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六家》中说:“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它所记载的许多史事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史学泰斗顾颉刚先生说过:古史书至今,《左传》价值第一!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它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有序,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其次,它能通过典型事件、个性化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次,它善于描写战事,特别注重叙述战争的起因、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它既注意对巨大紧张的战斗场面的描述,也不忽视对细微生动的细节的描写,因而它所描述的战争既情节曲折、生动逼真,又头绪分明、井井有条;最后,它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表现力强的特点。《左传》开创了历史文学的先河,对后代传记文学,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有很大影响。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朝统治提供长久的方略。
《吕氏春秋》深得后世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苏秦、张仪,勇毅之士聂政、荆轲,高节之士颜斶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人物。《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逸闻掌故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本书编选时,有些篇目为了突出故事主线,做了适当删节。本书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