亲邻里有事,常请他去写写记记,给他碗酒吃,事后再送些酬劳给他,于璟自是满意。于璟不善积存,又好吃酒,有钱多买酒喝了,因此家中无有长物,更难娶妻生子了。
一日,于璟外出归来,在路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那人看到于璟的面相,大为惊奇。算命先生说他日后必有富贵。于璟听了笑道:“我也曾读过几年书,字倒认识几个,诗文却做不成一篇像样的文字,又哪里来的富贵,难不成这太平世界又要起刀兵了不成?要我去战场上拼出场富贵来,那却是危险的勾当,还不如在家吃些现成的茶饭,落得自在。你这人靠口舌吃饭,无非想骗几个钱而已。我没有钱,有酒倒是可以请你喝一杯。”算命先生不喝酒,于璟大笑而去,也不以为意。
过了几日,算命先生又找寻着来到于璟家里。于璟说:“你休想骗我的钱,我家徒四壁,没有值钱的东西给你。”算命先生说:“我不要你的钱,我来教你读书,我打听过了,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做,保不齐你会有一场富贵!我相人无数,一向不差。饭食我已带来,不劳你费心。只是你日后发达了,不要忘记我才好。”于璟听了笑道:“即然如此,你就住在我家里吧,什么时候想要离开,你走就是了,反正我也不亏什么。”算命先生听了呵呵一笑,他打开包裹,拿出几册书来,递给于璟,说:“从今日起,我先教你学《论语》。”于璟接过书,说:“好,读书我倒是喜欢,只是做不了文章。”又问道:“先去贵姓?哪里人氏?”算命先生说:“敝人姓陆,名遥,字望远,宝鸡人氏。我也曾读书二十载,屡试不第,无奈算命糊口。幸好我多年来还有些积存,粗茶淡饭,可供你我二人一两年花费。只要你安心读书,将来定会有场小富贵。”于璟听了便不多言,他重新拜了陆先生,此后每日跟随陆先生读书写字,一年之后,四书五经俱己学完,陆先生讲解通彻,与原先不同。于璟写读作文,亦能成篇。外人见了,都道是个才子,一时名传数县,都说于璟是当地多年没见的一个才子。连知县对他也有所礼遇,把于璟树为梆样,多次奖励,于璟的生活渐有起色。于璟以为富贵了,陆先生只是不语,只教他勤勉读书,四书五经之外,又兼学其他经史商算,以增博学,即使不第,有技傍身,也不致饿死。这一年于璟去州里应举,不幸落榜。于璟心灰意冷,全县人见了,见于璟尚且考不中,更加确信读书无望,纷纷离了村塾,无人肯去读书了。陆先生却说:“我早就料到你今科不中,但你不应荒废了学业,更要勤奋,等下科再试,必有结果了”。于璟说:“家里钱粮俱无,你我如何生存。”陆先生说:“天无绝人之路也,你不用担心,让我来想办法吧!”
过了些日子,陆先生辞别于璟回乡去,想要变卖房屋,凑些钱财,二人也好生活。陆先生路过州府,正遇见朝廷诏书传到。陆先生听了诏书上说命甘肃士子进京应举之事,喜不自胜,皇帝有意提拔边塞读书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了。陆先生慌忙回到于璟家中告知此事。于璟起初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即使真的能进京应试,以他读书的水平,他也断无考中进士的能力,还不如安心在家,免得去京城露丑。
却说知府接了诏书,暗想:这里是穷塞之地,民不识字,哪里能找到那么多读书人呢?沒奈何,只得依诏发文,通知所属各县,卫所等将所管之地的读书人尽数送到州府,再做定夺。
这日于璟正在家中读书,有县差来到家中,请于璟坐了牛车去县里,村里凡有识字的,全部带走。差役在路上看到种田的人有略识文字的,问明乡籍,于田间地头即拉上牛车,更换衣服鞋帽,充当读书人,拘到县里,款待食宿,等人差不多了,也好送去州府里交差。
于璟虽知自己诗书有限,然而全县也首推他才学著名,县令也对他另眼相看:于璟若能出头,也算县里育人有功,不至于一无所成。于璟推辞不得,只好答应去州府应差。于璟外出,在县街上遇到陆先生,陆先生说:“这是好事,千栽难逢,你只管去,到了州里得个举人,下半世出身就有门路了。我先去州里等你,你在此地有吃有住,到时跟随县令去州府即可,我自有办法活命,你不用担心。”陆先生将身上一点银子都给了于璟,自己还是相面先生打扮,作别而去。于璟不舍,无奈此时身不由己,又无钱财可用,只好挥泪送走陆先生,自已去县学等待。过了两日,县里再无人可拘了,才雇了车辆,将于璟等人送到州府。到了州府,知府大人见各县送来的学子良萎难辨,恐怕难有真才实学。知府想:虽然是皇命难违,我先考他们一考,选几个真点实学的才好送去京城,目不识丁之人,即使送去了,也是被人耻笑。知府大人便命州里学政出题,从中选了几个粗通文墨的人,依诏授了举人,送他们上京赴试。于璟恰恰考选合格,白白拣了个举人头衔,心里好不快活。
落选之人,知府让人给了他们一些钱财依旧送回乡里去了。当下有慕僚对知府说:“圣上有命,各州府要送二十个举人进京,老爷只留下了八个人,尚不足半,圣上怪罪下来,此事非同小可呀!”知府叹了口气,说:“这个我岂能不知,奈何此地无才,多弄几个不知诗书的莽汉进京,圣上见了,必然恼怒,怪罪下来,也是死罪。把这八个人送去京城,虽不足数,面子上还算过的去。”休息了一日,将八人打扮齐整,给了些盘费,文凭,雇了四辆车,派人护送,赶去京城。于璟仓促间没寻见陆先生,只好托人稍话,给陆先生留下一半盘费,告诉他进京相见。
话说于璟一路上不忘读书,不求显达,但得稍有进益,不致出丑。同车是个老者,年轻时读过几本书,后来成家,日夜操劳,渐渐丢了书本,过去读的书也差不多忘了。老人做梦也没想到老了又得了举人,余生可以衣食无忧了,一路快乐。到了京中,找了个客栈住下。众人看到京城里花团锦簇,繁华无比,说不完的富贵,道不尽的荣华,就连街头路上的贩夫走卒,亦会识文断字,听说于璟等人是前来应试的举子,多来观看。明讥暗讽,讪笑不断。于璟等人羞愧不己,闭门不出,连书也不想读了,只想回乡去。礼部官员听说,奉命前来探视,告诉众人不要焦虑,日后自有好处。每日有太学教授前来为他们讲学授课,耐心讲解。丰盛美食,从不间断。成化帝到昌平祭祀先皇,诏谕一个月后回宫。两广,云贵等地的举子还没来到,礼部张贴榜文,会试延后。江南等地举子听了,议论纷纷。
一月之后,于璟等人学识比先前增长很多,即来之,则安之。即使考不上进士,进了京城一趟,也能增加不少的见识。到了会试之期,依例进场。考试之前,太学教授告诫他们说:“看了题目,文章做的出做不出,卷面都要写完,字面工整,不得涂改。更要写明籍贯,切记,切记。要紧,要紧。”等进了考场,领了卷子,看了题目,实觉不易做。于璟构思良久,不能成篇,他索性耐住性子,随想随写。一笔笔写去,满满当当写完了试卷,交了卷子,明知考不中,索性坦然面对,安心休息。接连考了三场,到第三场策论,于璟犯了难,竟一个字写不出来。主考官巡视数遍,见于璟还在冥思苦想,便轻声说:“如若做不出来,写上籍贯名字,可留下一张干净的卷子,不可弄污了。”于璟听了不解,暗想:反正答不出,一字不写,也好藏拙。写了籍贯姓名,再不去管了。及至交卷出场,回到客栈,八个人俱都垂头丧气,像是受了一场屈辱。八人都不等发榜,收拾行囊,准备回乡去。走到客栈门口,却又被人拦住不放,扣下行李,路凭,赶回店里。众人回去不得,只好住下,继续等待。
到了发榜那日,于璟等人都闭门不出,闷坐屋中,街上报喜之人络绎不绝,人声鼎沸,堪比庙会。于璟等人听了愈发落寞。忽然有报捷的人来到客栈外大喊:“恭喜通宁县于公讳璟高中二甲五十四名进士。”客栈里的人听了,一时喧闹了起来。于璟听了,如在梦里,愰愰乎乎,看看官报,确是自己,不会有假。于璟赏了报喜人,急忙跑到张榜处查看,真的在皇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高中进士,从此脱胎换骨。于璟心中欢喜非常,却又不明就里,也不对人言语。回到客栈,同来的人也有二人得中,虽然是同进士出身,也能光耀门庭了。同来的人也是惊愕不已,大家喜气洋洋,吃了一日酒,尽兴而眠。考中的自然高兴,没中的也回去重拾书本,再读经典,准备下场再考。有此一役,穷塞之地读书日盛,成为诗礼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