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出,我一样可以干好
在缺乏达能资金、技术帮助的情况下,非常可乐做得非常成功,这让达能看到了非常可乐的广阔前途和宗庆后的非凡能力,在与娃哈哈的合作上又有了一些转机和妥协,也为宗庆后赢得了更多的发言权。
娃哈哈与法国达能之间的分分合合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典案例,对后来中国企业发展的模式以及合作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达娃之争”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民族企业与外企的一次正面碰撞与矛盾融合,其经过是异常烦琐复杂的。
娃哈哈与达能在开始的合作中达到的效果确实很不错,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痕。可是随着合作的深化和时间的推移,许多问题便露出端倪。因为利益、理念的诸多争执,双方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方面不能达成一致。这样就造成了双方矛盾的日益不可调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不可避免了。宗庆后始终有自己独立的理念,表现得很强势,我们可以从非常可乐这件事看出他的态度和经商之道。
人们对于外来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新鲜感,因此西方的一些生活习惯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其中可乐就是一种较为新鲜并且很快在中国打开市场的饮品,几大品牌纷纷抢夺中国市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于是国内的不少企业都做起了可乐饮品,天府可乐、崂山可乐、可喜可乐等都蜂拥出现,短期内令可乐市场异常活跃。有些品牌非常受大众欢迎,例如天府可乐就出现在了人民大会堂的晚宴上。
可是好景不长,看到民营企业来分一杯羹,国际巨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坐不住了,它们要取得行业垄断地位,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对民族企业的打压措施。依靠强大的人力物力,它们大举收购、兼并了中国企业,短短一年间国产碳酸饮料几乎全军覆没。在面对外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大企业时,中国的声音沉寂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都不敢再触碰这样的“巨人”了,否则只会令自己遍体鳞伤。
这个时候宗庆后站出来了,他以一种挺拔姿态宣布要挑战两大巨头,重振国人之威风。外界人士也跟着喊得热闹,可是几乎没人看好这个决定。有的人对宗庆后的做法感到很担忧,有的人则是不屑与嘲笑,认为是天方夜谭,只是一个民族企业家的意气用事。然而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是特立独行的,尽管合作伙伴达能极力反对,可是并没有改变宗庆后坚定的决心。说宗庆后单单是为了民族义愤而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他是经过了一番冷静的思考与透彻的市场分析才下的决心,宗庆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在心中酝酿着一个很宏伟的规划。他知道可乐的市场非常广阔,不然外国的可乐公司也不会有如此大的盈利,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发展自己的品牌,是当前棘手的问题。而且他的合作伙伴对这个项目是相当反对的,没有达能在资金、市场上的帮助,这样做更加地捉襟见肘。
此时的宗庆后下定了决心要在可乐方面有所建树,达能的态度虽然影响了他的进度,却没有改变他的态度。首先,他在确定“非常可乐”的消费对象时,没有按固定的套路来,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避实就虚”的方式,使得非常可乐占据了当时国外品牌还没延伸到的农村地区,成功开辟了农村广阔的市场。在营销方面,宗庆后不拘一格,根据农村消费水平不高的特点,制定了低价的价格策略,每瓶非常可乐的零售价低于可口可乐0.6元,让生活水平不高的农村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然而这价格也不是一味地压低,否则会使消费者对质量问题担忧,只有保持在恰当的价格水平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非常可乐在农村就有了比国外产品销售上的优势。
宗庆后想把非常可乐做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在口味上对非常可乐进行改进,其甜度低、口感清爽,和可口可乐有些不一样,却又保留了可乐的味道。宗庆后为非常可乐的上市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希望有民族品牌在中国发展壮大。单为了这“非常可乐”名字的确定,宗庆后就费了不少心思。为了确定这款可乐的名称,宗庆后动员了能够动员的所有人进行创意,大家各出构思,各式各样的名字很快就摆在了宗庆后的面前。大家激烈地讨论,结果选中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名字——劲美可乐。到了产品上市前的一个月,公司策划突然有了新的名字参考——非常可乐,这个名字不仅大气,而且很上口,大家都觉得很好。为了这个新决定,娃哈哈不惜将印好的“劲美可乐”的包装全部报废,可见宗庆后要做好可乐的坚定决心。
宗庆后做非常可乐饮品时就有一腔热血在其中,而在营销过程中也把这一点运用到了极致。娃哈哈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强盛时期的非常可乐直追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销量,形成了可乐界的“三足鼎立”。
这场持续的“达娃之争”才刚刚开始,宗庆后的非常可乐的成功只是一个小的插曲,后面的商战更加激烈。
面对无良对手,不要理睬
回想娃哈哈的创业历程,宗庆后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艰辛。可是这次面对的情况不同以往,涉及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德治是宗庆后治理公司的根本信条,所以这样的挑战要格外细心应对。
“达娃之争”可以说是一场持久战,多方利益交杂,形势时而缓和时而紧张。在经历了非常可乐风波之后,本以为两家大企业可以握手言和、共商大事,没想到一起跟踪事件,又将它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2007年5月的一个晴天,在娃哈哈所属的杭州下沙基地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吵,原因是一辆驶过的自行车不小心碰到了停在咖啡馆前的京牌轿车,正巧被车主发现,于是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发展到后来有警方人员的介入。然而在警方的询问下竟有意外的收获:那个京牌轿车主人王某的身份是邦信阳事务所的一位地方负责人,来杭的目的是调查娃哈哈、跟踪宗庆后。此事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使人哗然:半个月后在附近区域又发现了形迹可疑的一男一女,调查后发现他们和王某属于同一公司,做的事情和王某大同小异,也是对娃哈哈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控调查。可是这家法律事务所和娃哈哈并无瓜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经过对相关涉案人员的排查及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惊人的线索:这些事情的始作俑者就是和娃哈哈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合作伙伴——达能公司。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达能作为一家有着雄厚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竟使出了如此伎俩,这使原本就有些紧张的“达娃关系”雪上加霜。而道德标准相对传统的宗庆后更是忍受不了这样的举动,可以说是既生气又失望,找一个道德上有缺陷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确实有些欠考量。宗庆后本打算和达能终止合作,可是双方利益点上还有许多的捆绑,这些都是很棘手的问题,使得他左右为难。的确,按宗庆后的硬派作风,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发生在娃哈哈身上的,回想娃哈哈的创业历程,宗庆后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艰辛。可是这次面对的情况不同以往,涉及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德治是宗庆后治理公司的根本信条,所以这样的挑战要格外细心应对。
达能一开始和娃哈哈的合作就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达能胃口很大,不仅对娃哈哈有所动作,还对整个中国饮品界打起了主意。从后来达能计划兼并统一、汇源来看,达能来势汹汹,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手。
宗庆后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达能都采取晾在一边、不予理睬的态度,这个阶段对事态发展有推动作用的是一个叫作秦鹏大的高管,他是达能中国区的总裁,按理说他是要站在维护达能利益的立场上,可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两家分裂的局面。这时候他得到了分析师冀书鹏的建议,就此事谈到了一点,就是娃哈哈占大股的是地方政府,如果将政府资本引入第三方,就可以达到缓解和制衡的目的。两人在商洽一番后达成了一致,并且向宗庆后提交了方案。可是此方案并没有得到宗庆后的认同,因为这样虽然可以对达能有所限制,使事情向着对娃哈哈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并没有改变达能和娃哈哈的合作方式。而经过跟踪事件后的宗庆后已经对达能不再抱有幻想了。因此,此事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李肃的出现才改变了僵局。李肃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曾任职于北京社科院、美国休斯敦大学,在公司战略、资产重组方面有独到见解。他首先义正词严地指出了达能在“妨碍中国经济安全”等几个方面的大过失,并且拿出了很有说服力的数据以支持自已的观点。达能在进入中国之后,疯狂地进行兼并收购,先后收购了娃哈哈51%的股份、乐百氏90%的股份、蒙牛49%的股份、正广和50%的股份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有的是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而达能的股份使得它在这些公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就违背了“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的原则,侵害了各家合作方股东的根本利益”。
事态逐渐向有利于娃哈哈的方向发展,达能“危害中国经济安全”罪名的证据逐步确凿,李肃等人提出了政府诉讼或检举的做法。此后,其他一些企业也声讨达能,声授娃哈哈。娃哈哈在舆论的支持下,形势趋于乐观。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
宗庆后清楚,要想在娃哈哈和达能的斗争中占得先机,在经济、技术上是无法取得突破的,只有依靠本土优势,这是外企所不具备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抓住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媒体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达娃之战”日益升级,多方力量此消彼长,冲突异常激烈。这是外企与民族企业的一场较量,是国外资本投资国内方式蜕变的过程。宗庆后和他领导的娃哈哈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大旗下,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