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威同志发现了队伍中已经有许多人受不了对方的糖衣炮弹,开始士气低落。但同时,他又发现了另一个情况。
周德威发现,在自己后撤时,对方并没有穷追猛打,反而大声呼叫,来回奔驰。他马上明白过来。
转过身,周德威对身边的李存璋说道:他们不像是来跟我们拼斗,好像只是来显摆装备的。(梁人志不在战,徒欲曜兵耳)
事实确是如此,王景仁正是要用这一招搞和平演变,击垮敌人的信心。
你不骂我吗?我让你看看大爷我多有钱,我自卑死你。
在阔佬军团的对照下,太原的这些人显得太寒酸。如果衣着可以换算成装备来计算,完全是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加大炮。
都是当兵的,差别咋这么大呢?
情况很不妙,再这样下去,心理失去平衡的太原骑兵虽然还不至于直接罢工不干,但肯定会滋生消极怠工的情绪。(不挫其锐,则吾军不振。)
周德威打马上前,聚集骑兵,他将用一段极富煽动性的言论扭转局面。
清了清嗓子,周德威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慌,对面的梁军是我都认识,他们是汴州天武军,以前都是在汴州摆地摊做小买卖的。(屠酤佣贩之徒耳)”
周德威言下之意是,他们连城管都打不过,怕他们干什么。
果然,周德威说:“别看他们穿的光鲜,但打起来架来,十个也干不过你们一个(衣铠虽鲜,十不能当汝一)。”
当然,这样的话忽悠不了太原的众大兵们,他们虽然五大三粗,但并不傻。
别扯这些没用,看看我们穿的跟原始人似的,提高待遇才是硬道理!
大兵也是认实惠的。
周德威给他们指出了实惠。
“你们看,只要你们抓住了对方一个,那就发达了,以后娶老婆置小妾生孩子买房子什么的都不用愁了(擒获一夫,足以自富)。大家快点上,不然日后成为不富裕的大多数可不要怪政策没给机会(此乃奇货,不可失也)。”
领导就是有水平!死的能说成活的,明明是让人去送命,却能说成是发财。
说到这里,刚才还沮丧的太原大兵突然眼睛发亮,精神为之一振。论起在战场上捞外快,确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快捷门路。
三万梁兵不再是凶恶的敌人,而成了上天派来的散财童子。
历史证明,钱确能使鬼推磨,在杀敌能致富的思想指导下,这两千骑兵真的不识数,跟着周德威冲向了三万梁兵的两翼。
而事实证明,效果还不错,谁能想到对方才两千多人,竟然敢向三万人发起冲刺?一时之间,被对方打得措手不及。
周德威往来杀了数个来回,有人数了,周工头领着大家四次冲入梁兵阵营,成功的抓获一百多人,也就是说,有一百多位太原来的大兵通过浴血奋战,成功地成为了少数先富起来的人,成果还是喜人的,致富率超过了百分之十。
但这也只是大战前的一次试探性交锋罢了,目的不是消灭对方,而是摸清对方的虚实。情报已经收集完毕,而对方也重新稳住阵脚,开始倚靠兵力上的优势,步步进逼。
退吧,周德威一挥手,且战且却,成功渡过野河,脱离战场。
士气恢复了,至于大部分人并没有抓住这次发横财的机会,周德威表示不要着急,只有你胆子大,肯卖力,机会总会有的。
但机会不在今天,也不在明天,要发财,发大财,除了胆量、勤劳,还得有智慧和耐心。
李存勖就显得很没耐心。
第二天,周德威向李存勖报告了这次试探得出的结论:敌人气氛很嚣张,还不是进攻的好时候,我们应该等等看。
可在李存勖看来,周德威这是在消极怠工。毕竟老周在这里搞了半个月,竟然毫无作为,等到自己到达前线,亲自监督,才出去骚扰了两下,而成果就是抓回了一百多俘虏。
对方三万多人的部队,两天只抓住了一百多个,照这个速度下去,陈桥兵变了,这个仗还不一定打得完。还不如我一下抓二百打草兵呢。
武林盟主总是喜欢放开手脚,加快速度,统一天下,文成武德。
于是,李存勖很不爽。
“我们三镇联兵应该速战速决,你想按兵不动是什么意思?(何也)”
得到的回答让他更不爽,周德威竟然要教他怎么打仗。话很长,大概意思就是不能指望镇州定州的兵马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些人守城还行,野战完全就是一菜鸟。而我们能打野战,是因为我们的骑兵有优势。但如果跑到人家的营门前堵着人家打,人家万一杀出来,后面是野河,马根本跑不开。
背后的意思是,你急个鬼啊,打仗不是靠本春秋就行,靠书打仗的那是赵括。
年轻人血气方刚,年纪轻,经验欠缺,但面子也薄。听见老周的话后,李存勖的脸涨得通红,半晌没说出一句话来,良久,突然转身,招呼都不打一声,丢下一脸无辜周阳五,直接回到帐房,向床上一躺,蒙头就睡。
伤自尊了。
李存勖同学,你已经是领导了,领导嘛,就得高屋建瓴,管管战略,正所谓,大海航行靠舵手,你就把握把握大方向。战术什么的,能不管最好放手。具体点说,救不救王镕,打不打朱温你说了算,怎么打,什么时候打,这是周德威的活。
可领导毕竟斗气罢工了,这可比大兵怠工要严重得多,况且,老周那点口才也就忽悠一下文化水平较低的,对付李存勖,实在是理论储备不充分,表达方式不灵活。
于是,周德威找到了一个可以说服李存勖的人。这个人地位高,而且相比李存勖跟周德威还是打仗的外行人。我们知道,外行人往往容易说服内行人。个中原因,是内行人总喜欢据理相争,而外行人往往另辟蹊径,以情动人。
周德威找来的外行人是太原大太监张承业。
周德威找到张承业,跟他说了一些话。很长,平时不说话的周德威今天算是把一个月的口水预算用完了。
前半句是:今去贼咫尺,所限者一水耳,彼若造桥以薄我,我众立尽矣。
两方的大营距离很近,只有五里地,个别视力好的,能看到对方的炊烟,要是骑上马,一个冲锋就到。
这样的距离实在不适合骑兵作战,而更致命的是,周德威经过两天的试探,已经发现对面的这伙对手确是梁朝的精兵,并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他们。
史书上记载梁兵有七万,而李存勖的连着镇定两州的不到四万,不要轻易相信什么以一敌十的传说,以一敌十那是武侠小说。
在听完周德威的战场分析后,张承业马上明白,现在的处境不要说马上发起进攻,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错了。
于是,张公公挑开了李存勖的营帐,轻轻地走到床前,那时李存勖面朝里背朝外。张公公伸出白净的手,温柔地拍了拍假睡的李存勖。
“大王,该起床了,现在不是睡觉的时候呢,周德威是老同志,经验很丰富,他的话我们可不能不听啊。”
话音刚落,李存勖翻身而起。抬头挺胸的说道:我也正在想周将军的话!
李同学变脸堪比翻书。
周阳五同志的脸太黑,话难听,弄得他面子全无。可这不是他刚才生气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周德威是对的。
人们容易原谅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邓布利多
好在,有张承业这位两朝元老做调解人,李存勖觉得面子又回来了。总算醒悟的及时,因为梁军已经有了动作。
当时,周德威跟张承业说:在我们的中间,只有一条河,如果对方造桥突然发起总攻,后果不堪设想。(彼若造桥以薄我,我众立尽矣)
这是一个相当精准的判断,在他们说话这个时间里,王景仁正在野河之上造浮桥。
周德威利用骚扰探明梁兵的虚实,王景仁也已经看清楚了对方的实力。在得知对方的营门距离自己只有区区五里时,他知道机会来了。
经过一阵突击施工,浮桥终于完成,等王景仁领大军渡过野河,冲到对方的营地。却只有一片断木残布。晋营搬走了。
来迟了一步,仅仅是一步。
就在张承业亲自出马做调解工作的当天,反梁联军起营撤退,一直退了三十里。
正是那一天的主动撤退避免了被王景仁突袭的危险,也为最终的胜利创造了时间,腾开了空间。
撤退之后,周德威又玩起了老招数,天天派说唱团去问候梁兵的诸位亲戚,派小分队骚扰对方的补给线,梁营的打草工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下次找工作千万记住,能力不是最重要的,经验不是最重要的,单位也不是最重要的,岗位才是最重要的。入对行还需要占据一个好岗位。
而王景仁紧闭营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给对方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