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老板都喜欢夸耀自己的企业里有多少博士、多少硕士、多少大学生,甚至连前台都是大学毕业。但让他们苦恼的是,他的企业人员的流动太频繁了,他几乎每个月都在招聘新员工。更让他生气的是,从他企业里出去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员,在别的公司都能很快做出好成绩。
这样的老板就属于不会用人的人,他们看重的是人才的“人”,不是人才的“才”,从而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用人要用其才,这是知人善任的前提和思想指导。一个懂得用人的领导在使用人才时,都会考虑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和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人才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和概念。
曾国藩的用人是历来被后世所推崇的,而他之所以能够用对人,给自己予很大的助力,就得益于他对人才的分类观察。在《冰鉴》中,他把人才分为了以下十种,且分析了各自的优劣:
一是清节家。此类人德行厚重,仪容端庄,学识不凡,在未被使用前就已引人注目,因此在未显达之时,众人便乐意去举荐他。此类人才足以激浊扬清,德足以师表风范。他们对社会没有祸害而又能长久显达,因此为世人所尊重。他们的政绩与德行都很突出,声名和形象也为人所称道。
二是法家。此类人的才能以制度为本,成功之后才显出效果。他们之所以严厉,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未显达时,会遭人猜忌,但是政令施行后,上下之人又都畏惧他。他们的功绩在于能建立法制,安邦定国。
三是术家。此类人聪明多思,一般在开始时深藏不露,然后逐渐显现才华,达到精深玄妙的地步。他们的才能会得到明主的珍视。他们的功业足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通古今之变。当他们引退时,会隐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他们并不会经常被启用,所以常被埋没。
四是国家栋梁之才。国家栋梁之才往往德、法、术之才兼备。其德足以整肃社会风气,法制足以匡正天下,权术足以制定国策。这三才兼具者德行足以代替君王掌管国家。他们道德清扬,可谓一国表率;能依法治国,整肃法纪,又不会失之严酷;他们足智多谋,果敢善断,而且文能诗文,武可行兵打仗,竭尽忠诚,为国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是大臣或地方官之才。此类人也兼有上述三才,但是都不够纯备。他们的德行可以做一地一域的表率,法足以治理一地一乡,权术足以权衡处理一般事宜,这是出任大臣、地方官的人才。
六是智识之士。此类人的智慧明识是成功的根本,其治理之道顺遂而不违逆。未发达时,被一般人所容纳;成功时,会为宠爱者所推许。其功业足以佐助明主,深于思虑。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知直趋,不知退隐,或者违背正常以保身自全。他们的才智足备但难以维持正义,因此有时先得利而后招致祸害。方略谋划一事,对军事、行政、教化工作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这种人才在才智上也许不逊于谋略家,但在勇气和行动上不如谋略家强劲,往往是知而能争,争而不得。他们无力坚持正确的东西,要么屈从,要么逃避,因此声名功绩终不如谋略家显达。
七是臧否之才。这是褒贬善恶的事业,根本在于是非。此类人治理之道清廉而且规范。未成功时,能够被一般人所认识,一经显达,又为一般人所称道,其功业足以辨别善恶,观察是非。不足之处在于为毁谤者所怨恨。他们严厉而不宽容,因此有时先为人赞赏,后被人疏远。
八是伎俩之才。这是讲求技能的事业,根本在于事务功能。此类人治理之道辨慧而且神速。未显达时,为一般人所惊异,一旦成功,会被政府委以职任。其功业足以清理繁冗,纠正邪谬。不足之处在于使普通人劳顿而使地位低下者疲惫。他们细致却不安泰,因此是治理之道的末等。
九是文儒之才。这是三种人才的合称,包括:文章写得好的人,可传道授业的教育人,才和德都好的舌辩之士。文章之才可以著书立说,流传千古;能传授圣人经典,激扬文理,却不能干预施政的人才是儒学教育之才;论事未必有道理,但应对自如,能自圆其说,或洒脱,或放浪形骸,或偏激,或正统,这类人属于口辩之才。
十是骁雄之才。此类人一般胆力卓绝,才略过人,但是对于治国的才能和人际的心机考虑不够。他们属于政治上幼稚、容易被小人陷害的人。比如韩信和岳飞。
对人才有如此清醒、透彻的认识的人,必然懂得发挥人才的长处和才能,必然能够做好知人善任的工作,也必然是一个能够从人才身上得到最大收益的好领导。能做到这一点,这位领导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知人善任,量才器使
栋梁之材不可用来建小茅屋。牦牛不可用来抓老鼠,骏马不可用来守门,宝剑如用来劈柴则不如斧头。用得合时合事,即使是平凡的人才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否则终无所成。
一个好领导会对人才有非常清晰、透彻的了解,知道人才具备怎样的才能,有哪些不足,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所以,他们在使用人才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发挥人才的价值,而尽量避免人才的不足对事业的影响。这样的领导能真正做到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古人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曾国藩感慨“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也”。这都提醒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发现人才和用好人才。而一旦发现和用好了人才,就能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三国时期的曹操就非常善于用人。他让作风正派、清正廉明的崔琰和毛玠去主持选拔官员的工作。果然,他们俩选拔推荐上来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任劳任怨的枣祗和任峻两个人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曹操最负盛名的五个将军中,于禁、乐进拔于“行阵之间,”张辽、徐晃取于“亡虏之内”,“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其中,大将张辽独当一面,曾经在逍遥津大败孙权,还差点儿活捉了孙权。
所谓“知人善任”,知人就是会识人,善任就是用好人。“为政之本,在于选贤”,选贤务必知人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通过知人以达到善任,又在善任中进一步知人识人。
曾国藩有“知人之明”的美誉,他很善于慧眼识人。在用人上,曾国藩的原则是:“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采访宜多,委用宜慎”。“慎用”的核心就是量才器使。“徐察其才之大小而位置之”,薛福成称曾国藩“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誉,量才录用”。
曾国藩本人很欣赏刘邦的用人之道。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事,全在于他很好地使用了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对此,曾国藩说:“虽有良药,假如不是对症下药,那么也形同废物;虽有贤才,如果没有发挥其作用,那么与庸俗之辈无什么两样。栋梁之材不可用来建小茅屋。牦牛不可用来抓老鼠,骏马不可用来守门,宝剑如用来劈柴则不如斧头。用得合时合事,即使是平凡的人才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否则终无所成。因而不担心没有人才,而担心不能正确使用人才。”
曾国藩幕府的人才可谓济济一堂,容闳后来评述说:“当时聚于曾文正之幕府中,有百人左右,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收罗致之也。”如此众多的人才,曾国藩照样能够做到量才器使,使他们发挥所长。
曾国藩深知左宗棠、李鸿章等是统率全局之才,便向朝廷推荐他们担任封疆大吏;彭玉麟、杨岳斌等足智多谋,能够独当一面,就奏举其担任水军将领;丁日昌、容闳等熟知洋情,多次出国学习考察,就让他们负责操办对外贸易事务;李瀚章、郭嵩焘等有理财之能,便任命他们担任财物部长,负责筹集工资粮饷;赵烈文、薛福成等才思敏捷,就把他们长期留在幕中担任文书工作;李善兰、华蘅芳等熟悉工程技术,就聘任他们负责产品研发。
曾国藩幕府中的人才有以下几类:
谋略人才:郭嵩焘、左宗棠、李鸿章、陈士杰、李鸿裔、薛福成等。
作战人才:彭玉麟、杨载福、唐训方、黄润昌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罗萱、程鸿诏、向师棣、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羲、洪汝奎、赵烈文、倪文蔚、方宗诚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陆艾、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刘寿曾等。
制造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冯浚光、陈兰彬、容闳等。
如此众多的人才,在曾国藩手下都得了提拔和重用,很多人也都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很多人也都为后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切都和曾国藩的知人善任、量才器使密切相关。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要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器使,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知人要做到“五不”:不以好恶而取才;不以妒谤而毁才;不以卑微而轻才;不以恭顺而选才;不以小过而舍才。
善任要做到“五坚持”:坚持德才兼备;坚持重用人才;坚持用人所长;坚持注重实绩;坚持明责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