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只是表明你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还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你还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你还有获得胜利的更大的机会。
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不一定是他们有着比别人更强的能力,也不一定是他们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但一定是因为他们不惧怕失败。每一次失败,他们都会把它打造成一个迈向成功的阶梯。他们知道,想要成功就必须先经受失败的考验和磨砺。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失败有如家常便饭。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区别只在于,成功者往往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又一块坚实的基础;失败者则只知道抱怨,甚至自暴自弃!
曾国藩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也并非他天赋异禀,实际上,他很“愚钝”。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懂得内省和坚忍成事的道理;他懂得只有经历失败,面对失败,才能实现心灵的超越。曾国藩的失败其实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接连不断,他自己也曾为此痛苦不堪,甚至选择过自杀,但他最终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他说:“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在湘军起兵初期,曾国藩屡遭败绩。咸丰四年(1854)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人,会师湘潭;他撰檄文声讨太平天国,誓师出战,向西征的太平军进攻。四月初二凌晨,曾国藩指挥湘军水陆,沿湘江北上,浩浩荡荡向靖港进发。然而,湘军首战即遭遇太平军的埋伏,水军险些全军覆灭。
大败后,原来的老湘军只剩了4000人,曾国藩再次埋头募兵练兵,陆续增至水陆两师2万多人,修造战船,配备炮械。咸丰四年6月中旬,他再次指挥水陆二师北上,发动第二次攻势。7月1日,湘军水师拿下岳州的胜利让曾国藩喜不自胜。但是不久后湘军又陷入了包围之中,结果损失了上百条战船,官兵阵亡了好几百人,手下大将褚汝航在这次战斗中也送了命。于是,他攻克岳州、三次大挫太平军的汗马功劳也因此而一笔勾销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曾国藩率军攻打九江城,面对石达开的铜墙铁壁,他命水师精兵2万余人,清除了鄱阳湖口障碍,冲入湖中。没想到这正是石达开的诱敌之计,湖口两侧太平军工兵飞速设卡筑垒,断了湘军水师的归路,湘军水师在湖里湖外,被斩为两段。曾国藩辛苦经营多年、视为百战百胜无上法宝的水师,被石达开略施小计的一次袭击,就损失了一大半。
更重的打击随之而来。12月25日,石达开只用了100多只小船突击湘军水师,就令对手惨败。战火燃起后,只见火弹喷筒齐发,满江密布火网,曾国藩麾下的战船,纷纷起火燃烧,一队舢板,直扑曾国藩所在的船而来,曾国藩被护卫救上小舟,仓皇逃上岸,投奔罗泽南的大营。他坐船上的管驾官、监印典吏、两名把总、无数卫士全部被杀,水师全溃,将士四散奔逃,湘军的文卷册牍、粮台银两,都落入了太平军之手,这一战湘军水师100多号战船被烧得精光。曾国藩在罗泽南的大营里,目睹水师覆灭,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愤不欲生,要投水自杀,幸好被罗泽南、刘蓉竭力拉住。曾国藩虽然自杀未遂,但这一次惨败,成为了他平生的“四大惭愧”之一。
其间,曾国藩上书朝廷报告军情时称湘军屡战屡败,请求严议。其左右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换成“屡败屡战”,曾国藩接受了这个建议。当朝廷看到他所写的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攻打几次都连遭失败,但是仍然顽强地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但没有严议他,反而更加重用他。曾国藩从中得到鼓舞,大振精神,重新整顿军务,决心要与太平军血战到最后。最终,他攻破了天京城池,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位有功之臣,得到了朝廷的重赏。
根据曾国藩弟子黎庶昌编著的《曾国藩年谱》以及《曾文正公全集》、《湘军志》等资料,我们知道曾国藩一共有过五次自杀的经历。若由此来判断,曾国藩既是一个失败者,又是一个弱者。然而,曾国藩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非但不是一个失败者和弱者,反而是一个成功者和强者,有着一副坚忍有恒、处世圆融、懂得进退、大智大勇的形象。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给自己打上失败者的标签,失败只是表明你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还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你还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你还有获得胜利的更大的机会。
其实,失败是一种常态,一种迈向成功必须经历的常态。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反而把把失败看得很重,那么再强悍的人也会在失败的不断侵袭中轰然倒地。
每个成功者都曾经是一位失败者。当你不再惧怕失败,你就会发现,失败就像不喜欢吃辣的人发现菜中的一点儿辣,虽然有点儿不舒服,但总体上不会有大的影响,还会因为多了一种体验而有所收获。当一个人把失败当作是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他对失败会是一种感激。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形象而鲜明地揭示了孕育成功的过程。于是,有人便以为成功是用不断的失败换来的。这当然不对。不是失败越多就越成功,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
数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平行公理”。自问世以来,它就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都以失败告终。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一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后,冷静下来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最后取得了成功。
当失败在所难免时,我们要学会正视失败,保持沉稳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用冷静来审视失败,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查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此这般,我们才能获得再次起飞的智慧与力量。
每个成功者都曾经是一位失败者,每一次失败都可以成为攀登成功高峰的阶梯。或者我们还可以用一句当下很流行的话来揭示和概括“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还没成功。
失败者爱发牢骚,成功者改变自己
凡遇到牢骚要发的时候,就反躬自思,自己有哪些不足,而若积蓄了不平之气,则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通过内省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决然去掉动不动就发牢骚的毛病。
一个人的努力可能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周围的人,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一个人的牢骚则可以改变周围的人,可以改变环境,因为牢骚会让周围的人讨厌你,从而疏远你,让你周围的环境变得不利于你。
当一个人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时,牢骚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在成功路上不断挖掘的洼洼坑坑,会让自己时不时地崴一下脚,打一个趔趄,摔一个跟头,让自己变得伤痕累累,直到哪天摔倒了再也起不来。生活中,只要你想发牢骚,那任何事情都会成为你发牢骚的理由。但如果你能控制自己不乱发牢骚,任何事情都不会给你带来困扰。
失败者爱发牢骚,成功者改变自己。曾国藩的修身、修心功夫非常了得,很重要的一点体现是,他在遇到不平之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出来,甚至根本不会乱发牢骚,而是反躬自省,总是去寻找自己的不足。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了乱发牢骚,另一方面不但将不平之气化解,而且还因此得到了提升。由此也可见曾国藩不同于常人之处。
咸丰元年(1851)九月初五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道:
“吾尝见友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推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